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褚蔚:东南大学出版社
【摘 要】心流是一种专心致志于某种活动时的积极体验,工作中产生心流可以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收获。图书编辑在工作中引动心流,能带来编辑工作的动力,这种内在的激励机制,激励编辑主体不断挖掘潜能、挑战自我,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编辑工作中的心流体现在选题策划、书稿加工、与作者及同道互动以及图书出版后的读者反馈中。作为有志于出版的图书编辑而言,应该多方位不断学习,并且保持图书出版工作中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同时还要不忘初心,坚守心中的文化理想。
【关键词】心流;图书编辑;编辑工作
心流(folw)是心理学名词,是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20世纪60年代时提出的,又称作心理体验(flowexperience)[1]。心流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能激励个体去追求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获得个人技能的成长与进步。心理学家指出,心流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从事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二是能及时得到结果反馈;三是个人技能与挑战的平衡[2]。图书编辑工作满足心流产生的条件:第一,对于一个图书编辑来说,其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相当明确——完成一本或一系列书的出版。第二,图书出版后面向社会,会得到反馈,包括读者的评价、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等等。第三,图书出版工作需要专项技能,每本书的出版都会有每本书的个性化要求,其作者写作风格、书稿加工目标、书籍整体设计等都各不相同,就会让责任编辑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编辑个人技能的不断提升。
一、引动心流对图书编辑主体的意义
(一)激发编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出版行业中很多图书编辑工作中会面临困境、压力大,但仍有较多人愿意投身其中,正是因为工作中能有收获、愉悦等积极的情绪体验,随着收获感的不断积累,那些苦闷、彷徨等负面的情绪慢慢排除和过滤。编辑一旦在出版和编辑活动中获得心流体验,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心流的自激励是一种内在化的自觉激励,而来自内在的真正激励才是持久、有效的。自激励方式能使编辑一而再忘我地投入出版任务当中,提高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编辑的个人技能
心流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它能激励编辑去追求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获得个人技能的成长与进步。有信心的编辑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不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难而退,而是积极应对。从调研市场把握读者需求,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到静心审读书稿,培养编辑审稿能力等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思维的创造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过程中,编辑逐渐会有良好的感觉,激励自己不断挖掘潜能,挑战自我,进而获得个体技能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编辑工作中的心流体现
(一)选题策划中的心流
对于选题策划来说,编辑要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考虑自己能做的图书的方向,并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来组织书稿。对具体的图书,还要考量图书内容、呈现方式、读者对象、读者定位、市场销量等。就编辑岗位而言,很多工作都是隐性的,并不只是编辑人在办公室、坐在书桌前,才是在工作。选题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处,编辑应随时准备着。真正优秀的编辑随时在思考,具备极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每天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对自己有重大帮助及有价值的信息,寻找选题灵感。他们无时不在规划、在策划:市场需要哪些图书?市场需要的点在哪里?哪些是目标市场?如何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线?可以说,策划编辑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与选题策划相关联、与图书挂钩。这样的状态,是受个体内在的动机所驱动,编辑自我以一种非常活跃的形式融入其中,正是在这种心流状态下,编辑的潜能完全开发,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到极致,身心合一,增效百倍,而且策划和思考本身也变成了目的,书稿策划能力得到极致的发挥。
(二)书稿加工中的心流
书稿加工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需要对来稿精编细校、精雕细刻,在全神贯注中反复推敲词语、润色文字、改正语法逻辑错误、仔细斟酌标点符号、认真核查引文注文、统一体例规格,使内容准确、层次清晰、结构和谐。编辑对书稿的修改更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编辑加工还要有思维坐标变换[3]。编辑不仅从编辑思维坐标审读和修改文稿,站在一定的高度给作者应有的引导,而且还能够主动地从读者思维坐标和作者思维出发,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准确表达其思想意图,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最贴近读者和方便读者的方式传递信息,减少读者信息接受过程中的障碍。编辑对书稿的修改,不仅是单方面对内容的深化、完善与提高的过程,也是编辑自身知识结构和潜在能力的完善、增强与提高的过程。优秀的图书加工编辑,面对书稿时,不惧其繁杂,心境平静稳定、持久投入、思维活跃,内心快乐而充实,很多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三)与作者及同道互动中的心流
图书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是编辑产出优秀图书作品的必要环节。编辑与作者悉心沟通,相互交流,不断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融入创作中,使作品得到新的提高与升华。编辑或许不是某一知识领域的学者、专家,但经过学习对于自己所策划的选题领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之后,与作者平等对话、友好相处,还能够在作者创作发生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作者对编辑产生信任之后,相互之间就能顺利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这是双方良好合作的开端。与同道的交流也是如此,心性相投的编辑同道,在编辑学术及图书活动中相遇,总会敞开心怀,一道切磋,交流彼此做书的经验,不断熟悉,成为倾心的朋友。以书交友,图书策划编辑无论是与作者还是与同道之间的友情,最本质的关系还是对专业的探讨,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彼此真诚的探讨,在这种水到渠成的友谊中,相互之间都很投入、沉浸、满足,内心充满愉悦感。
(四)图书出版后反馈中的心流
编辑工作的反馈时效性很强。图书编辑通过自己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将倾注了许久心血的新书传播给社会时,内心等待的正是各种反馈。成品书拿在手上,立即就能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版面设计是否合理又美观?整本书的编校质量如何?封面设计是否精美大方?印刷用纸是否合理?更重要的后续反馈还有社会的反馈,包括读者的评价、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等等。如果读者评价高、因为图书的实用性强或思想性强而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图书获了奖,成了真正的好书,这样的反馈都是积极、正向的,编辑的内心就能有很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增强充实和满足的体验,同时能对正向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进行同化和顺应,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得以强化。
三、如何引动工作心流
(一)立足于专业,多方位学习
图书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具备全面的技能,技能完备才能适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保持个人技能与挑战的平衡。编辑的学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学习。编辑必须有自己的专攻,专业素质强硬才能对选题有灵敏的感知和预判,时时注意把握专业的新动态、新动向。二是编辑业务的学习。图书编辑要经常参加编辑业务培训,要重视案头,重视编辑加工的基本功,让书稿加工成为科学性、创造性的工作,切实提高书稿的内容质量。三是多学科新知识的学习。编辑要不断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知识,努力做到博学多才、通古晓今,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较强的信息采集能力、敏锐的选题触觉和鉴别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编辑的学识水平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学习应该渗透在编辑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通过学习,编辑才能形成较强的思考力,让思考随处进行,让灵感随时迸发。
(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图书是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内容质量是其生命线。一本优秀的图书,不仅能影响读者,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图书编辑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编辑有了责任心,才能将责任转化到出版活动中去,才能对出版事业有激情、有忠诚、有奉献。保持责任就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引擎中沸腾起无穷的能量[4],这样的能量正是心流,不断推动个人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尽职尽责才能缔造完美工作,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敬业是责任的延续,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把细节做到完美的人。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会积极挖掘自我潜能,会更加勇敢、坚韧和执着,会充满激情地勤奋工作。编辑敬业的自觉,是编辑个体对编辑事业价值的一种追求,它体现了编辑主体对编辑职业的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体现了编辑活动中的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善于创新、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5]。编辑敬业不自觉,这种热情就不可能持久,就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犹豫、彷徨和情感波动。编辑敬业的自觉,需要高尚的、积极的、稳定的情感来支持,进而理性化,内化为每一编辑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行为,为编辑事业呕心沥血、矢志不移。
(三)坚持职业理想和文化理想
理想并不是一个形而上的空泛词,理想的追求也可等同于人生价值和情怀的追求,也就是对人生和工作有自觉的梦想和期待。编辑从事的是文化工作,有了文化理想和职业理想,才可使人内心平静而专注投入,同时有文化坚守的独立精神,追求高雅而不庸俗,选题策划时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对长久的选题方向能有日积月累的坚持。一位图书编辑如果能坚持理想,那就一定会在工作中有情感的投入,投入他的热情、勤勉、责任。诚如国内出版名家所言:“一个优秀编辑的思想境界就是要具备出版理想,就是要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当你有了终身追求的理想后,你就会热爱你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有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你才会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做好你的工作。”所以理想不是虚无,理想是守望,是一步步前进的力量。
图书编辑的工作虽然不轻松,但付出艰辛努力、全情投入后做成了一本好书或是策划了一系列精品书,不但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成长感,更收获价值感、确信感和幸福感,这正是心流带给我们的启示。当一名编辑在工作中出现心流的时候,他正走在成为一名好编辑的路上了。
参考文献
[1][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生命的心流[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陈欣.心流体验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5):150-155.
[3]高哲峰.编辑加工中的思维坐标变换[J].出版发行研究,2000(3):37-39.
[4]王卫勋,杜亚勤,赵文义.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1):116-118.
[5]肖力华.情感与编辑敬业的自觉性[J].编辑学报,2003(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