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里知道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可为什么在你们的街上我看不到?”这是在今年两会快结束时,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借用一位韩国教授跟他说的话,来指出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他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将城市邮政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在这位媒体人看来,现在报刊亭不仅不应该削减,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大力扶持,拓宽其经营范围,将其打造成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白岩松之惑:
城市成为一个“样板间”
“一些地方出于安全、城市规划等考虑,使得我们的街上太干净了。当一个城市干净到成为一个‘样板间’的时候,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白岩松说。在他看来,中国的城市缺少文化气息,比如在北京、上海每天都有大量的文化演出,但除了去剧场外,老百姓不知道在哪里还能看到这些演出的信息。
报刊亭是承载城市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近两年,由于影响市容、阻碍城市建设等各种原因,报刊亭逐渐消失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2012年,郑州市实施“退路进店”工程,拆除全市共计341个报刊亭;2013年7月开始,太原市273个报刊亭接到通知,为保持主干道干净、整洁,报刊亭要陆续退离各城区主干道;2014年8月,北京72座报刊亭“遭强拆”的报道再度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普遍关注……
就在《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每天出门经过的北京十里河地铁站,位于十里河桥十字路口拐角处的邮政报刊亭,前不久也因阻碍地铁新线路的施工而黯然消失。
即便没有被拆除的报刊亭,其目前的生存状况也同样令人担忧。在北京潘家园附近,一家邮政报刊亭老板告诉记者,如今的报纸、杂志销售实在不景气,几元钱处理杂志很常见。
城市管理之道:
“多龙治水” “一龙治水”
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3年,全国报刊亭被拆除了1万多个,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所有报刊亭的1.5倍。谈及报刊亭日渐消失的原因,白岩松分析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挤压了报纸、杂志的生存空间,销售量下降,经营者收入降低,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被管理部门“卡得太死”,导致报刊亭经营收入来源单一。
北京市邮政集团公司原资深经理孙步新认为,一方面原有报刊亭拆除较多,另一方面新建报刊亭也很困难。“很多城市在加快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未将报刊亭纳入同步建设规划。”
“为什么在纽约、伦敦、巴黎,我们随处都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演出信息,而在国内却办不到呢?”就这个疑问,白岩松专门咨询了北京市的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在报刊亭开辟出一块地方去张贴各种演出信息?对方给予白岩松的回复是“城管部门不让”。
白岩松认为,在报刊亭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着“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要将小小的报刊亭改造成文化亭看似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实施起来会非常难。因为这不是邮政一家能办成的事,还涉及文化、公安、城管等很多部门,需要政府整合这些管理部门。”
公共文化之解:
让报刊亭随处可见
如果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来审视报刊亭,它不仅不应该消失,反而应该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把报刊亭、图书馆写入城市规划,在路上随处可见,这不是点缀,而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部分。”作为郑州市的一员,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为此积极呼吁。
孙步新持同样观点:“报刊亭建设和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他建议,将报刊亭建设与管理纳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将报刊亭建设与管理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规划部门在城市新建、改造中,应将报刊亭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提前进行规划。
白岩松认为,应该拓宽报刊亭的经营范围,让现在单一的报刊亭变成综合的文化亭,不仅经营报刊,还可以发布文化演出信息、销售城市文化旅游纪念品,甚至可以作为网络订票的取票点,实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