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发展与运用研究

2020-05-27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展雪梅: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分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无线电通信技术》编辑部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已经融入各个行业。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相比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应该逐渐向"互联网+科技期刊"转型,旨在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期刊读物。在此基础之上,对"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模式转型的必要性进行探讨,然后提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期刊;融合发展;运用

  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虽然已经在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读者的需求,这样会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效益,因而应该做出改变,在转型阶段中需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来不断拓展新业务,推进“互联网+科技期刊”模式的转变,让二者能够融合发展,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创造性变革。

  一、“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概述

  (一)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的内涵

  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之下,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能够充分反映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内在价值。通过对科技期刊融合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科技期刊必须要积极进行突破,不断整合平台资源,从而以媒体融合为内容和传播手段,获得更多的用户,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另外,科技期刊在当前的背景下,融合并不是简单聚合,而应该是共同发展,对一些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通过细分工作,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互联网+”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现状

  在2015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明确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自此以后,各个行业都开始引入“互联网+”这一概念,不断进行转型和创新。科技期刊在我国发展的相对比较慢,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则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科技期刊的发展后劲非常强大,前景也非常广阔,在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我国科技期刊的增加值增加了近6倍。“互联网+科技期刊”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技术来促进科技期刊的转型和发展,进而实现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有效整合和配置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促进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科技期刊仍然是采用比较老旧的发展模式,经常出现服务不专业和效率不高的情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使用,提高相关的管理水平。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智能科技期刊经济网络平台,这一平台就是“互联网+”科技期刊经济的典型,实现了改善双赢目标。由此可见,依托“互联网+”助力科技期刊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科技期刊相结合,实现各项服务的信息化,依托信息系统实现对各项数据的有效传输,实现精准营销,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二、基于“互联网+”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转变思维理念,为融合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制约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即使融合也决不能够让人们将新媒体当作科技期刊网站和纸质刊物的附属品,必须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让人们能够充分地认识新媒体的各种优势,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定位每一种目标和功能,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更加适应当前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

  对于科技期刊的融合来说,需要人具备一个互联网的开放思维,通过哪种媒体能够更加快速传播就可以选取哪种方式,这样能够获得更加深度的报道,通过这种聚合的开放网络平台能够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需要以一种以人为本和平等的原则去与用户进行交流,听取更加广泛的意见,改变传统的“你提供何种内容,我就接受”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的“互联网+”模式来说,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让分享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因而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有这种思维,通过多种方式来分享,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地位。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之中,还需要积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托先进的技术来解决科技期刊融合中出现的问题。现阶段,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所接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因而使得一部分科技期刊被人们逐渐忽视。科技期刊内容都是以静态的展示为主,虽然科普性和教育性十足,但是却无法让人们参与其中。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科技期刊的期望和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而科技期刊可以借此作为载体,大力扩展传播的渠道。例如,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专门的科技期刊的网站,将发展背景、蕴含内容以及视频都可以放在网站上,以便于熟知的人们来观看,并且也可以与其他网站相互配合,将相关内容作为其他网站的一部分,从而让以前不了解相关文化的人能够知道并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可以扩展传播范围。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手机APP、网络电视等方式来进行传播,从而增强文化传播的丰富性,进一步扩展了传播的范围,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科技期刊,从而让科技期刊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

  (二)借助多种科技技术,创新“互联网+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背景之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是各个行业广泛应用的技术,科技期刊若想获得融合发展,就需要借助这四种技术,作为发展的支撑,从而逐渐探索出“互联网+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互联网+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要对科学技术进行整合,这也是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营销工作的基础保障。物质环境也是“互联网+科技期刊”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这里的物质环境是指积极配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如VR、AR等技术将各种报道展现给用户,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之下,催生了许多手机阅读的用户,面对这样庞大的读者市场,科技期刊可以借此机会来抢占更多的手机阅读市场,这一市场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和阅读APP来实现。在微博之上,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发布微博来与用户进行互动,需要前期做好宣传工作;而对于微信来说,可以添加用户为好用或者建立公众号,通过发布视频、文字和图片等来与用户进行沟通;而移动APP需要科技期刊来寻找专业的科技公司来制定相应的服务功能,但是成本相对较高。二是云计算与科技期刊的融合,通过深度融合出现了“云出版”,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资料和需求来进行划分,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内容,但是科技期刊需要注意用户数据的保存,定期进行备份,以免数据出现丢失的情况。三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可以将用户需求的细分变得更加符合当前用户发展的需求,随着商务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业务形成了有效的支撑、实现了准确地计量消费者的消费数据,而且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同时利用大量的基本数据,通过相应的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比较和评估,从而帮助科技期刊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实现营销资源的配置优化,提升了科技期刊业绩,为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基础。四是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科技期刊也是“物”,因而物联网和科技期刊也是可以融合的。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之下,每本期刊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而对于每篇文章来说也可以如此,如果具有比较充足的资金,那么科技期刊可以实现“超文本”阅读的功能,如在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一个或者多个部分插入二维码,通过扫描就可以显示出对应的文字解释或者动态视频,这样可以实现纸质科技期刊与多种媒介的融合。

  (三)理论创新的常态化,提升学术内容的可读性

  对于科技期刊来说,是用来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但其中的许多科技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并不具有很高的趣味性,更多的是为用户传播一种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内容。因此,为了维护科技期刊用户的忠诚度,除了要顾及排版等外在形式,还需要注重提升学术内容的可读性。对于用户资源来说,科技期刊要从原有的学术信息发布平台逐渐转变成“信息管家”,需要依托“互联网+”对用户进行分类,为其提供相匹配的产品,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可以设置不同的栏目,并且重视其提高学术内容的可读性,及时进行沟通,对于这类用户还可以定期进行新产品的推送,为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定制服务,提升用户价值贡献。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只有紧跟社会发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才能创造巨大的社会优势和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经济体系的进步,科技期刊需要加强对于“互联网+”模式的研究,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断加大,需要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才能够保障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帮助科技期刊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亮,吉海涛,郭雨梅,等.学术期刊共媒体云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05):478-484.

  [2]朱拴成,许升阳,代艳玲,等.煤炭类科技期刊集团化管理模式与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9):799-804.

  [3]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机遇•挑战•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05):412-415.

  [4]郑雯,董妍,汤亚娥,王娟,马慧群.科技期刊利用新媒体方法组稿、约稿的策略——以《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3):247-250.

  [5]韩向娣,边钊,闫珺.互联网+服务:科技期刊服务创新与发展[J].编辑学报,2017,29(02):112-11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