【作 者】张芙蓉:《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 要】对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将媒体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出版全流程,通过剖析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提出专业化的媒体融合之路,其关键点在于:在出版源头上基于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学术论文采稿;在编辑环节创新编辑方式,融入新媒体技能,实现向新媒体编辑的转型;在专家审稿环节坚持同行评议与热点选题并重;在出版后的传播环节,追求传播规模最大化,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通过多途径实现有效传播。
【关键词】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2015年苹果公司第一份财务报告是由机器人所写;2016年“阿尔法狗”以4:1的总比分赢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2017年智能机器人小冰出版了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已逐渐消失[1],如此种种事件在向我们证明:今天的世界已大不一样。受信息传播技术的影响,学术期刊的运行机制和商业模式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开放化[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中特殊的一个群体,需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自身调整,方能占得先机。
一、新政策、新技术、新媒体影响下的高校学报发展趋势
(一)代表作制度的实施为高校学报带来稿源下跌的影响
高校学报基本上都受到体制内的保护,经费由学校提供,有稳定的稿源,因而没有生存压力。但是自2017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拉开序幕,并开始实施代表作制度,下游产业链上6000余种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那些定位不够准确、栏目重复率高的学术期刊难逃被淘汰的命运。高校学报特别是地方学报势必受到大的冲击[3]。
(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正面冲击
新闻出版领域内的人工智能在算法层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已对期刊业的流程进行重塑,编辑、印刷和发行环节受其影响,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荐,人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通过内容定制实现高品质阅读,使每个人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关注的内容。在这种冲击下,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而某些行业的学术期刊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表现在高校学报中,则是强者愈强,一般性的刊物则存在发展危机。
(三)新媒体涌入,高校学报无法再固守传统媒体的孤岛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突飞猛进,资本裹挟着技术大举入侵媒体,互联网巨头全面进军内容产业,头条号、企鹅号、UC号相继涌现,微信平台已衍生出数十家估值过亿的企业,分答、得到、知乎Live使知识经济付费变成现实,期刊融合正经历着从相加到相融的阶段。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学报不可能继续固守在传统媒体的孤岛上,必须在保留本质的前提下融入洪流。媒体融合已成为摆在高校学报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高校学报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
高校学报在新媒体融合的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接收新媒体的主动性不够强、缺乏跨媒体全能型的媒体从业人员。二是网络出版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不完善,高校学报大多已设有网络采编平台,但基本上都是由知网提供的数字采编平台,仅仅是在采编流程实现数字化,但平台维护不够,功能也不够完善,离智能出版还相距甚远。三是微信等新媒介平台的开发应用率不高:多数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学报,仅仅是将纸刊的学术论文机械性地复制到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没有经过内容整合或原创,没有突出学报自身的特色。并且推送时间间隔较长,频率低,没有将作者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向受众推介,更没有即时与粉丝用户交流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向受众展示学报动态和特色的机会。四是关于期刊版权的问题,由于高校学报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转移到移动终端上的,数字化使其复制和刻录的成本也随之下降,非法复制、传播和销售等问题在数字期刊传播的过程中更为明显,期刊版权问题更加严重。
三、高校学报出版全流程媒体融合之路
高校学报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须将媒体融合的理念贯彻到期刊出版的全流程,从稿件采编、编辑、审稿、出版与传播这四大环节进行媒体融合。
(一)基于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学术论文采稿
高校学报出版单位可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数字化出版创新,一是建立官方网站,建立有效的互动、评价和反馈功能模块和专业性的学术沟通模块,充分发挥网站的双向交流作用;二是设立专门的采编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作者投稿、编辑收稿、专家审稿及后续出版流程提供便利;三是尝试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主要形式有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APP等。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微信公众号。30%以上的高校学报出版单位都已开通微信公众号并进行有效管理。
(二)融入新媒体的编辑方式创新
高校学报欲走好媒体融合之路,须遵循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创新编辑方式。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为每一篇学术论文提供了同等的传播平台,而由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系统性,往往篇幅较长,遣词用句都显得深奥,但以微信公众号、微博、APP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用户一般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的短时碎片微阅读。高校学报的编辑应选取其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或进行二次编辑,以资讯的形式到“移动终端大咖”上进行传播,同时链接原文,这样既满足了大部分读者的浅阅读,也为其中有深入阅读的用户提供深阅读的途径。这就要求高校学报出版单位对编辑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使之具备新媒体运作的相应技巧。为满足不同媒介平台上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在出版后的二次编辑环节应对原始的出版内容和素材进行不同的解析和包装,呈现给读者不同的状态。在此过程中,编辑方式和性质产生相应变化,已从传统的纸质媒体编辑方式逐渐过渡和升级到新媒体编辑方式,实现编辑流程的媒体融合。
1.新媒体编辑与传统纸媒编辑工作的差异性
传统纸媒编辑面向的是固化的文字,一篇学术论文到了出版环节,也就意味着编辑工作的终止。在数字时代融媒体环境,新媒体编辑面对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在内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几乎都需要投入编辑的劳动,所以新媒体编辑与传统纸媒编辑工作存在显著差异。
2.高校学报编辑的重新定位
高校学报编辑面对传统媒体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新媒体的冲击这双重挑战,需要在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编辑必备技能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再定位,以保证自身的竞争力[4]。在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需要:一是具备多形式内容编辑的能力,主动从文字编辑向多形式编辑转变,对学术论文内容进行相应的二次编辑,使二次编辑后的内容产品能引起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更多关注,从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二是具备特色化内容编辑的能力,应结合自身特色栏目,编辑出具有特色化、专业化的内容。三是具备双向互动编辑的能力。高校学报编辑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受众进行互动,其具体形式有:受众参与留言、评论、投票,编辑回复留言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反馈。高校学报编辑作为最后一拨固守传统媒体的传统编辑,只有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拥抱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编辑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
3.高校学报编辑须具备的新媒体编辑技能
新媒体编辑并非互联网的搬运工,还需要能拿得出手的“硬技能”。这些“硬技能”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内容策划能力,内容是新媒体运营的基础能力,要有持续、稳定的内容来源及输出能力以及对内容的把控和包装能力。这意味着,高校学报的编辑须具备对学术论文的二次编辑能力。二是渠道拓展能力,要善于打开站内的渠道,比如微信号之间的互推;同时还要善于整合不同平台的渠道,比如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相互间推送。
(三)始终坚持“学术为重,内容为王”
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迁,对内容品质的追求、坚守和传承是高校学报永恒的追求。高校学报因其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品牌效应,多年来已形成稳定的内容优势,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仍应守住初心,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高校学报的数字化转型。为此,高校学报应制定合理的期刊发展目标,不以学术评价为唯一追求目标;采取改变组稿方式、取得感情认同、提供增值服务、争取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促进学报发展。抓好审稿环节,严把学术质量关,利用媒体平台,扩展专家库,对于本校不擅长的学科,提请校外专家审稿。
(四)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实现传播方式的创新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要推动融合发展,就必须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追求其传播规模的最大化,实现有效传播。应积极主动地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实现对外传播的时度效要求[5]。在每期发行之后,应注重抓好后续的传播工作,现在信息量爆炸,对于优质的学术论文与观点,应尽可能地宣传出去,实现有效传播。
1.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有效传播
以湖南省为例,全省共有高校学报57种,其中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有18种,约占31.6%。其公众号名称分别是湖南师大社科学报、湘潭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社科学报、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陵学刊、云梦学刊、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湖南科大学报社科版、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通过网络搜索调查,发现在18种已开通公众号的高校学报中,本科学报14种,专科学报4种,并且除了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之外,其余有8种是社科版,其余8种均为综合版,且多以社科论文推送为主。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是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一个较好的传播平台。由于社科论文较容易理解,能够得到更多大众的阅读。高校学报须打造好微信平台,提升新媒体影响力。
2.借助已成熟的“新媒体”进行后续传播
由于学术期刊受众面狭窄,其新媒体用户数有限。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即使在推送后全部用户都阅读了,阅读量也是有限的。但是如能在微信大号上转载,势必获得较大的曝光率,赢来更多的阅读量。所以学报出版单位要关注跟已成熟的新媒体进行合作,实现最大范围的后续传播。这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应用的知识,是学术论文影响因子之外的另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体现着更大的社会价值与效益。
3.对传播后效进行分析及反馈
近年来移动终端成为国内出版业数字化的重点方向之一。为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实现传播“效”度的最大化,高校学报在发行前后的传播过程中要逐步摆脱旧有的单一的形式,当今社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呈现。目前,已开始步入媒体融合的高校学报出版单位,大多停留于在自由的微信公众号推文的模式,但对推送后的反馈鲜有分析及后续服务。因此,融合新媒体的效果还没有达到,为实现融合效果的最大化,须对传播后效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
四、结束语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的技术冲击,高校学报要转变思维,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路径,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秦洁雯,董毅敏.改革开放40年的期刊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8(12):25-36.
[2]田雪平,张祥志.学术期刊“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的版权困境与应对思路[J].中国出版,2018(10):61-63.
[3]马莹.2017中国期刊业现象观察与趋势研判[J].出版广角,2018(6):11-15.
[4]刘艳红.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编辑再定位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9):136+138.
[5]孔文静.高校学报媒体融合现状及发展要求[J].中国报业,2019(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