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武亮:《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摘 要】结合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分析高校学报开展媒体融合发展改革的源动力,发展缓慢原因,提出了发展路径和对策。在总结以往办刊经验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高校学报在开展媒体融合发展时该在刊物内容质量提升、针对性数字编辑加工、编辑部机制建设、媒体协同一体发展、服务意识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几方面问题,为我国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学报;应对策略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鲜明指出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见,随着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体融合发展也从最初的媒体介质融合逐渐拓展到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
高校学报在学术成果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但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目前办刊模式,与主流社会媒体相比,高校学报不用考虑生存和市场占有率等因素,造成对理论热点和社会热点关注和研究不够,十分欠缺产品营销意识,不重视期刊品牌的建立。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学报发展显露出多方面的困境,高校学报需要和自身特点,积极思考媒体融合的可行路径。
一、高校学报开展媒体融合发展的源动力
首先,是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阅读模式巨变的迫切要求。目前,高校学报普遍仍在采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文字加工—校对—印刷—发行的传统编辑生产流程,很多时候由于人力等资源的限制,一篇文章由一个编辑人员采用编校合一的方式开展。这种编辑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滞后性,使海量的很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能在第一时间呈现给需要的人。随着互相网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主的移动互联技术的迭代发展,人们阅读日益碎片化和高效化。高校学报的作者、读者,科研人员的学术科研成果需要随时予以呈现,科研人员十分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到最有价值的科研信息,这是推动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是高校学报自身发展的需要。媒体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各类、各层级的高校学报提供了同一个新的起点。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学报可以利用好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借助媒体融合提供的新机遇,强化办刊特色,也可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形成发展特色。
二、高校学报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普通高校学报因天生体制原因,运营相对有保障,不需要考虑市场因素,缺乏内生的创新动力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同时总起来还有以下主要因素的制约:
一是编辑主体思维保守。很多编辑看到了中国知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的巨大优势,认为被其收录就已经数字化发展了,如果再搭建独立平台费时费力。正因为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没有真正转变,从观念上抵触新媒体融合。
二是体制机制保障不够。特别是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上缺乏相关的工作机制保障,在人才保障,岗位职责,激励机制上欠缺,这些无疑制约了高校学报媒体的融合发展。
三、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路径
(一)进一步强化自建网站平台的特色
网站的建设可以更好地突出不同学报的特色。当前,很多高校学报利用知网等数据平台进行数字出版,但这造成了学报丢失了自身的独立性,造成千刊一面,失去了自身的风格和特色。高校学报自己建设网站可以更好地突出不同学报的特色。可以通过网站板块的设计,吸引读者兴趣,作者更好的根据学报的学科优势,进行有针对性地投稿。在自建网站上,可以从以下思路入手:
一是进一步突出特色栏目。在提供过刊全文检索、下载服务的基础上。学报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可以按学科栏目提供过刊全文检索服务。一个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或专栏的建设,聚焦各自的高校的优势学科,是重点的研究领域。最能体现一个高校学报的优势和编辑水平。按栏目归类查询可以更好地提供学科发展信息,可以给读者提供更有学科归属的有效信息,提供更明晰的学科发展路径。
二是更好地体现编辑特色,开展专题研究。即使有些作者,根据投稿学报的以往栏目投稿,但学报更多的是自投稿,选题散乱。学报编辑缺少主动性,只能是对自然稿进行组稿和加工。利用网站可以更好地提供编辑思路。如编辑可以结合当下的研究热点、高校学科优势等定期提供本年度的研究主题,有意识地引导作者写作,这样可以凝聚优质作者,编辑在组稿时更有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根据自然投稿来设立栏目。
三是有制造话题,吸引眼球的意识。学报尽管不同于社会大众传媒,有特定的读者作者人群,但可以借鉴社会媒体的优势,有意识的制造科研话题,设立吸引研究的网站板块,有助于吸引到优质稿源。
(二)着力发展微信、APP等移动互联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2月(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可见当前,移动互联网“粉丝经济”发展如火如荼。高校学报要高度重视微信的朋友圈、微信群和公众号平台,这些可以扩大高校学报的社会影响力,结合工作开展实际,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持续性的传播、扩散,不断地产生影响。二是通过微信群,加强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建立专家、作者微信群,提高选题的质量和组稿效率。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充分利用公众号,定期发布学术动态、专业观点、专家学者论坛、学术活动直播等,进行专题预告,引导学术研究的动向,促进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四是一定要利用微信二维码打通纸刊和网站移动端的路径,可以在获得认证后,学报编辑部可在纸质期刊封底、投稿系统、自建网站首页印制二维码,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宣传和提供服务。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发展应进一步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过硬的媒体技术,媒体融合发展势必缺少有力的依托,但再好的媒体融合技术,如缺乏好的内容质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当下,学报在结合自身特点,重点打造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融媒体平台,在比较全面地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强化内容质量。同时,高校学报还要努力探寻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机制、内容和组合形式。工作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并采取创新举措。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仍要牢牢抓住“内容为王”这个办刊核心,推进学术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应支持和推动出版单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努力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支持出版单位……从产品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升级。”可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融媒时代,高校学报提升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要充分依托和挖掘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特色。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是高校学报发展的最坚实基础。学报要积极围绕所在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去策划特色专题或栏目、邀请专家协助组稿。学报应成为高校优势学科科研优秀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成为某一区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发展措施出台的重要参考,让学报对外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也就是要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在相关领域具备影响力。这样,学报和所属高校可以实现和谐共进,学报在服务学校的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办刊质量、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要充分结合所在的地域、民族或文化传统。高校学报可以积极开拓地域、民族文化等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域优势,吸引地域内相关研究的读者和爱好者的注意,积累发展的人气。
三要保证充足的优质稿源。优质稿源是内容为王的基础。985、211等著名高校本身具备学术资源,学校的学科科研实力比较强,同时社会资源丰富,可以借自身的优势获得相对优质的稿源;对于地方普通高校,要主动约稿,挖掘本校学科专业特色,聘用校外的专家等进行组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和联络优势,例如,利用好学术会议等信息资源,主动出击,争取稿件。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要做好分类编辑,有针对性做好内容数字深加工
媒体融合发展,高校学报切不可仅仅只把纸质的内容进行简单迁移,不应做简单的媒介转换,简单地把纸质刊变成多媒体展示。一是,数字加工要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力量,特别是结合学报自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端APP等不同的载体特点,有意识地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的再加工、整合创新。二是数字媒体加工要充分结合读者需求。第一,针对学术传播的时效性需求,可以做精简化的编辑,让相关研究人员第一时间读到及时的学术信息。第二,对于普及性读者,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摘编,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学术成果能被普通大众所了解和关注,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第三,对于深入研究的读者,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全文信息推送服务。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要做好相关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功能强化的基础是人员队伍建设。现在高校学报因发展条件限制,很少有专业人员开展融媒学报的工作。学报甚至所在高校应该重视相关工作,利用好这一学术窗口,建立一支规模适合本校的编辑队伍。
二是建立相关管理制度。目前很多高校学报开始尝试运作媒体融合,但在编辑部的管理制度上仍然没有跟进,这势必让相关工作处于人管人,或凭热情开展工作的境况,势必让相关工作的缺乏科学性、持久性。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可以更好地管理工作,让媒体融合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特别是可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出台奖惩措施,特别是相关考评和奖励措施的出台将激励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很多兼职编辑在做纸刊的同时承担了学报媒体融合的工作,但相关工作量考核没有跟上,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情怀的工作是不可持续的,这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应注意建立精准、分类服务意识
在牢牢把握“内容为王”这一发展核心的基础上,出于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的学报编辑,不仅仅要在内容提供上继续下功夫,在有针对性开展数字编辑,使用各类新媒体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作者读者提供无差别的服务。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更需要转变编辑信息服务,利用微信或APP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可以通过扫码,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写作指导,为相关学科师生提供相关学科研讨会的信息服务,为学生提供与研究生导师的推介等增值,让读者和作者更多地参与学报的办刊工作中。
五、结论
通过分析高校学报在面对媒体融合这一新的发展契机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中应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为学报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路径。在发展中,高校学报应注意学术导向为魂、移动媒体为先、内容质量为王、创新发展为要,充分实现结合学报特点,实现媒体协同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学术信息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服务高校学科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剑.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66-80.
[2]黄锋,辛亮,黄雅意.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和运营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79-84.
[3]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件,教社科〔2015〕1号:3-4.
[4]韩璐.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学报发展的应对策略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9):1-7.
[5]谢雪莲.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品牌建设浅论[J].出版广角,2019(3):55-57.
[6]熊瑛.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重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6):113-115.
[7]王宇.普通高校学报融媒体发展的思考[J].阴山学刊,2017,30(4):28-32.
[8]韩静.融媒时代学报的数字发展与版权保护[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9,34(1):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