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学术译著精品化出版——以“和平学译丛”为例

2020-05-22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谢微:南京出版社

  【摘 要】以“和平学译丛”的策划编辑为例,从选题策划、版权引进、文本翻译、审译校对、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等各出版环节入手,探讨学术译著精品化出版路径。

  【关键词】和平学;学术译著;精品化出版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战争与和平一直是永恒的母题。和平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西方,大致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冲突的分析与对和平的研究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有理性的重要学术领域[1]。中国的和平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即通过物格、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从而达到天下平的社会理想[2]。而今,习总书记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提出了中国方案。由此可见,和平学在中国有着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所在的出版社位于南京,南京这座城市在二战时期遭受过惨绝人寰的苦难,南京大屠杀是全中国人民心头的历史创伤。2014年,国家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自此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纪念上升至国家层面。此时,将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创伤转化成和平建设的动力,采用和平的方式传播历史创伤的记忆,更容易引起世界人民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创伤产生共鸣。所以,在南京出版和平学研究相关图书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也是身为南京的出版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国内高校如南京大学,纷纷开设或筹划开设和平学课程,而市场上关于和平学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的译著却十分稀缺,此时引进和平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和平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低水平的版权引进毫无意义,甚至还会影响和平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所以要对选题策划、版权引进、文本翻译、审译校对、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等出版各环节实行全程把控,方可实现学术译著精品化生产,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一、发挥优势,挖掘优质选题

  笔者所在的出版社在和平学出版方面颇有积累。在和平学刚兴起时,出版社就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图书,构建起集和平学学术研究、学生教材、少儿普及类读物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品结构。并积累了一批从事和平学研究的一流作者,如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John Galtung)、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平学研究教授艾伦·亨特(Alan Hunter)等,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仲丹、刘成等,与国内外和平学相关科研机构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策划“和平学译丛”一书,是因为和平的概念在国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平学研究在国内愈加受到重视,相关研究者亟须吸取西方和平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而当时市场上又缺乏有规模的和平学译著。于是,出版社联合南京和平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和平学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策划出版了“和平学译丛”一书。

  二、版权引进,甄选学术精品

  根据“和平学译丛”一书的策划定位,我们从国外引进一批最能代表国外和平学研究水平,符合我国和平学研究需要,经典性、普及性的作品。我们邀请南京和平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多年致力于和平学研究、对国际和平学最新研究态势十分熟悉的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专家座谈会。经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和平学译丛”的图书遴选方向主要集中在和平学经典理论著作、和平学研究前沿新作、和平学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并列出了备选书单。

  书单确定之后,我们与相关版权公司逐个取得联系,开始洽谈版权。洽谈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合同条款的把控,国外版权代理一般普遍施行“霸王条约”,在合同中过分强调他们的利益。我们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著作权法规》中的相关规定,仔细研读对方提供的合同样本,逐条研究,适时添加维护我方利益的内容。例如,对方在一条款中写道“不允许缩略、删除、更改、增加内容,除非获得版权提供者的书面许可”,我们根据《出版管理条例》上的相关规定,在这条前加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出版方(即我方)保留不翻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的内容的权利”的内容,充分维护了我方的权益。书单上的每一本书的版权联络都是这样操作的,经过月余努力,最终确定了“和平学译丛”首批六本书目:《人民、和平与权力:冲突转化的实践》《和平学研究的新范式(亚太篇)》《人类安全的挑战》《全球化和环境挑战:21世纪的安全观重构》《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环境、人类、能源、食品、健康和水安全的观念》《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灾难及安全:威胁、挑战、缺陷和风险》。其中,《人民、和平与权力:冲突转化的实践》涉及和平学经典课题冲突转化方面内容;《和平学研究的新范式(亚太篇)》《人类安全的挑战》是当时和平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全球化和环境挑战:21世纪的安全观重构》《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环境、人类、能源、食品、健康和水安全的观念》《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灾难及安全:威胁、挑战、缺陷和风险》属于和平学跨学科研究领域,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开采等国际最热的和平学话题。引进书目的内容都在我们预先设想的内容范围之内,并且都是内容丰富、数据翔实的精品力作,为和平学译丛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遴选译者,确保译文质量

  书目确定之后,遴选合适的译者,对翻译工作进行全程管控,对丛书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社会科学类学术译著与大众读物不同,内容往往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因而学术译著的译文首要是必须符合学科规范,同时兼具一定的可读性。这就需要译者既具备和平学学科背景,又有扎实的英文功底。因此,我们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平学研究专家刘成教授领衔,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具备过硬英文功底的和平学科带头人,担纲和平学译丛的翻译工作。

  每本书的译者确定之后,编辑制订出一套详尽的译文标准供译者在翻译中使用,内容涉及语言文字、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标题格式以及序言、脚注、参考文献等书中各项内容的编排格式等。这套译文标准确保了我们收到译文稿件的质量,也减轻了译者的负担,避免返工等情况的发生。在翻译过程中,编辑和译者保持沟通,定期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译文的高水平、高质量。

  四、严格把关,审校精益求精

  五个月之后,基本完善的译稿都陆续交至出版社。项目责任人对稿件逐一进行初审。初审的重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格式是否符合交稿规范;其次,通读稿件,看看译文是否流畅,顺序及段落是否完整,与原文一致,防止漏译或不合逻辑;再次,审阅图片,看看图片位置是否都已经在稿件中标出,图片像素是否符合制版印刷要求,以及图片是否存在版权问题。责任人初审完毕之后,稿件遂交至各责任编辑手中,由编辑根据一审的具体要求进行审稿。审稿中,编辑对照英文原著,特别留意中文译文与西语原著对应的精确度是否较高,此外还特别注意审查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些编辑在审稿时发现书稿中存在一些地图,对此,责任编辑特别将地图都集中起来专题提交二审,看是否能用,是否需要送审。

  三审结束排出校样后,就进入了编校环节。项目责任人前后共召开了五次编校会,将普遍存在的编校问题进行统一处理,并对格式、数字使用、量和单位、专业术语等进行了统一,编制常见专有名词对照表,保证了丛书体例及语言风格的一致性。还邀请社外经验丰富的审译人员对文稿进行外校,最大限度确保译文高质量。

  五、装帧设计,兼顾美学意境

  “书卖一张皮”,图书的装帧设计不仅局限于美学范畴,还应该是图书所要传递给读者信息与内涵的具象表现,兼美学和意境二者之美。首先,作为学术书,“和平学译丛”整体装帧风格秉承了学术书的一贯设计传统——简约大方,以冷色调为主,给人客观冷静的观感,符合学术研究的特点。此外,考虑到“和平学译丛”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我们也做了个性化设计。一是,根据“和平”的主题,封四采用黑色,封一采用以白色为底点缀绿色的形式,寓意和平将人们从黑暗带领走向光明,在衬页部分,采用绿色的艺术纸,突显和平的概念。二是,考虑到这套书的国际性,我们书名与译者均采用了中英对照的双语设计,彰显了丛书的国际特色。内文设计以简约为主,标题级分明,便于读者阅读。

  六、宣传推广,开拓国际市场

  除了国内市场的宣传推广之外,作为一套经典译著,“和平学译丛”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国际化出版背景的优势。通过多次沟通洽谈,我们联合德国AFES出版社在互联网开辟网页专门宣传“和平学译丛”,将该书的市场效应推广至国际,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对和平学研究的关注,为推动国内外和平学研究的交流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七、精品出版,打下坚实基础

  “和平学译丛”首批六册出版之后,隔了两年,第二批又出版了两册,都是和平学研究的经典作品《和平与冲突研究》《和平之道——和平与冲突、发展与文明》。“和平学译丛”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先后荣获“江苏省哲学社科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作为一家非外语专业社,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优质选题,对从组稿到营销的出版流程进行全程跟踪、严格管控,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出了一套精品学术译著。“和平学译丛”为我们出版精品学术译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学术译著编辑团队,同时,也为我们打造了一支国际化的作者队伍,积累了一批优秀译者,为今后进一步策划开拓和平学相关选题、打造精品学术译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阿伦•亨特,陈仲丹.什么是和平研究——学科发展史[J].学海,2004(3):12-16.

  [2]姚洪越.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的构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