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2017年发表的论文,分析其各年被引情况和影响因子,按被引频次≥20确定高被引论文53篇,从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所在学科、第一作者职称等方面,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研究表明:高被引论文在2007年和2011年篇数较多,相对来说,发表时间较长的论文,被引频次较高;学科分布中系统科学类论文比例最高,占比33.96%,其他学科高被引论文占比较低;第一作者职称方面,硕士研究生比例最高,但这主要在于其所在科研团队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从栏目策划、提高编辑人员选题策划能力、培养核心作者群和数字化发展方面,对如何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学报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衡量一个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2]。影响因子的高低取决于文章被引的频次。因此,对论文引用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有助于期刊认识到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从而为期刊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工作提供指导[3]。
高校学报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播本校科研成果的重大任务。但是,高校学报长期以来的学科分散、综合性强等特点[4],制约了期刊的发展。目前,正值国家大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鼓励高校学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5-7],在此契机下,深入挖掘学报的高被引论文特征,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组织优质稿源,设置特色栏目,这对推进学报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07—2017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间段发表的论文在2007—2018年的引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2月22日。在中国引文数据库界面选择被引用期刊,输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发表年份选择2007—2017,被引年份输入“2007—2018”,对搜索列表的论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然后导出数据,用Excel2007进行整理分析。
二、高被引论文分析
学报2007—2017年共发表论文1352篇,其中,1012篇被引用,总被引频次为6621,篇均被引频次为6.54。
(一)各年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表1列出了2007—2017年学报各年论文被引篇数及被引频次。从表中数据可知,发表时间较长的,被引频次都比较高,近几年论文的被引篇数和频次较低,2017年只有40篇,总被引频次也只有80次。这是因为论文发表时间越长,流传范围越广,被引用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研究认为文章一般在发表之后的3-5年,被引频次会达到高峰。从被引频次来看,2007年和2011年的被引频次都在千次以上,远高于其他年份,为何这两个年份的论文更受青睐,这其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表1 2007—2017年学报论文被引情况
发表年份 | 被引论文篇数 | 文献数百分比/% | 被引频次 | 被引百分比/% |
2007 | 119 | 11.76 | 1167 | 17.63 |
2008 | 115 | 11.36 | 844 | 12.75 |
2009 | 116 | 11.46 | 708 | 10.69 |
2010 | 106 | 10.47 | 616 | 9.30 |
2011 | 89 | 8.79 | 1145 | 17.29 |
2012 | 87 | 8.60 | 537 | 8.11 |
2013 | 104 | 10.28 | 662 | 10.00 |
2014 | 96 | 9.49 | 439 | 6.63 |
2015 | 78 | 7.71 | 270 | 4.08 |
2016 | 62 | 6.13 | 153 | 2.31 |
2017 | 40 | 3.95 | 80 | 1.21 |
(二)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反映了论文研究课题受欢迎的程度。ESI界定的高被引论文是指近10年来被引频次排在前1%的论文。学报2007—2017年论文按被引频次排序,被引频次大于100的有2篇,被引频次50-100的8篇,30-50的21篇,20-30的21篇,高被引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多。鉴于此,本文未按ESI的界定选取高被引论文,而将被引频次≥20的论文确定为高被引论文,按此方法确定的高被引论文总计53篇(2篇转载的论文未算在列)。
(三)高被引论文时间分布
表2列出了53篇高被引论文在发表年份上的分布,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被引论文数量最多,为13篇,其次是2007年,篇均被引频次也是这两个年份最高。
表2 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发表年份 | 被引篇数 | 总被引次数 |
2007 | 11 | 465 |
2008 | 8 | 254 |
2009 | 3 | 95 |
2010 | 3 | 99 |
2011 | 13 | 631 |
2012 | 6 | 189 |
2013 | 7 | 206 |
2014 | 1 | 23 |
2015 | 1 | 22 |
合计 | 53 | 1984 |
2011—2013年,学报改版为以系统科学类文章为主,在此期间,学报向国内外系统科学领域的专家约稿,同专业文章的集聚、作者的高知名度、文章的高质量等因素,导致这一阶段的论文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在此阶段,共计发表论文359篇,被引280篇,总被引频次2328次,占到了2007—2017年所有文章总被引频次的35%。其中,高被引论文有26篇,几乎占到高被引论文总数的50%。由此可见,改版为学报总被引频次的提高作出了贡献,这一专业化尝试在之后被证明是有很大成效的。
(四)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
53篇高被引论文中,系统科学领域被引论文最多,为18篇,第二位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他依次为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其余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从学科分类来看,高被引论文集中于系统科学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而其他学科相对较少。上海理工大学是全国较早开设系统科学专业的高校之一,研究成果在系统科学领域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科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三。因此,高被引论文较多集中于此学科与学校学科建设的优势比较相符。
(五)高被引论文作者分析
对53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职称进行统计,其中,硕士研究生比例最高,为23人;教授级别14人,其中1位院士。虽然第一作者主要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但是与这些作者合作署名的导师都是在其研究领域内比较著名的教授专家,因此论文的选题和学术质量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2011年,学报尝试改版以系统科学类文章为主,改版持续到了2013年。在此期间,学报主要通过约稿的方式向国内外系统领域的专家约稿,这些文章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带动了学报被引频次的大幅上升,尤以2011年最为显著。这些都说明,论文被引频次高一方面取决于论文的学术质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论文的作者团队,好的作者团队具有一定知名度,其发表的论文会更受读者青睐。
三、提高学报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建议
从以上对学报高被引论文情况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这些高被引论文的一些共同特点。从学术角度来看,高被引论文都是有较高学术质量作为保证的,选题方面符合当前的研究热点,或者比较前沿,这些都是高被引论文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原因。从作者角度来看,高被引论文大多都有较好的作者团队,这些作者团队都秉持着良好的学术作风和治学态度,在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学科角度来看,学报高被引论文在某些学科占比较高,这与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科特点有很大关联,也跟学科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在高被引论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创办特色栏目,做好栏目策划[9-10]
上海市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开始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以“一校一策”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走向高水平。上海理工大学是最新一批跻身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院校之一,在这一新形势下,学报更应该抓住机遇,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发挥学术信息交流、传播、导引的功能,将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与学报的选题策划结合起来。根据重点学科设置特色栏目,改变学报综合性、同质化的现象,为学报专业化发展开拓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二)提高编辑人员的选题策划能力,建设高水平编辑队伍
长期以来,学报发表的文章学科分散、综合性强,也没有根据学科进行栏目的设置,缺乏特色。编辑部在文章的选取上,更多的是考虑文章的学术质量是否过硬,对选题的新颖性和前沿性考虑不够。学科分布的广泛性,也使编辑人员专业化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对某一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国外学术发展最新趋势研究不足,在选题策划上不能给出有益的建议。为此,学报应依托学校高水平建设,加强编辑人员对校内1——2个优势学科的了解程度,掌握其学科发展新趋势,做好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编辑人员也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深入到各科研团队,加强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当前的研究课题,或密切关注学校官网的新闻,了解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ESI高被引作者等。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当前学术动态,浏览知网等数据库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掌握学术发展新动向。编辑人员不能坐等稿件,而应根据近期的热点问题,做好选题策划,主动出击,进行组稿约稿工作,开辟专栏,对某一专题集中发表,形成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三)挖掘和培养核心作者,建立学报核心作者群
从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分析可以看出,某些作者团队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总是比较突出。进一步分析学报2007—2017年的作者发文量及其被引频次可以发现,某些作者发文量很高,总被引频次也很高,这类作者是学报需要高度关注的核心作者。另外,校内ESI高被引作者、获省部级以上奖项的教师、作出突出科研突破的专家都可被列为学报重点发展的核心作者。对于这些核心作者,学报要做好约稿组稿工作,主动与他们联络沟通,加强联系,鼓励和吸引他们投稿。另外,学报也要关注青年教师这一作者群。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科研创新能力强,为了晋升职称,往往对于发表论文比较有热情。所以,学报应该深入了解这些青年教师作者群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现状,积极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加快论文出版进度,吸引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投给学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培养起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四)充分利用先进数字化技术,做好文章的发布和宣传工作
学报从2011年开始采用在线投审编系统,目前已基本完成数字化建设,不仅实现网站的OA开放,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最新一期的文章和目录。数字化建设也使学报的文章得到更快更好的传播,这也是最近几年学报影响因子上升的原因之一。虽然学报的数字化技术已经较为先进,但这些技术手段还未得到充分利用,编辑部人员对这些技术的使用也未达到熟练掌握。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只发布当期文章的目录,内容单一,更新缓慢,关注者很少,并没有达到设置微信公众号、拓宽学报文章传播范围的作用。文章能否迅速进入传播领域,被需要的读者所知并应用,不仅在于文章的学术质量,还在于期刊对于当今多媒介使用的情况。因此,当务之急,学报一方面要提高文章的质量,选择优质的推送内容,另一方面要提升编辑人员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或者配备相关的专职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做好文章的发布和宣传工作。
四、结论
在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继续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在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将危机重重。为此,如何汲取经验,开拓新的道路,对学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学报2007—2017年发表的53篇高被引论文进行研究,从其发表时间、被引学科、被引论文作者角度分析了学报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学报要依托本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根据优势学科设置相应栏目,并通过提高编辑人员的选题策划能力,加强组稿约稿工作。同时,学报要注重挖掘和培养核心作者群,保障论文的学术质量,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学报文章的宣传广度、深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白雪娜.《广东农业科学》2012—2016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科技传播,2018,10(15):188-192.
[2]徐庆富,康旭东,张春博.多期刊比较视角下的论文被引频次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02):147-153.
[3]马荣博,佘小宁,赵赟.《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6年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J].科技传播,2018,10(22):1-3+65.
[4]李利霞.地方高校学报质量的困境与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8,28(05):119-124.
[5]田江.“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协同机制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7(12):23-26.
[6]金一超.“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学报的发展支点[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3):155-160.
[7]张筱园.多重挑战下对高校学报专业化的思考[J].新闻知识,2017(11):77-80.
[8]郑琰燚,李燕文,莫弦丰,毛善锋.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编辑学报,2017,29(02):160-162.
[9]金淑兰.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2):117-120.
[10]钱澄.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与特色栏目定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1):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