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人工智能语境下兴趣阅读出版物的生产研究

2020-05-22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符冰:湖北文理学院新闻系

  【摘 要】兴趣阅读是指基于个人兴趣与爱好而产生的阅读需求。对应的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在出版业中仍是相对被忽视的领域。而人工智能时代恰恰给这一市场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会。出版方必须抓住人工智能这一机遇,从市场开发、场景+内容的模式、打造产业链条、转变意识和体制、重视口碑传播等方面精耕细作,拥抱出版业的未来。

  【关键词】兴趣阅读;人工智能;场景构建;群体聚合

  阅读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行为之一。当前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以往更注重知识获取的阅读习惯已经逐步演变为个性需求、娱乐需求、信息需求等多元并存的阅读习惯。基于个人兴趣而产生的阅读需求也成为亟待回应的需求之一。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为出版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可能性。因此本文从兴趣阅读出版物的生产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出版行业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以及出版行业的产业链条与服务模式的变革。

  一、什么是兴趣阅读

  兴趣阅读是指基于个人兴趣与爱好而产生的阅读需求。个人兴趣阅读不同于专业学习阅读的地方在于,读者往往在年龄或者专业方面与所感兴趣的领域存在距离,但是又迫切需要准确的和丰富的信息与内容,从而满足自己的兴趣的同时又能慢慢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

  与兴趣阅读相对应的应是基础阅读或称为泛化阅读。笔者认为,人们在学校教育当中所接受的阅读属于基础阅读,因为它的功能是完成基本的知识教育,为每个人的知识或者学识发展提供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我们阅读的古今中外的经典等,属于泛化阅读,因为此类阅读覆盖面广,相关产品多如牛毛,普通读者(区别于研究人员)的阅读又是较为浅层的。在人的阅读行为当中,基础阅读或者泛化阅读是最常见的行为。所以,它们被看作阅读行为的主体部分,从而导致出版业一直倾力于此。但是,兴趣阅读同样代表了更多人的个性需求,只是因为这部分阅读行为更为隐蔽(阅读者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虽有兴趣爱好但是图书市场无法满足),使得市场默默无闻。而如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带来了更为有利的机会。

  二、当前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的困境与机遇

  (一)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遭遇的困境

  第一,兴趣阅读的需求增长与对应产品的匮乏共存。

  据新华网消息,2017年初公布的“2016年阅读兴趣大数据”提供了这样的信息:第一,阅读人群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第二,在网民的阅读中,小说、散文、诗词、戏剧等类型依次占据了排行榜。而在小说领域,科幻类作品最受欢迎,网络小说热度不减。从这些大数据提供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阅读行为的改变:读者不再唯经典是从,不再盲目从众,而是更加注重以自我兴趣为导向的选择。融媒体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以释放和满足。随着阅读群体越来越年轻化,00后、10后的阅读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个性阅读、兴趣阅读必将成为阅读市场的新的热点。

  而我国的图书出版业长期以来更倾向于关注和满足普通大众共同的阅读需求,注重的是普遍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在于出版社对市场细分的认识不够,或市场细分和洞察的效果有限;其二在于出版社通常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网大捞鱼多”的思维占主导;第三,兴趣阅读市场因为相对分散而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市场开发。虽然市场上也存在以年龄群体、职业群体之类的受众细分的读物。但是看似所谓的细分,其实还远不够细化,而且出版内容雷同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与国内图书出版平淡度日的现状形成反差的却是近年来国外图书业向国内市场的快速渗透。

  第二,兴趣阅读的方式变化与产品形式的守旧共存。

  如今的兴趣阅读已经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手捧翻页的方式,而是综合了多种感官和认知器官的阅读方式。第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阅读终端的多样化。纸质书籍之外,以kindle为首的电子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阅读者手中,手机APP里诸多的阅读软件,更是填补着阅读的碎片时间。

  第二个变化是多种媒介形式(视觉的、听觉的、视听结合的)的存在。纸质书籍保存容易但携带不便,而Kindle以更多更方便取胜(更多的书籍,更便宜的书籍),手机APP以资源的多元和海量抢占流量,且提供给阅读者以视听内容,大量的公开课和知识类APP以诉诸听觉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阅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人工智能给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带来的机遇

  深度学习让人工智能浪潮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各行各业以及生活当中。从能够陪孩子学习娱乐,到能写新闻稿的机器人,以及可以辅助手术的机器人等,借助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大幅提升。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像人类一样识别、思考、做出判断和理解,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工智能也会更多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行业渗透往往是谁占了先机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可能,所以人工智能带给出版业的首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个改变思维改变模式改变市场认知的机遇,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参与出版行业的流程再造和变革,改变着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这个机遇如何影响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首先,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的可能性。技术能让出版变得更理解读者。其次,在于市场,人工智能不仅给出版业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开发更多新市场的可能性。新的市场就存在于年轻化和小众化的分类当中。科幻类阅读的兴起,惊悚类题材的流行,等等,都是年轻化阅读的代表。小众化的兴趣阅读类需求以往难以得到满足,但是人工智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三、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如何搭好人工智能的快车

  (一)运用人工智能重塑市场和内容开发:细分市场与人性化内容

  首先,利用人工智能做好兴趣市场的细分与培养。人工智能在大数据运用方面的优势,使得出版社对读者的兴趣不仅能够及时地掌握,而且能够掌握得更加准确、具体和细致入微。人工智能时代的市场细分,是交叉综合不同的数据库信息而实现的市场细分,既提升了分类的准确性,更实现了市场细分的多样化可能。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人性化的内容及呈现形式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出版者通过完善内容,优化内容呈现形式,可以为兴趣阅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例如阅读终端或者自媒体可以根据阅读者的年龄,自动选择同样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或者屏蔽一些不适合呈现的内容,就如电影分级一样自动实现内容的分级阅读,这样就形成了阅读内容人性化的呈现方式。

  其次,合理的角色定位。有人将出版企业的服务模式分为内容服务型、科技服务型和平台服务型三种,也有业界人士不断提倡出版企业朝着“知识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笔者看来,前者是出版界分工的细化,后者代表着出版界对角色的重新认识。二者都与人工智能的语境密切相关。内容服务型着力于内容的筛选、呈现等涉及内容设计的专业性,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爬虫技术、LBS技术,更有效地把控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吸引力。科技服务型则侧重于为出版业提供技术的支撑(创新驱动),包括新的交互技术的研发、出版生产系统的完善等,为兴趣阅读出版物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平台服务型的企业重点提供完备的平台服务,与其他两种类型相辅相成。“知识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定位,打破了行业现有业态,对出版企业意味着业务和角色转型,对兴趣阅读出版物生产来说,恰好契合和体现了这一角色的优势与可能。兴趣阅读群体的需求就是专业、准确、优化呈现、便捷获取、可互动的知识内容,出版方的任务就是发掘需求并给予满足。

  第三,完善和升级场景加内容的模式。构建兴趣阅读的场景,为阅读者提供适合的、丰富的而且有创意的场景和内容。依托人工智能在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回应方面的优势,阅读的场景构建更加容易、便捷、丰富。兴趣阅读者往往比其他阅读者更需要提供合适的场景,因为浓厚的兴趣带来的是对内容需求的迫切性,这种迫切性又要求内容不仅专业、准确而且易懂。而场景可以解决很多传统的文字出版物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给舰船爱好者构建一个舰船停泊港或者舰船内部的场景,他就能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二)做产业:打通上下游,做产业链条

  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观察,在各大出版社转型的过程当中,“融合发展办公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成立),“童书中心”(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成立),“电商营销部”(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1月成立),“婴幼分社”(接力出版社,2017年11月成立)等类似的转型机构的设置成为业界一个明显的现象。现象的背后既是出版社转型的决心,也是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的写照。但是客观而言,目前传统的出版社面对新趋势的转型,“试水”思维占主导,“被动”转型是主流,从产业链条角度的谋划尚显不足。而兴趣阅读的出版物生产恰恰可以为出版产业链条的搭建提供一个范本。这个链条的前端是兴趣阅读市场的开发与引导,中端是内容的生产,终端是兴趣阅读的阅读介质开发。而且这一链条上还可以附加衍生产品,衍生产品的机会就来自于这三个环节。举例来说,在兴趣阅读市场的开发与引导方面,出版社可以成立读者俱乐部的形式,把内容和场景结合起来,打造不同的面向兴趣群体的阅读空间,形成阅读与休闲以及群体交流的结合。

  不过这只是链条的衍生品之一,与兴趣阅读内容相关的衍生品开发其实容易得多,市场案例可以提供丰富的经验,笔者在此就不赘述了。至于和阅读介质相关的衍生品,也就是在阅读终端方面,前文已经提到,可以通过外形设计或者包装设计、附加科技含量,使阅读终端(电子书阅读器、APP、微信公众号)突出兴趣群体的个性特征,通过满足购买者的个性需求实现刺激销售。

  在此基础上,随着出版方对于兴趣阅读市场的一次次开发,它就可以拥有多个看似独立的出版链条,从而最终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出版产业集团。总体来看,出版社应当把思路逐步放在开发产业链条方面,不断把触手伸向兴趣阅读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通过充分满足兴趣阅读群体的需求,牢牢把握市场,获得新的生机。而从出版业的生态环境来说,不同的出版社根据定位,服务不同的人群。谁能做好前端、终端和内容服务,谁就能拥有读者。

  参考文献

  [1]伊文臣.“VR+新闻”热潮中的变革、挑战与坚守[J].中国出版,2017(14):30-33.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17(20):3-23.

  [3]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4]孙庆生.让出版事业与人工智能共舞[J].中国出版,2017(17):16-20.

  [5]陈洁.社群效应与图书出版产业新态[J].中国出版,2017(20):49-52.

  [6]王晓芳.碎片化阅读时代图书馆微阅读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10):33-36.

  [7]孙晓翠.“企业2.0”时代出版企业向知识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升级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17(8):43-46.

  [8]马红梅.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考试周刊[J],2018(1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