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邹景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摘 要】《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人类各门学科知识的大型现代性综合百科全书,第一版从1978年开始,历时15年纂成;按照百科全书通常每间隔若干年修订再出新版本的国际惯例,第二版也于2009年出版。当下正在进行第三版也即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和多媒体文化传播平台的构建。4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名词术语不断产生,旧有的各种科技名词术语也在趋向标准与统一,就在这样的历程中,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也与时俱进。本文就拟从《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的编纂体会出发,管窥百科全书编纂中的科技名词术语的订正统一问题。
【关键词】《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科技名词术语
一、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普及和信息科技的普遍应用,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日益得到重视。由于在我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机构成立之前,早年各学科的专家、翻译家的用语习惯、理解侧重、定名方法和翻译方法等各不相同,因而造成诸多科技名词术语定名的不统一。在使科技名词术语早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说,历年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各种标准和文件,足以组成另一部科学发展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反映为人类语言的艺术,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衍射出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审视这些科技名词,就如同审视历史衍变的纹理、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科学进步的轨迹”(代晓明。科技名词:科学与文化的承载者[N].光明日报,2006-08-29)。科技名词并不是孤立出现的,更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着与科学概念发生、发展同步的体系,因此对其进行的考量必须放在学科或专业背景下,不能离开学科、专业背景。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上公布的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修订稿),科技名词定名原则要贯彻单义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遵从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等原则,坚持协调一致原则。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主要采用内涵定义,必要时也采用外延定义等方式。定义要反映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
二、百科全书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40多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选择始终坚持“让合适的作者撰写合适的条目”的原则。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为例,第二版作为第一版的修订重编版,在继承第一版的编纂原则、编写理念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第一版仍健在作者撰写的条目,此外又聘请近年来在各学科领域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作者。40多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作者合计约达3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110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学部委员47人中的25人,荣誉学部委员中的多数人,参加了编撰工作。可以说,目前中国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代表性的重要专家学者,大多参加了全书的编撰。这就使得《中国大百科全书》既坚持学术性、准确性,又做到了权威性和前沿性,为全社会各个领域的读者综合运用人类已有知识成果,并继续有所创新提供了桥梁和阶梯。与此相应,众多的科研工作者、编辑在遇到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问题时,如果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国家术语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标准术语中搜索不到、查证不得、统一困难,那么《中国大百科全书》系列,以及《辞海》和各种专科词典,就成了大家的“法宝”。《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三、百科全书中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同音异义字的混淆及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往往容易混淆。“征、证、症”是医学文稿中最常用的字,三个字虽然字形和字义不同,但由于读音相近,所以容易被误用。在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精粹本)条目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来稿中存在征、证、症错用的现象。比如把“综合征”写成“综合症”,“适应证”写成“适应症”,“禁忌证”写成“禁忌症”等。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掌握征、证、症在词语中的含义。
为了了解这三组词语在百科全书的用法是否存在差异,笔者查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二版简明版三个版本的条目。发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条目中,“综合征”和“综合症”,“适应证”和“适应症”,“禁忌证”和“禁忌症”,在用法上并没有进行统一。其中“综合征”在书中出现536次,“综合症”出现24次;“适应症”在书中出现148次,“适应证”出现39次;“禁忌症”在书中出现67次,“禁忌证”出现2次。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中,对三组词语的用法已做了统一,书中不再出现“综合症”“适应证”“禁忌证”等词,而统一改为“综合征”“适应症”“禁忌症”。
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简明版条目中,用词又发生了变化:将“适应症”改为“适应证”,“禁忌症”改为“禁忌证”,“综合征”一词的用法没有改变。
四、百科全书中科技名词术语的编纂分析
通过对百科全书新旧版本条目的分析发现,在三组词语的使用上,从最初的不统一、混用,发展为统一,再修改,经历了三个过程。那么究竟是否能够混用,还是该统一?到底哪种用法才是正确的?以下则予以简要分析。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征、证、症这三个字的基本含义。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为:1.征。(1)证明;证验:文献足征、信而有征、有实物可征。(2)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征候、象征、特征。2.证。(1)证明:证人、证书、证实、论证(2)证据;证件:工作证、出入证、以此为证。3.症。疾病:病症、急症、不治之症、对症下药。从字本身的含义不难区分出三者的差异。其次,我们在从词语的组成上进行分析。
(一)综合征和综合症
医学上所说的综合征,如肾病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马尔方氏综合征等,都是指不同的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临床上出现相同的一系列的征象,而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或症状。如肾病综合征会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等;呼吸窘迫综合征会出现明显呼吸困难、紫绀、心率增速,胸部X射线可见双肺弥散性浸润阴影等。此词语用“征”所表示的含义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所提到的第二种含义: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但如果改用综合症,其含义就变成临床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疾病。症状仅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觉,不包括医生通过检查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可见综合症一词并不能完全表达出综合征的内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条目中综合症一词主要出现在更年期综合症、梨状肌综合症、侏儒综合症、肝肾综合症、过敏性肾病综合症、心脏肿胀综合症、呼吸窘迫综合症、爱森曼格氏综合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词语中。以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为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是指妊娠时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和水钠代谢失调,而引起机体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一系列的临床征象。明显可以看出此处用综合症并不适合,蛋白尿是通过检查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包含在“症”里。可见综合征的用法是正确的,其他用法是错误。此用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二版简明版中已做了更正。
(二)适应证和适应症
医学上所说的适应证是指药物或诊疗手段所适用的对象。此词语用“证”所表示的含义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所提到的第二种含义:证据。其适用的对象包括症状、体征、疾病、生理状态以及检查结果等客观情况,如某些药物适用于成人,某些检查适合特定人群等;而适应症所指的仅仅是所适用的症状或疾病,如发热、呕吐、头痛、感冒、肠炎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条目中多次出现适应证和适应症这两个词,而且在用法上没有差别。如在避孕药、抗抑郁药、抗组胺药、抗生素、冷冻治疗、气管切开、溶血性贫血、体外授精、心肌梗死、心导管术、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等条目中用的是适应症,而在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小儿推拿、斜颈、循环系统疾病、外用药等条目中用的是适应证。从条目内容上来看,一版在适应证和适应症的使用上,并没有区别,而且在同一条目中,完全相同的语境中,也有混用的现象,如在针拨内障法条目中首先使用的是针拨套出术适应症,而下文又改用针拨套出术适应证,明显存在用法上的不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将两者统一为适应症,全书取消了适应证的用法。但适应症的用法是否正确值得斟酌。如在条目避孕药中提到“适应症:此类药物适用于生育年龄、已婚、身体健康的妇女”。这里的所提到的“生育年龄、已婚、身体健康的妇女”明显是不属于“症”的范围;在条目羊水检查中提到羊水检查的适应症其中一项是高龄孕妇,高龄孕妇虽然相对于适龄孕妇是某些疾病易发人群,但也不能将其划入“症”的范围,因为无论是孕妇还是高龄孕妇都属于正常人,怀孕只是一种生理状态,显然用适应症一词是错误的。又如在气功条目中也提到其适应症,而“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实现防病治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其适用对象包括正常人,显然用适应症也是不正确的。可见,适应证的用法是正确的,其他用法都是错误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精粹本)中已做了更正。
(三)禁忌证和禁忌症
医学上所说的禁忌证是指药物或诊疗手段所禁用的对象。此词语用“证”所表示的含义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所提到的第二种含义:证据。其禁用的对象包括症状、体征、疾病、生理状态以及检查结果等客观情况,如某些药物禁用于儿童,某些检查禁用于孕妇等;而禁忌症所指的仅仅是禁用的症状或疾病,如脑膜炎、高血压、发热、呕吐、心脏病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多次出现禁忌证和禁忌症这两个词,如在拔牙、避孕器、超声疗法、脊髓压迫症、抗胃分泌药、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内窥镜术在泌尿系统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胸部影像学等条目中用的是禁忌症;而在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胃癌中等条目中用的是禁忌证。从一版条目内容上来看,一版在禁忌证和禁忌症的用法上,并没有区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将两者统一为禁忌症,全书取消了禁忌证的用法。无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还是第二版中禁忌症的用法都是错误的,都不能全面地包含其所要表达的含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简明版)里已做了更正。
五、结语
通过对“综合征”与“综合症”,“适应证”与“适应症”,“禁忌证”与“禁忌症”三组词语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正确的用法应为“综合征”“适应证”“禁忌证”。误用“综合症”“适应症”“禁忌症”会造成很大的歧义,在行文中应规范使用正确的词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与修订过程中,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促进了百科条目的与时俱进,既突出时代特色,又贴近社会生活,使《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了高质量的权威工具书。同时,只有不断学习、熟悉、了解科技名词术语的科学内涵和衍生变化背景,努力促进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工具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