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爱与哀愁——如何做出更温暖的图画书

2020-05-22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张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海燕出版社

  【摘 要】好的图画书,应该如有质地的,有滋味的生活一般,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一种意趣,一种兴味。近几年原创图画书如雨后春笋搬成长,但真正的精品却很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题材较为单一,内容缺乏想象力,艺术表现力不够。通过解析优秀的原创图画书,并结合实际工作和自身的生活体验,从儿童本体出发,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试图寻找做温暖童书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原创图画书;想象力;艺术表现力;生活体验;儿童本位

  一、策划原创图画书时遇到的困难

  (一)选题题材较为单一

  在策划原创图画书的过程中,常常感觉题材过于重复,很难推陈出新。很多题材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不少是中国民间故事。画风也都非常中国风。

  (二)选题内容缺乏想象力

  除了上述的两个题材,以亲情和友情为主题的图画书也不少,但很多故事都比较枯燥,感觉像一篇流水记事文,缺少童真童趣,与儿童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显得诚意不足。在形象刻画和语言表达上,缺乏幽默感和童真关怀,只是一味地为了原创而出书。

  (三)选题艺术表现力不够

  一本好的图画书需要精雕细琢。一本好的图画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就好比一次艺术之旅。安东尼·布朗的《形状游戏》通过丰富有趣的细节描写,譬如运用色彩语言,角色性格的塑造,让去美术馆变成一次愉快的体验。

  二、优秀原创图画书案例解析

  (一)《西西》的灵感来源

  当我第一次翻看《西西》这本书时,对西西充满了各种猜想:在游乐场这么喧闹并且有吸引力的地方,西西为什么她一直坐着呢?她为什么不去玩呢?直至看到最后一页,画家对西西说:“你是最棒的模特,这是我画的最美的画。”瞬间感觉心里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原来专注、安静地坚持完成一件即便是很小的事情,也是很了不起的!尤其对于孩子来说。

  《西西》的作者萧袤讲起《西西》的由来,说道:谁也不会想到《西西》的构思来源于一个梦。那天午睡起来,脑子里还清晰地记得梦中的情景:很多很多的小人儿,开开心心地一起玩儿,只有一个小女孩,静静地坐在那里。梦醒后,我冲到书桌前,抓起纸和笔,写下了这个故事,不让梦溜走。

  《西西》来自一个梦,是不是很神奇。

  (二)《小鱼散步》丰富的想象力

  陈致元的《小鱼散步》荣获美国《出版人周刊》2003年度最佳童书Top10。

  主人翁小鱼的想象力在简单的散步过程中飞扬。Booklist曾评价说:在小鱼无限宽广的想象世界里,影子变成了高空走钢索,一颗弹珠让世界沉在蓝蓝的海洋中,叶子发出像酥脆饼干一样的声音。作者使用拼贴、剪纸和炭笔画法,制造出令人惊叹的视点。

  每次给孩子读这本书,他都会假装拿着弹珠朝上看,也会仔细观察那只猫。

  人生其实是一段美妙的旅程,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创作者,本身就富含故事。每次看到戴着眼镜演妈妈的小鱼和杂货店老板对话的那个细节,就会被这种浓浓的人情味儿打动。这种生活的气息,不仅表达了美好与恬淡,也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三)《小石狮》带有乡愁的艺术表现力

  《小石狮》是熊亮老师的早期绘本作品,是一本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绘画中淡雅的墨色和苍茫的意境显示了国画的写意风格。

  当我们长大,当我们远行,远方还有谁在牵挂着我们。这个谁,竟然是故乡的一座小石狮!一只不会说话,却有生命的小石狮。

  你以为3岁的孩子看不懂这样的温情,其实3岁甚至是2岁的孩子都能被那碗送给小石狮的面条所吸引、所打动。都会记住“我是镇上的石狮子,我是镇上唯一的守护神”这样的话。

  每次读到“我什么都记得,记得镇上所有的人,所有发生过的事”这句话,很多的往事就会浮现眼前,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小石狮。只不过,我们常常会把它忘记。小石狮,是对故乡的守望与眷恋,更是自己内心的一份寄托与信仰。

  三、如何策划出更温暖的图画书

  (一)最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来自生活

  温暖是一个画家注入画面灵感的温度。一本图画书有没有温度,读者是能够感受到的。那些靠华丽的装帧和鲜艳的色彩,缺少实际内核的图画书,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1.观察生活细节

  有时作为编辑,我们常常为了找选题而找选题。最近哪些书受欢迎,就跟风策划同类图书,哪些书容易做,就通过文化公司进行批量式生产。没有真正沉下心,没有从儿童本位出发,过重的功利心让我们变得患得患失,又焦虑紧张。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生活的简单与美好,观察生活的细节,在不经意间反而能获取灵感。

  笔者正在制作的一本图画书《乌拉的小磁铁》(暂命名),这本书的创作来源就是来自《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一个桥段:佐贺拖着吸铁石,边走边吸钉子,吸来的钉子当成废品可以换成钱。这样温暖而又好笑的细节,真的是让人难以忘怀。于是,《乌拉的小磁铁》就慢慢出现了雏形。

  做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告诉小朋友,最美的礼物不一定是最贵的,不要一味地向父母索要,不要攀比。一万个美好也许可以自己去创造呢!

  2.体验生命本真

  一本好的图画书需要精雕细琢。一本好的图画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就好比一次艺术之旅。

  书籍是一个生命体。图画书是一门综合艺术,赏心是指图文相得益彰,悦目让人有难以忘怀之感,能够打动人才是关键。作为童书编辑,自身的艺术素养、文化品位是需要熏陶、培养、积淀的。谈到审美,想到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木心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诚如此言。

  和大自然在一起,享受时光流逝的美。我们其实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和花草树木一样,要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和快乐,尊重万物生长的规律,顺时应节。图画书也可以蕴含哲学、心理学和世界观。例如《安的种子》这本书,在急匆匆的当下社会,安的那份平和的心态,宛若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生活的过程,有时就是享受那些平凡琐碎小事的过程,享受等待的过程。

  3.感受情感的碰撞

  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是要做到“有心而无痕”,但很多时候,作为家长却是“有心却用力过猛”。在图画书的策划或创作中,刻板式的说教会让人感到反感,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让孩子有逆反情绪。

  剪纸绘本《寻找九色鹿》是一本关于梦想关于爱的哲理绘本。书里面的那句“神奇的事物自有其神奇的道理”,让人听了心怀希望。最后那句“或许,有些事一生只能遇到一次”,听起来有些忧伤,同时也传达出了温暖和爱意。

  阅读是个慢养心性、慢润心智、点点累积的过程。

  成长的路上,作为父母的我们能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经历未曾有过的冒险,观望从未目睹的世界。而充满温情与关爱的小小的图画书犹如温柔而坚韧的力量,这力量一点点汇聚,最终给他们无穷的信心和爱,使他们能够心怀善良,对世界充满爱意,也无惧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

  (二)跳出思维惯性,从儿童本体出发

  1.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被常规的形象惯性所束缚。这种思维惯性就是约束你灵感的绳索。思维惯性,包括生活惯性、传统艺术形式惯性等。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口中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特别的好笑、经典,正是因为孩子没有被很多的框架所束缚,所以很容易说出我们觉得很有趣很特别的话。

  在图画书的创作过程中,千万不要把话说得过满,而要把空间更多的留给绘画,把文字的语言转化为绘画的语言。

  在策划图画书的时候,当遇到有点吓人的怪兽类故事脚本时,作为责编就会有点担心,不太愿意涉足这类的选题,觉得内容不是很积极向上,孩子们会害怕。但事实上,只要故事有趣,情节紧张,画风明朗,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孩子的心理就是既想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又有点害怕胆怯,学龄前孩子的这种矛盾心理趋势孩子想要冒险又心存惧怕。例如凯迪克金奖绘本《野兽国》,讲的是怪兽的故事,故事直击人类灵魂深处萦绕不散的暗黑之美,虽然来到的是野兽国,但语言生动,结尾温暖而温情。所以,在策划选题的时候,作为编辑要跳出既有的思维模式,勇于尝试不同类型的选题。

  2.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儿童语言童趣童稚

  在绘本的策划及创作过程中,编辑和画家要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抽象内容,要用更贴切儿童的语言进行创作、编辑加工。尤其是民族风图画书,不少作者更注重色彩素雅,写意的风格往往带有抽象感。这类的绘本有时会冲淡故事性,画风不重细节和幽默感的传达。松居直曾说:图画书对幼儿来说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对孩子而言,“有趣”是其天性所好。所以,偏重绘画上的技巧和精致而忽视故事的构思和语言的有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图画书,儿童读者可能会觉得无趣,甚至有可能不会全心喜欢画作中的那份高雅。

  经典绘本《我爸爸》,语言简洁有趣,形象生动,还特别有感染力,“我爸爸吃的像马一样多”“有时又像犀牛一样快乐”。这样的文字,不仅孩子们喜欢,作为妈妈的我也是百读不厌。

  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特点,因而培养孩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与人合作等社交技能是教育很重要的内容。作为编辑,可以利用绘本内容的多样性来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可以借由绘本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

  经典绘本《亲爱的小鱼》将爱的理解与承诺诠释得恰到好处。整本书充满着浓浓的爱,猫对鱼的爱,鱼对猫爱的回馈。真正的深爱,其实也是自由。鱼长大了,必须回归大海,所以猫给了鱼需要的自由,带鱼去了海边。但他们的爱并未就此结束,鱼带猫到了猫未曾到过的海洋和小岛。朦胧的意境、朴实的情感,道出了爱的真谛。《亲爱的小鱼》也是一本充满诗意的绘本,善解的孩子一定能领会此书的深意,给父母一个的温暖的心。

  根据幼儿“反抗期”的特点,孩子可以在绘本故事中找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看似叛逆的行为,其实是自我主张的更多申诉,也是孩子自信感的一种表现。所以,无论是父母、编辑还是画家,都要对这样的反抗期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在《我讨厌妈妈》这本书里,小兔子对妈妈有好多的意见,最后竟然离家出走了。看似逆反的行为,其实是对妈妈的一种期待,更是爱的另一种表达。孩子们读的时候常常一边说:“我妈妈就是这样,我讨厌妈妈,我也要走了”。另一边又悄悄跟妈妈说:“我又回来了,妈妈,又见到我是不是很高兴啊!”瞧,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又好玩又暖心。

  四、结语

  彭懿先生曾这样形容图画书:“每一本图画书的封面就是一扇门,当孩子翻看图画书的时候,他也就走进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很幸运自己成为一名童书编辑,每天带着美好和爱在编书、在做书、在看书。保有一颗童心,一颗纯真、有共情感的心才能做出让孩子们真正喜爱的图画书。

  参考文献

  [1]郭群.中国原创绘本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析[J].编辑之友,2014(1):88-91+100.

  [2]刘晓晔,王壮.儿童心理发展与幼儿绘本畅销元素[J].现代出版,2016(4):39-42.

  [3]谈凤霞.突围与束缚:中国本土图画书的民族化道路——国际视野中熊亮等的绘本创作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8-15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