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改变,期刊增值服务被越来越多的编辑部、出版社所重视。以2017年度科技期刊综合评分结果为依据,研究国内排名前30的期刊在增值服务方面的做法及其效果,结果发现,统计的30种期刊中,在其自建的期刊网站上均没有开启RSS订阅指南链接,但有12种期刊提供了Email Alert电子邮件派发服务;有15种期刊利用XML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深度加工,形成细粒度“碎片化”数字内容;仅有5种期刊提供了视频方式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在运营盈利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有统一APP平台的中华医学会的6种期刊。我国期刊的增值化服务意识已经形成,但具体的实践情况并不完美,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及时转变思路,充分发挥编辑作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关键词】增值服务;科技期刊;编辑作用
从广义上说,增值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或者采用超出常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1]。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增值服务是在保证传统纸质期刊质量的基础上提供的附加服务,以读者/作者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额外的个性化增值服务,提升读者/作者的满意度,使其持续支持期刊发展,最终使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对纸质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与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开创学术期刊传播的新模式。笔者拟以国内排名靠前的30种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们在增值服务方面的做法和影响,为其他刊物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笔者根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的《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选取2017年度综合评价总分排名前30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其期刊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7年度综合评价总分排名前30的期刊收录情况
刊名 | 收录情况 | 备注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1,2,3,4 |
1—CA化学文摘(美) 2—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4—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5—Pж(AJ)文摘杂志(俄) 6—EI工程索引(美) 7—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8—SA科学文摘(英) |
作物学报 | 1,2,3,4,5 | |
地理学报 | 2,3,4,5,6,7 | |
中国公路学报 | 1,2,3,4,5,6 | |
铁道学报 | 1,2,3,4,5,6 | |
生态学报 | 1,2,3,4,5 | |
中国农业科学 | 1,2,3,4 | |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 2.3.4.5.6.8 | |
自动化学报 | 2,3,4,6,8 | |
草业学报 | 2,3,4 | |
园艺学报 | 1,2,3,4 | |
中华骨科杂志 | 1,2,3,4,5 | |
心理学报 | 2.3.4.7 | |
石油学报 | 1,2,3,4,5,6 | |
通信学报 | 2,3,4,6,8 |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2,3,4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1,2,3,4,5,6 | |
中国铁道科学 | 1,2,3,4,5,6,8 | |
机械工程学报 | 1,2,3,4,5,6 |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 1,2,3,4 | |
农业工程学报 | 1,2,3,4,5,6 | |
管理世界 | 2,4,7 | |
航空学报 | 1,2,3,4,5,6,8 | |
中华护理杂志 | 2,3,4 |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1,2,3,4 |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1,2,3,4 | |
中华内科杂志 | 1,2,3,4 | |
地学前缘 | 1,2,3,4,5,6 | |
湖泊科学 | 1,2,3,4,5,6 | |
林业科学 | 1,2,3,4,5,6 |
二、数据的初步获取
在百度上依次输入每个期刊的名称,找到与其对应的期刊网站,查看它们各自提供了哪些增值服务项目,主要包括:①是否对论文进行了深度加工;②是否有RSS链接;②是否有E-mail电子期刊派发,并进行内容分类;③是否有多元发布,形式有哪些;④论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④是否有运营盈利方面的服务。
同时,随着手机终端功能的不断发展,很多期刊将内容承载介质扩展到微信平台、手机APP,因此,在获取数据时,也同时统计了使用以上两种媒介的期刊在提供增值服务方面的数据。
三、增值服务分析
(一)个性化定制服务分析
从个性化订阅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外期刊主要有RSS和E-mail两种方式提供这项服务。统计的30种期刊中,在其自建的期刊网站上均没有开启RSS订阅指南链接,即使部分网站提供了该选项,但链接里也没有实质内容;有12种期刊提供了EmailAlert电子邮件派发服务,并进行了栏目分类,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订阅相关论文。这说明,虽然与国外知名期刊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2],但国内的部分优秀期刊已经开始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资源深度加工
统计的30种期刊中,有15种期刊利用XML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深度加工,形成细粒度“碎片化”数字内容,其中有13种期刊可以在其自建网站上查看HXML文件,有4种期刊可以在其微信平台上直接查看HXML文件,中华医学会的6种期刊可以在其统一的APP上查看HXML文件。
XML加工不但可以使论文资源重组,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送,也可以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一半期刊都实现了XML数据加工,使文章在PC端和手机端都能查看,但提供Email Alert订阅的12种期刊提供的均是PDF格式论文,需再次下载论文的PFD格式,并没有利用好XML资源重组功能。相较于国外知名期刊,如《Science》,其订阅分为Science Magazine Feeds、Science NOW Daily News Feeds、Science Careers Feeds几个部分,并将提示内容分成Your Alerts Dashboard、Content Awareness Alerts、Cite Track Research Alerts、Science Careers Alerts等几类,最大限度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3]。这方面国内期刊还需要更好地完善。
(三)多媒体表现形式
多媒体表现形式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加以融合,将传统出版内容直观、立体地表达出来,便于用户理解论文内容,使用户得到超过传统出版内容价值的增值服务。
统计的30种期刊中,仅有5种期刊提供了视频资源,内容包括论文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视频、领域里的专家视频采访、专家视频讲座等。这说明我国期刊内容资源的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大部分期刊仍然是将传统出版内容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再现。
值得学习的是,《航空学报》在微信平台对每期发表的论文进行单篇推送,并且,它不是论文的整篇复制推送,而是以多种形式对论文进行再呈现,如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提取,将主要研究成果浓缩后输出给读者;或是对文中未详细解释的部分再进行扩展讨论;部分论文后还附加有研究中的视频材料、附加图片等,文末还提供作者的详细介绍和联系方式。笔者统计了《航空学报》2019年第1期在微信平台推送的11篇论文,探讨其增值服务效果,其中摘要和PDF下载量是在期刊网站平台统计得出。从表2、图1可以看出,该刊物的微信阅读量和论文摘要、PDF下载量成正比,说明多媒体表现形式可以充分提高论文的推广范围和影响力。
表2 《航空学报》2019年第1期微信平台推送论文分析
注:统计结果截止至2019年7月20日。文章名 | 微信阅读量 | 摘要下载量 | PDF下载量 |
大型客机信息化研制支撑体系架构研究 | 1109 | 991 | 798 |
基于伴随理论的大型客机气动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 1737 | 315 | 380 |
机器学习技术在气动优化中的应用 | 2388 | 724 | 700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特殊任务模式对总体设计的挑战 | 485 | 139 | 142 |
基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智能航空客运系统 | 239 | 161 | 206 |
系统工程在大型客机运行支持系统研制中的应用综述 | 682 | 183 | 231 |
应用于飞机装配的并联机构技术发展综述 | 732 | 201 | 182 |
C919飞机全机静力试验技术 | 1960 | 337 | 314 |
大型客机气动设计综述 | 2176 | 289 | 355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抗浪能力研究 | 122 | 130 | 151 |
水陆两栖飞机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应用前景 | 840 | 208 | 240 |
图1 微信平台阅读量与下载量的关系


(四)资源承载载体分析
统计的30种期刊,仅有一种期刊没有搜索到期刊的自建网站,其他29种期刊都有各自的网站平台。有17种期刊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均能提供论文检索、投稿查询、过刊浏览等业务,但仅有4种期刊可以直接在微信平台上查看适合手机端阅读的HXML格式论文,其他期刊只能下载PDF查看全文,或者仅提供论文目录。有8种期刊可以在iPad和手机终端阅读,其中中华医学会的6种期刊需要下载相应的APP获取相关服务。
可以看出,国内期刊已经开始重视为用户提供移动终端阅读的增值服务,但开展服务的期刊不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期刊只是将PDF格式的文件搬到移动终端,客户需要再下载PDF文件后才能查看,其文件内容也不适合在手机等屏幕较小的终端阅读。这里做得较好的是中华医学会的6种期刊,在其统一的APP平台上,可以通过期刊库搜索目标期刊,也可以根据主题搜索论文;论文展现形式均为适宜于手机端阅读的HXML文件。
(五)其他延伸服务
延伸服务包括运营盈利方面的服务,评论、交流平台等服务。统计的期刊中,运营盈利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期刊为中华医学会的6种期刊,因其有APP平台,并整合了多家医学类相关期刊,因此资源量丰富,用户数量也比较大。APP中包含的论文分为免费全文阅读类和订阅类,对于一些热门、前沿的研究话题,论文需要单篇购买后才能阅读全文。同时,APP中还提供了纸质版期刊购买、电子书订阅等运营服务。还有《航空学报》杂志,其在微信平台上除了提供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外,还衍生了一个航空科普类的公众号,该平台不但用浅显的文字向大众描述了航空知识,还提供各种与航空相关的物品、礼品、书籍的购买、订阅服务。
中华医学会期刊群是期刊整合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原新闻出版总署也一直在倡导国内期刊的整合发展,但对于很多专业领域较窄、主办主管部门不同的期刊,要整合还需要很多的政策支持,但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期刊的发展、运作方式,先稳扎稳打好本刊的质量和宣传。
四、学习和思考
(一)服务方式的借鉴
前文分析了几种优秀期刊在增值服务方面做出的突出效果,随着目前互联网发展的多样化,资源的展现形式也很多变,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先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把一些效果好的方式运用到自家期刊,如充分利用多媒体、多种平台,展示期刊的论文、办刊理念,分享行业动态,科普行业知识,从而达到扩展读者群、用户群的目的,通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再发展自己的业务特色。
(二)编辑思路的转变
1.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笔者所在的编辑部,与目前所在行业领域的大多数期刊编辑部一样,暂时不需要面临太多的生存压力。编辑们仍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稿件质量,编辑工作的重点也一直倡导是以期刊的物化精神产品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即使紧跟目前的数字化出版形式开展了文献的多元发布,如微信、微博,但并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为读者/作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当前数字信息服务的多元冲击下,就要求我们编辑应该要主动去转变思路,增强服务意识,学习营销知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发展,编辑的工作不应该仅局限于传统服务,更要覆盖现代服务;要主动去发现、开拓读者/作者的需求,提高读者/作者的满意度,从而获得他们对期刊的支持。
2.充分发挥编辑作用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编辑应充分发挥好连接作用,利用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更好地为读者/作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编辑也应该主动和读者/作者交流,定期掌握读者/作者的研究方向、关注的领域等,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3.及时反馈服务效果
每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被更多人审阅、被更多人引用,传播得更远,而每一个认真的读者,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也是在尽可能多地读取其中所需要的信息,以备自己所用。因此,定期将增值服务的数据、效果反馈给作者和读者,可以让作者知道自己论文的价值,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好地支持期刊,也可以让读者了解期刊现阶段载文情况和本领域其他读者关注的内容,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炜.公共图书馆开展“增值服务”的一些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28(6):183-186.
[2]张维,吴培红,冷怀明.数字化环境中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2):156-158.
[3]栾奇,蒋晓晖.国外出版网站功能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