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描写是王勇英作品中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一个亮点。其中,《走村人》便是一部典型的将乡土生活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兼蓄并重的作品——苗寨少年树根,对走村串乡的弹棉花匠人的敌视、针对、较劲,最后被打动,那遥远村落里的自然景观和世俗生活,仿佛一幅幅美丽的风情画,纹样别致,色彩绚丽。书中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将少数民族人家的生活与信仰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不同的民风民俗,体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严格审稿保证作品质量
从共和国成立至今,当代儿童文学涌现出许多高质量作品,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与文学价值取向。“中国儿童文学大奖名家名作美绘文库”便收录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30位作家的代表作,整体书系体裁多样、创作题材丰富、作品主题多元,是作家提供给儿童的饱含创作热情的精神产品,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好景致。
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大奖名家名作美绘文库”的责任编辑之一,天地出版社少儿分社编辑李婷婷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走村人》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大奖名家名作美绘文库”其中一部作品,整本书浸润着浓厚的乡土特色、萦绕着少数民族风情,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兼具乡土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做文学书,尤其是给少年儿童看的儿童文学作品,问10个编辑,10个都会说内容把关很重要。毕竟儿童文学作品,究其本质,是希望孩子能从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成长价值中汲取养分,给生命以充足的滋养,因此作品的遣词造句要谨慎,思想内容更是一定不能跑偏。”李婷婷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大奖名家名作美绘文库”整个项目最后成书是30册,但其实一开始是36册。“在审稿环节,我们发现其中一些作品虽然语言、表达技巧、情节的设置与推进节奏都算得上成熟,可作品整体却呈现出过分压抑、消极的精神态势,容易给孩子以负面的暗示和引导。为此,项目组经过反复讨论,将审美情趣和艺术思想立意方面确实有所欠缺的6部书稿给筛了出来。”
和这6部最终被淘汰的作品相比,《走村人》无论是语言表达、故事编排还是思想立意,都算得上是这套书中的佼佼者。李婷婷表示:“作品本身质量有保证,就连我们的美编同事也因为十分喜爱这个故事,极为顺利地捕捉到了整体设计的灵感。”
走心配图呼应作品主题
《走村人》以乡土生活、少数民族风情为创作题材,在题材的选择上十分有新意。李婷婷表示,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当下,作者借少儿小说浪漫化的文学表达方式,轻松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主动关注边远乡村和乡村人的生活现状。“这种现实意义浓厚的作品无疑能帮助儿童读者正确认知新时代奋斗者应该具有的精神底色。”
李婷婷还记得,《走村人》一书的插图还经历了不少小插曲。《走村人》这部作品的主角是个走村串乡、义务帮老少边百姓弹棉花的匠人,弹棉花是他的职业,弹棉花的工具自然需要频频出现在书中的插图里。可无论是绘者还是编辑,都没见过年代感十足的棉花弹弓,如何画才对?如何检查是否画对?编辑团队不知道应该如何确定。“大家翻遍了网络,也问了周围的朋友,始终没找到全方位、高清展示弹弓的图片,最后还是在审读老师的建议下,走访了多家地方文化博物馆,找到货真价实的棉花弹弓,与图进行比对、修改,才算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李婷婷说。
在《走村人》中,作者不断思考着进化、进步与发展的问题,真实鲜活的人生日常都在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基调和底色。在李婷婷看来,《走村人》通过苦难叙事来展示质朴的生命力量,着力表达对真挚情感、美好人性的咏叹,并呼吁大众,尤其是距离乡村生活较远的城市孩子,主动去关注以及了解边远乡村、乡村人的生活现状,给予乡村儿童充分的成长关注。“同时也希望乡村儿童能在这样一个故事中,获得被理解、被表达、被认可的共鸣及鼓励,收获成长的能量。这也是一本好书的出版意义,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乡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