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周青:中国商务出版社有限公司职教部
【摘 要】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的关键在出版社的经营者,经营者需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的关系,需要明确出版社的定位和发展思路,需要设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考核机制,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营造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试图从图书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三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图书质量;定位;思路;机制
一、图书质量管理的现状、国家对图书质量的重视
图书的质量问题属于“老生常谈”,近年来,图书质量的下滑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在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有效保障图书的质量是需要出版界深入思考的问题。
2019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通知,启动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将主要针对2018年以来出版的文艺、少儿、教材、教辅和科普类图书进行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以“三审三校”制度的执行情况为检查重点,以加强图书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强出版物质量全流程管理。要依法依规对不合格出版单位做出处罚,把质检情况纳入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价范围。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兰州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时说,“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只有好的图书才能使民族精神厚重,才会深邃,才能提升人民思想境界,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图书内在质量的重要性。
出版单位内部都应设立有专门的图书质检部门,参与图书生产的每一个流程中(包括选题申报、内容编校、印装质量),图书如果质检不合格就不能付印,就如同商品不合格不能出厂一个道理,这样就从根源上避免了次品的产生。
二、图书质量管理的问题
(一)选题跟风出版、同质化问题严重
图书选题内容是否合乎规范、是否健康、是否积极向上,直接决定图书内容的质量。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各种“快餐”比比皆是,随之出现了“文化快餐”,到书店走一走,可以看到图书选题内容的同质化严重,跟风出版、重复出版屡见不鲜。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做选题,只是一味模仿重复出版,很难做出精品图书。各个出版单位盲目追求选题数量,以品种扩张带动规模增长的粗放经营已经顾不上提及图书的质量。
面对出版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是读者群体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大众读者群体逐渐消失,因为年龄、审美、爱好等相同相近的人群组成不同的“文化圈”影响着文化消费市场的走向;另一方面读者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消费者已不满足于阅读传统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知识服务产品等成为时尚和趋势,其阅读方式也更倾向于“轻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他们更希望享受到多元化、体验式的文化服务,因此出版单位选题范围要从之前的以“作者”为中心及时更新升级为以“读者”为中心,以满足不同圈层读者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各种需要。
(二)文字编校问题
目前各出版单位编辑人少,稿件多,而且定时定量交稿,工作质量难以保障。
从前的编辑每一年或者每一个月看稿子的数量是很有限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认真地看,而且可以看很多遍,不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去改正。现在的编辑每一个月看稿件量增大,速度和强度就很难保证其内容质量。
“精简机构”“减少工作层次”“降低成本”,出版行业改革进程中有出版社撤销了专业校对岗位,被称为“编校合一”,责任编辑与责任校对之间的分工消失了,原本是想编校合一,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既负不起“责任编辑”的责任,也负不起“责任校对”的责任,全部负责的设想必然导致全部都负不了责任。
(三)过度压缩印制节约成本,印制质量不过关
当今图书质量的下滑跟图书装帧用纸有很大关系,这里说的就是装帧质量问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纸用胶都不合乎规范,用纸太薄,双面印刷会透字重影,影响读者阅读感受;用胶不好,读者书还没看完,就会整本开胶,而且劣质胶味道大,环保谈不上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读者身心健康。
图书市场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追求过度包装。也就是说无论书的内容是否需要,都会做精装做大开本高定价,如此哗众取宠,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读者很难接受,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提升图书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选题,优化产业结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出版单位因其文化属性而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图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根据本单位专业特色确定选题方向及范围。只有明确了出版专业特色才能保证出版方向,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融合发展,把主业做强做优,降低库存,提高产品的效益和质量。探索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创新内容生产和知识信息服务,利用平台延伸产业链,赋能出版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出版单位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
(二)提升编辑人员专业素质,充实编辑队伍,保障编校质量
编辑需要定期学习,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一个“杂家”,也是“专家”,通过持续培训打通传统出版与融合出版,打造适应新时代出版事业的知识更新系统、创新导航系统、转型升级系统,塑造高素质、多面手、创新型编辑。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编辑更需要经多识广,才不能被时代所抛弃。
文字编辑改的不仅仅是“的”“地”“得”,也不仅仅是“作为”改为“做为”或“其它”改为“其他”,而更重要的是辨识出现在上下文中的作者都容易混淆的文字,如“买方”“卖方”,因为作者在全文书写时思绪短路有可能会疏忽,编辑的职责就是通读全文,帮助作者去理顺,校正。
创新发展机制,实施人才战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才能培育出脚力强健、眼力锐利、脑力强大、笔力强劲的编辑队伍。
(三)重视封面设计
一个好的封面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字编辑通读全文后给美编以提示,再结合作者的意见,发挥美编的想象力,不断修改,最后才能设计出一个图片契合主题内容的封面,让作者满意,也让读者眼前一亮。
市场上有的书封面设计不知所云,其表达的意思和文章主题相距甚远,但也有的封面设计立意深远、契合内文,读者一看便能心领神会。一个成功的封面设计非常考验美编、文编的专业知识功力。
(四)有效控制纸张和印刷质量
根据图书全文字数来确定合理开本,避免出现字数少而开本大的问题;根据图书需要使用合理克数的纸张,避免大材小用、精才普用,更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严格制定并监督印厂工作流程,印制工作完成后样书的检查同样很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错装、漏装、倒装等图书进入市场。
(五)深化改革、完善出版质量管理流程和考核机制
出版单位深化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结构补充出版发展的短板,推动传统出版产业升级,带动质量变革、效率革命,从而实现优质的出版服务。出版单位要建立一个客观、公平的考核机制,避免单纯以利润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以是否创造经济效益作为评判图书优劣的唯一标准。
出版单位改革需要打破区域、行业封闭的思维。传统的出版流程、体系模式中“编印发、产供销”形成的行业闭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也只有调整和变革出版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跟得上读者不断前行的步伐。
在严格监督执行编辑图书“三审三校”环节的同时,设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同样非常重要。传统出版中编辑人员工资靠看稿量,发行人员工资靠回款率,管理岗位人员工资靠平均绩效,这些都不足以对出版单位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更新出版理念,改变出版单一的模式,从寻找稿源到成书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综合考虑来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适合编辑人员、发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绩效标准。只有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出版单位大踏步向前走。
四、结语
古今中外的名家泰斗,都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读书——读一本好书的重要性,那作为“出版人”来说,做一本好书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图书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是传承人类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一部高质量的图书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给养。我们只有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尤其需要加强图书出版全流程的控制与管理,检查“层层把关”,严字当头,图书质量常抓不懈,责任到人,权责清晰奖惩分明,落实与执行一步到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狠抓出版质量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精品图书,多出精品图书,才能不辱社会、人民、时代赋予“出版人”的使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