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吴丹丹: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出版研究院主题出版中心
【摘 要】回望中国出版"走出去"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出版人做出了坚实的努力,版权输出成果斐然。但是,随着"走出去"事业日渐成熟,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虽然版权输出数量可观,但是有效版权输出数量却很少,能在全球图书市场中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作品屈指可数。虽然版权"走出去"了,却没能真正地走进读者的心里。以"走出去"成功案例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出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几个重要元素,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今后开展"走出去"工作提供些许思考。
【关键词】走出去;文化符号;翻译;版权输出
中国出版人在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在版权输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走出去”事业稳步发展,出版人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版权输出的实效性,让“走出去”的作品走进外国读者的心里,真正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作品的海外影响力。总结“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为未来的“走出去”事业提供些许思路。
一、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正如一部卖座的电影需要有好剧本作保障一样,一部好的出版作品追根溯源要有好的选题策划。在策划“走出去”选题时,可以重点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的设计。中国经典文化符号在外国受众群体中认知度较高,相对容易“走出去”。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中医保健、武术功法等内容深受外国读者的欢迎。在泰国,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深受欢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泰国一直是畅销书。泰国人对“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三国故事耳熟能详。同时,中国的《东周列国志》等经典作品,在泰国几乎每年都有新译本出现。《西游记》在泰国也十分受欢迎。泰国人不仅喜欢看《西游记》图书,还将其拍成影视剧,甚至建了多座供奉孙悟空的寺庙。相较而言,具有地方特色、当代地方特征的地方文化符号认知度较差。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这些文化符号常常被遗忘,造成文化符号的狭隘化。因此,在关注中国经典文化符号的同时,也要积极挖掘适合对外传播的更为多元的地方文化符号,最好是具有中外文化契合点的文化符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狼图腾》。作品以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讲述草原游牧民族与狼之的感人故事。《狼图腾》之所以能够迅速走向世界,因为它契合了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平衡、文化冲突),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文化。书中描写了草原由茂盛到沙化的过程和悲凉景象,让读者为之揪心;它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其次,“狼”是一种人们熟悉的动物,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化,而“图腾”关系着古老的宗教信仰,极富神秘感。《狼图腾》的书名一下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出版至今,10余年间,《狼图腾》一书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连续6年蝉联文学图书销售榜前10名,并被译成47种语言,在全球110余个国家出版发行。
在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策划“走出去”选题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即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同样拿电影做类比,中外电影在构思和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多数中国电影喜欢“直奔主题”,围绕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深入”阐述,表达也略显生硬。所有的剧情都努力地想要把这一中心思想“灌输”给观众。而外国电影喜欢“曲线救国”,看似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实则处处渗透着想要传播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所以,中国电影看似费了大力气,效果却差强人意,而外国电影轻轻松松就笼络了一票中国粉丝。将这一思路应用到出版领域,同样适用。以笔者所在的时代新媒体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升金湖的鸟》为例,该作品作者为国际知名鸟类学家约翰·马敬能(John MacKinnon)博士,他将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十多科、二百多种珍稀鸟类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娓娓道来,记录升金湖珍稀鸟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互为依恋的情景,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在向外国出版商推介该作品时,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一位国际知名鸟类专家的“外部”视角来叙说,更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加上作者细腻丰富的观鸟体验和轻松诙谐的行文方式,再现了上百种不同鸟儿独一无二的性格特征,很快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以升金湖的鸟为切入口,讲述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微见著,收效良好。
二、深入人心的译文创作
有好的选题策划还不够,好作品在语言、翻译、装帧设计等方面都要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贴近海外目标市场。而在这些元素中,翻译则是重中之重。译文是连接中文作品和外国读者之间的桥梁。翻译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作品最终的走向。从最初的图书推介开始,没有好的译文就无法打动外国出版商,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更不用说体悟作品之美了。即使实现了输出,没有“信、达、雅”的译文,也无法让外国读者为之感动。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得主刘慈欣的《三体》深受国外读者好评,这与图书的翻译密切相关。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三体》的评论区中,许多读者给译文点赞。有人评论说,“本书的英文版阅读感超棒,就好像在读中文原著一样”。
再举一个“引进来”的翻译案例。虽然是“引进来”,但是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所秉持的工匠精神是相通的。接力社出版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全新完整版)于2019年4月上市,截止到7月已实现2次加印,印量总计40万册,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超级畅销书。译稿返回后,项目团队多次开会讨论,确定了整套书的文字风格——在保证文学性的基础上增加文字的趣味性,用语还要贴合10岁小女孩的心理。项目团队对译文一遍遍修改,一字一句斟酌。大到段落的推敲,小到一个标点的使用。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害怕是一件( )的事?(1)没出息(2)可怕。编辑们总觉得味道不对,最后琢磨出“丢脸”这个词,因为在小朋友眼里,丢脸才是大事呀。事实证明,这样的斟字酌句是值得的,许多家长与教师都对《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文字质量表示了肯定,最终的发行量也是最好的证明。
三、量体裁衣的输出方式
作品具备了好选题和好译文以后,还必须借助合适的输出方式,即根据输出对象国的特点、要求和习惯等,选择版权贸易、国际合作出版、版权代理、设立海外机构等方式进行输出。每种方式都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
版权贸易简单易行、适用面广,谈好预付版税、税率等条款后,签订合同即可。除了极少数畅销作品外,大多数通过这种方式输出的作品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已经实现输出,预付版税也已经到手,有的出版机构便不再跟进输出的后续情况。而且客观地说,出版社很难对外方进行干预,也很难在出版和营销等环节上提供任何实际性的帮助。版权贸易虽然对提高输出的数量极为有效,但是在提高作品市场影响力上难有作为。
国际合作出版可以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国内出版社提供内容,外方合作伙伴提供编辑、印制、出版、发行,即把中国的选题纳入外国出版商的出版计划中,利用外方编辑、印制、出版、发行渠道的优势提高图书在对象国的影响力。合作时,需要特别注意对海外出版商的选择和调研,以免弄巧成拙。
通过版权代理机构、代理人等中介完成输出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方式,这些中介除版代公司外,还包括在海外拥有出版资源的中国出版商,以及从事版权代理的个人。版权代理可以弥补出版方在人力、信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足,协助出版社将作品推广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具有独特文化、经济欠发达或图书市场相对较小的地区。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加大了“走出去”的成本,二是依旧无法避免版权贸易的弊端。
设立海外出版公司近年来成为中国不少大型出版集团的选择。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出版集团为例,集团在波兰、黎巴嫩均设有出版分支。海外出版公司能最为直接地接洽目标市场,从选题、翻译、编辑、制作和发行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国作品在当地的影响力。但是,设立海外机构难度较大,一方面因为投资不菲,且经营难度大;另一方面因为无法在各个目标国家和地区都铺设自己的分支机构。
以上是关于中国出版作品“走出去”的一些思索。过去,中国出版人为“走出去”做出了长足的努力。现在,新时代的出版人仍秉承着“工匠精神”在“走出去”的路上坚定地走着。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动人心扉的中国出版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婷.中国文学:如何从“走出去”到“走进去”[N].中国文化报,2018-01-29.
[2]舒晋瑜.安波舜:解密《狼图腾》版权输出神话[N].中华读书报,2009-09-06.
[3]卢姗.3个月印量40万册,这部引进版新书背后有什么趣事?[EB/OL].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8165,20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