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一套斩获多项荣誉的图书,从立项到面市花了7年!

2020-05-25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吴爱玮
  编者按:这是一套20卷、近百万字,收录12710幅影像作品和400多幅线描图、拓片,还有23篇文章的皇皇巨著。它的出版,是编创团队7年间往返北京、大同、青岛三地的结果,还运用了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

  截至目前,这套书先后斩获诸多重要出版荣誉,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国家改革和发展项目库,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它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

  1500多年来,石窟经风沐雨,造像不断风化,这座雕刻艺术的瑰宝正在缓慢地凋零。如何能以视觉影像档案的形式将云冈石窟的现状予以留存,对已被风化和岁月剥蚀的雕像进行抢救性的拍摄和保护,为中华民族存留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影像,是青岛出版集团策划启动《云冈石窟全集》项目的初衷。

  青岛出版集团结缘云冈石窟研究院

  在现有的出版图册和影像记录当中,或因卷本限制,或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技术,均使得以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只能算得上是冰山一角。再加上,1500多年以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面临风化残缺的现象着实令人堪忧。于是,一场抢救性、系统性的拍摄工程显得刻不容缓。

  为云冈石窟打造一套“真正的全集”,是张焯从2006年担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一职以来就背负的使命和责任。

  随后几年,张焯一方面将心思放在了云冈石窟景区建设和改造工程上,另一方面强化研究,创办《云冈院刊》,将景区保护、研究和建设,以及云冈石窟的考古发掘、报告整理等内容刊登在院刊上,就是希望能带动一批人,主动投身到研究工作中来。

  转眼到了2012年,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专门为山西编写《大同雕塑集》,云冈石窟作为其中一卷收入书中。经冯骥才从中牵线,2013年初,云冈石窟研究院和青岛出版集团签署协议,立项出版《云冈石窟全集》。这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的一次强强合作。

  之后4年间,项目团队在洞窟内外搭建脚手架,对石窟造像进行了1500年以来首次大规模的专业除尘,同时对造像进行拍摄和激光扫描。

  7年成书过程中编创团队的努力

  为了《云冈石窟全集》的顺利出版,云冈学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张焯每天早上5点至8点爬格写稿或为全集把关定调;副主编王恒将自己二三十年来对云冈研究的思索与智慧都凝结在全集之中,许多线图都是他忍着眼痛亲自上手绘制的。副主编赵昆雨奔走在大同、北京、青岛三个城市之间,日夜忙碌于文字、图片中。摄影师张海雁寒来暑往投身于洞窟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夜深时走出窟区的身影。

  青岛出版集团为《云冈石窟全集》配备了五六个人的编辑团队,艺术出版部主任、《云冈石窟全集》责任编辑申尧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

  申尧说,整个项目其实也是云冈石窟研究院梳理文物“家底”的过程,搭脚手架,拍摄造像,这期间的艰苦自不必赘述。在编辑过程中,争论甚至争吵也时有发生。从编辑的角度来说,各种佛教知识、石窟艺术的表述要符合出版规范,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定论,于是,编辑过程就成了学术研究的过程,变化复杂、兼收并蓄的云冈石窟为该书的出版留下了一些遗憾。

  另外,因为《云冈石窟全集》中影像图片资料特别多,印刷也成了一个大难题。申尧说:“石窟艺术不仅需要视觉呈现,也需要在图像中通过光影的变化来体现立体感。印刷过程就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无数次的重复性劳动最后才可能得到兼具审美性和学术性的效果。”

  成书后的《云冈石窟全集》凡20卷,用图12710张,收录造像59265身,编号洞窟45个,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云冈石窟全集》史诗般再现了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精华,实现了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对云冈石窟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次崇高礼赞。

  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并斩获诸多荣誉

  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王为达表示:“《云冈石窟全集》从2013年策划立项到正式出版,工作团队不断往返于青岛、大同、北京三地,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给辉煌的石窟建立一份完整的视觉档案,为国家保存了一份迄今最完整、最权威的云冈石窟影像谱系资料。”

  2019年10月15日,由青岛出版集团、云冈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主办的《云冈石窟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召开。

  丁明夷、王毅、巩文、卜键、罗世平、汪家明、柴晓明、张广然、李让、李爱群、杭侃、朱青生、张庆捷、荣新江、谢继胜、李军、郑岩、孙庆伟、李崇峰、魏正中、孟宪实、邵敏、郑云峰、余江宁、崔晓东、赵立春、王恒、赵昆雨等众多关注云冈石窟的专家学者纷纷出席。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云冈石窟全集》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云冈石窟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抢救性地采集记录了这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第一手视觉资料,运用图像学理论,以经证像、以史证像,代表了“云冈学”研究的新高度,彻底扭转了“云冈在中国、研究看国外”的局面,是提振民族志气、不断树立文化自信的新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丁明夷谈到:“云冈石窟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日本学者在抗战以后,出版了16卷《云冈石窟》。而云冈人的使命担当,就是如何在中国人手中做出一部能赶超日本的大作。这在刚刚出版的20卷《云冈石窟全集》中得到体现,《云冈石窟全集》的出版是云冈研究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云冈人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认为:“这次青岛出版集团和云冈石窟研究院花这么大的精力编印成功这么一部书,非常有意义。现在拿到这本巨著,我感到它已经达到原来我们的预期。它可以说是云冈石窟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最完整的、最深入的、最具体的一个记录。”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1938年到1944年,日本京都大学一支调查队进入云冈,然后出了一套书。这套书一直是我们中国学者心头的痛点。这次我们总结了100多年云冈的发展和研究,融入了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到今天可以挺起腰杆说一声,‘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上做到了超越’。”

  用3D打印技术让云冈石窟“走出”山西

  2017年12月,《云冈石窟全集》出版进入尾声之际,由青岛出版集团和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云冈石窟第三窟原比例复制项目”在青岛落成。该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将云冈石窟第三窟等比例复制到了青岛。

  复制洞窟整体长17.9米,宽13.6米,高10米,整个项目历时2年完成,是当时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窟内既有气势宏大、雕刻精美的造像,也有完整的石窟形制,同时还还原了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可以让参观者从中领略石窟艺术、古代建筑、文物保护等丰富内容。

  该项目历经方案论证、数据采集、数据处理、3D打印、结构体设计施工、打印件拼装、光源设计安装、喷砂上色等工序,历时2年完成。此次原比例高精度复制,在大型石质文物的数字化全息高保真记录、3D打印、赋存环境再造等技术层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技术突破。

  “云冈石窟第三窟原比例复制项目”既是青岛出版集团优质版权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性案例,更是青岛出版集团和云冈石窟研究院落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参加人类文明互鉴交流的成功实践。

  据了解,青岛出版集团已将《云冈石窟全集》中的影像资料分类整理完毕,只待合适的时机形成数据库平台。申尧说,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资源库,也希望有相关机构可以与青岛出版集团一起建设该项目,为石窟艺术的保存和传承尽一份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