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众手绘丹青 《嘉卉》始盛开

2020-05-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周远政
  2019年度“中国好书”4月揭晓,《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一书荣誉入选。这个奖既是对此书100多位参编作者们近3年来辛勤工作最好的肯定,也是对100年来中国几代植物科学画画家们毕生贡献最大的褒奖。

  初种

  本书缘起于我此前担任责编的《芳华修远》(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2016年8月,我前往深圳仙湖植物园组稿,拜访苔藓植物学家张力博士,在他的办公室看到几幅苔藓植物画,得知是他的同事为第二年将在深圳举行的国际植物学大会绘制的。他给我看了画展策划人、时任国际植物园协会秘书处主任的张林海老师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我立刻被其中的画作和“植物科学画”这个对我而言非常陌生的概念所吸引。

  带着莫大的好奇心,第二天我就前往广州,在华南植物园见到了华南园已经退休的画家余峰老师和张林海老师。在张林海老师的办公室里,我翻阅了华南园主持出版的《中国木兰》《丹青蘘荷》二书,其中大量精美的植物手绘插图瞬间震撼了我,而余峰老师讲述了植物科学画画师这个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所经历的沉浮起落,她为这个职业的衰微而流露的惆怅心痛,深深地震动了我。当时,我就起意,或许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之后便有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期间主题展览画册《芳华修远》这本书。

  在画展筹备和画册策划阶段,我便参与其中,受画展组委会之托,前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帮忙挑老一辈画师们的作品参展。在这期间,我产生了想要为中国植物科学画做些什么的念头,因为这些画太珍贵了。所以《嘉卉》其实是在《芳华修远》出版过程中就萌发的出版念头。

  耕耘

  本书的编选过程凝聚了编辑团队大量心血。主编张寿洲老师做了许多幕后工作,副主编马平老师和我承担了其中主要工作。首先找图最难,我们把全国能够联系到的在世的老一辈植物科学画家几乎全都梳理了一个遍,中间吃了很多次闭门羹,因为这些老师早已经退休,他们也大都不了解出版,要花很多时间和很大的耐心一次一次去解释。很多老人家年事已高,耳朵背,电话沟通也非常麻烦。

  历史文献也很稀缺。因为植物科学画很冷门,在科学院科研系统,画师们是比较边缘的,他们只是辅助性的支撑部门,社会上又不知道他们,科学史资料很少。我们就一点一点找文献,把所有带图的中国植物学的书基本上捋了一个遍。史料是很让人头疼的,确认老照片上面的人物要花费很大功夫,联系几十个人才能弄清楚。中国药科院、江苏植物所、深圳仙湖植物园、北京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的多位老师,都帮忙解决过图片问题。

  画选出来,怎么用也是难事,涉及每一幅入选画作所涉植物系统分类位置、图注的审定等。这是一项专业性极强而且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既要尊重原始文献,还要兼顾分类学的最新发展;既要尽量保持画作中图注的原有状态,包括序号、标尺和文字的式样,对于有分图且未予编号的画作,还需依次编号、撰写图注。

  浇灌

  本书收录了164位绘者,其中有116位老一辈植物科学画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参加了《中国植物志》的绘图工作。《中国植物志》是全世界唯一一部举国之力打造的植物志,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全国这么多家单位、人员共同参与,没有什么名利之心,都当作一项国家任务。

  做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些作者身上有种“嘉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植物学人身上的一种奉献精神,包含着使命感、家国感,他们希望中国的植物能够由中国的科学家研究清楚,为国家的建设出力。他们和植物学家朝夕相伴,和一般的画家相比,他们对科学非常虔敬,而且为此甘守清贫。编委会专家对这些老先生都怀有一种难言的敬重,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这种信念和感情一直支撑着大家走到定稿。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的职业,而这些植物科学画家也是为人“画嫁衣”的职业。作为编辑跟他们之间有一种共情感,是带着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想要把他们推到前台来。我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为他们留下高光时刻。这3年,对于我个人是精神上的巨大洗礼。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精神,从这种精神中受益。可能大家看到的是美丽的嘉卉,我更多时候看到的是这些嘉卉的默默浇灌者。

  绽放

  《嘉卉》第一次把植物科学画展示给公众,该如何欣赏一幅植物科学画,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不仅仅是美,这种美有植物本身的美,有画家笔法的美,也有科学的美。

  本书还填补了植物科学画历史的空白。此前,没有一部书系统梳理过植物科学画的历史,从时代发展看,植物科学画日趋小众,因为从科学学术的角度,它的需求很小。以前写植物志,每种植物都要画图,中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这些图是植物的肖像画。画完了,植物的科学身份鉴定清楚了,植物分类学家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但是这种画是否就没有存续的价值,或者它本身所积淀的这些东西在现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有作用?我认为当然是有的。植物是自然界的基础,甚至是人类存续的基础,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且植物不动,容易亲近,对于忙碌的现代都市人是有治愈力的,这为心理学等学科所证实。植物科学画的特点是精细,它观察自然的方式是客观的,这中间就包含了一种尊重的审视,尤其是对自然界的认知。

  很多人对自然的认知局限于红的花、白的花、黄的花,其实还是缺乏最基础的科学启蒙。《嘉卉》就是想要做这种启蒙,用一种非常美好的方式,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带领大家去认识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

  我社在这本书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外人很难想象。但是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领导到社领导始终都非常支持,我觉得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有很强的出版人的文化坚守和理想信念。显然,理想不菲,但是值得。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