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刍论文史类报刊编辑的职业素养和编辑能力

2020-05-22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黄坚:广西政协《文史春秋》杂志社编辑部

  【摘 要】历史题材具有年代久远、关涉方面繁多、考据要求严格等特点,要求以历史题材为刊载对象的文史类报刊编辑具备以下的职业素养和编辑能力:敏锐的政治嗅觉、严谨的职业操守、丰赡的文史积淀、精湛的语言能力、熟练的网络能力等。

  【关键词】文史类;报刊;职业素养;编辑技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我们要把学术研究建立在国家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目前中国的发展已经举世瞩目,而反观中国学术研究,其地位与国家发展成就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社会科学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半边天”,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之一的文史类报刊,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教化功能,其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文史类报刊编辑作为报纸和期刊的“第一把关人”,其职业素养和编辑能力在保证报刊质量,实现报刊社会价值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敏锐的政治嗅觉

  文化的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条件,文化行业必须符合国家的政治要求,因此文史类报刊在刊发文章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好政治关。各类文史类报刊的办报办刊宗旨或特点都旗帜鲜明地坚持如是原则。如广西政协主管、广西政协办公厅主办的《文史春秋》杂志,其办刊宗旨就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突出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特色,着重选编中国和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士重大活动的纪实性史料文章,致力于对这些史料做深层发掘、综合整理、秘闻披露,并尝试对重大历史事件内幕以及传统文明从新时代新常态新角度去梳理,旨在了解历史,洞察古今,启迪智慧。该刊尤为注重报道历史见证人的亲历、亲闻、亲见,既有翔实的史料性,又有真实性、可读性、故事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文史类报刊的宗旨和定位要求其编辑,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好政治关,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首先,紧跟时代热点,挖掘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史事实。

  文史事实一经形成,便客观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因人为研究的先后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可发掘的文史事实浩如烟海,究竟先发掘哪些,先研究哪些,都是有讲究的。作为文史类报刊而言,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刊物刊载文史事实的重点考量因素之一,而时代热点往往和读者的阅读兴趣成正向关系。因此,文史类报刊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才能紧跟时代热点,挖掘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史事实,才能更好地巩固读者群,充分发挥文史类报刊开发文史事实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作用。

  2017年4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打造好向海经济,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文史春秋》杂志顺势而为,特别策划,瞄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成为此行首站这一重大事件,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统战功能,多次深入合浦,共同物色遴选了解合浦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的政界领导、学界名流和乡土作家作为特邀作者,进行专题研讨,陈说出版意图、主题要求和语言文字风格。6月,编辑出版专辑《海上丝路始发港——合浦再腾飞》(《文史春秋》2017年第6期),真正做到用宣传的力量讲好合浦故事、北海故事、广西故事、中国故事,彰显了合浦“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汉文化”名片,助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2019年6月,结合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文史春秋》杂志组织湘江战役的研究专家、学者、亲历者撰写“三亲”稿件。7月,编辑出版专辑《讲述湘江战役传承红色基因》(《文史春秋》2019年第7期)。通过纪念湘江战役,将重温红军精神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教育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相结合,讲好湘江战役红色故事的同时,激励今人铭记中国共产党的苦难辉煌,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这两期紧跟时代热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辑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读者的认可和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其次,慎对敏感问题,保持的高度保密意识和禁区意识。

  文史事实是一个国家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的集合,关涉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方面,很多情况下是涉密的。在中国,报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一旦泄密或在敏感问题上表现出不恰当的立场,就可能会被境外别有用心之势力加以利用,攻击中国,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造成重大损害。因此文史类报刊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对于文史事实是否涉密、是否解密、是否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等,必须有清晰的认识。

  一般来说,读者对史实的独家性和神秘性有很强的阅读欲,文史类报刊的读者尤其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尚有许多敏感问题和禁区。如:三线企业建设问题、核武器和航天科技等“国之重器”的研发问题、军工企业的建设问题、下放知识青年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越关系问题、“右”派和“文革”问题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亦须重视:为了追求历史事件的权威性,文史类报刊有时会向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人约稿撰写回忆文章或专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开刊发省部级以上领导人的文章需要办理审批手续。作为编辑,拿到稿件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上述问题,文章的观点如何准确表述?是否需要履行审批手续?文章涉及的事件是否解密?等等。

  二、严谨的职业操守

  某文史类期刊“读者来信”栏目反映,因受地方政府委托,其考察研究成果《某地方志》未单独署名,只以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名义在扉页总署名,该成果正式出版后,屡遭抄袭并被其他人冠名公开出版。出现如此情况一是抄袭者违背学术道德,二是有关刊物未认真履行职业责任,把关不严。该读者认为,“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文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从事文史工作的刊物和同志把好此关,这不仅仅是治史者的风范与准则,也有利于史志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高芳(2011)指出:“作为整理者的编辑虽不是完全作者,但是同样要对内容的可信性、科学性负责,对史料的历史价值负责”。而文史类报刊为保障刊载史实的真实性、刊载文章的研究价值性,在审稿制度上不断改进,不断摸索,已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审稿制度。如由中华书局主办的《文史》实行编辑部三审与外审专家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严格的审稿制度从客观上对于文史类报刊编辑的职业操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较大程度上能避免因个人问题而出现的史实不“实”、研究“抄袭”等情况。

  但严格的审稿制度只能提供程序上的保障,真正把好“史实关”还需依靠严谨的职业操守。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

  首先,严格遵循真实原则,保证选材、叙述准确可靠。

  “史实”的“实”即“真实”,而这个“真实”对于编辑而言,就是要把握稿件的历史、价值、材料和方法等四个方面的真实性。

  把握稿件的历史真实性就是要考察历史事件是否真实存在,稿件中对事件的描写是否失真。有的作者出于师长情缘、故乡情怀、亲属情结以及敌我阵营或其他别的目的,对相关的史实有意无意地虚构、夸大、掩饰和回避。更有甚者,贪天之功,把本该属于他人的功劳和荣誉据为己有。

  笔者在编辑《近代廉州府的“急功兴学”运动》一文时深有体会:

  原稿:“急公兴学”是晚清廉州知府王乃宾敢为人先提出并大力推行的爱国启蒙教育运动。它改革封建教育旧制,唤醒民众积极投身推翻清朝封建王朝,让平民子弟得以入学读书,成绩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获得举国一致支持和朝廷御赐牌坊表彰。在我国近代史上应有其重要地位。

  编辑稿:“急公兴学”是晚清廉州知府王乃宾(1843—1907)提出并大力推行的爱国启蒙教育运动。它主张改革封建教育旧制,让平民子弟入学读书,赢得了国民的认同和支持,成效卓著,获得朝廷表彰,赐建“急公兴学”牌坊,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编辑稿增加“主张”二字;

  ・没有穷尽考察可不敢轻易下结论“敢为人先”,故删除之;

  ・“满清”这样的称谓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不符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如果目的是“唤醒民众积极投身推翻清朝封建王朝”,清政府怎么可能还会御赐牌坊表彰呢?前后自相矛盾,说不过去;

  ・“举国一致支持”“其重要地位”都是凭空一说,有夸张之嫌。

  稿件价值的真实性与稿件切入角度有关,不同角度切入同一历史事件,挖掘出的历史价值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编辑在审稿时能引导作者发掘出历史事实价值的最佳呈现方式。

  稿件材料的真实性和选择性直接影响读者对报刊的信任程度。一篇好的稿件,在选取材料时做到真实、可靠,不仅能增加稿件本身的学术价值,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化效果。

  在文史类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而定性研究的一个比较大的弊端是研究者往往抱有一定立场和一定态度开始研究。因此,编辑在审稿时,需特别关注作者研究方法的选择倾向、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其次,坚持正确宣传导向,自觉承担时代责任。

  报刊肩负着刊发、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报道社会发展情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文史类报刊以历史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其读者群大多为文史工作者、中高级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身份地位、生活阅历和学习欲求。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文史类报刊的读者占据重要地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较大。如果文史类报刊在稿件选择中出现导向问题,其社会影响将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因此,文史类报刊编辑在选择稿件时必须以严谨的职业操守,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只是时代车轮滚滚而过留下的车辙,还是指引后世正确方向、切忌重蹈覆辙的重要标记。同样,文史类报刊不只是学术争鸣的布告栏,还是弘扬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人民、针砭时弊、匡扶正义的重要阵地。对于编辑而言,要把工作当使命,自觉承担时代责任,在稿件的处理上注意取舍,有所选择,有所偏重,将文史类报刊打造成历史事实与时代精神的最佳融合之地。

  优秀的文史类报刊,其作用是巨大的。《文史春秋》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海外,是广西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在全国文史类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杂志所刊文章经常被《读者文摘》《军事春秋》《北京晚报》《文史精萃》及人民网、光明网、龙源期刊网、中国期刊网等报刊和网络媒体广泛转载。2011年入选广西“农家书屋”工程认购期刊。

  三、丰赡的文史积淀

  文史类报刊所设栏目一般涵盖文学、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如《文史春秋》杂志常年开设领袖剪影、人物春秋、名人写真、史海钩沉、内幕秘闻、见证历史、政坛春秋、海外春秋、商海春秋、军旅春秋、警谍风云、民国轶事、民国人物、历史悬案、艺苑春秋、华人英杰、巾帼英杰、神州揽胜、地方档案、政协名流、八桂英才、文史随笔、港澳台之窗等等几十个栏目。这就要求文史类报刊编辑具备丰赡的文史积淀。这种文史积淀光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编辑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这种积累要求既要做到知识面的“广”,又要做到具体知识的“精”。

  首先,文史类报刊编辑应该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以本专业为依托,逐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结构,逐渐构建文化史学、史学、文学、哲学等系统知识,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大知识面。一方面文史类报刊所采集稿件研究对象关涉面广,所涉知识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另一方面稿件的研究对象所处时空各异,古今中外的知识都有可能涉及,因此编辑需对稿件中涉及的方面、所处时期、所在地域都有所涉猎才能着手处理。

  其次,文史类报刊编辑应该提升辨别史料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日益发达,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方便作者查阅史料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网络陷阱。互联网文章良莠不齐,质量悬殊。有的作者不核实文献就直接引用到文章里,报刊编辑如果直接用网络来验证,就会陷入“自己证明自己”的坑里。这里试举一例。网络上时不时有人贴出《必须要掌握的国学常识》《国学常识100问》等帖子,其中一段写道:

  乡试高中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高中的叫贡生,第一名叫会元;殿试高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不知道是作者疏忽了,还是本来就不知道,此段内容写得似是而非,以讹传讹,害人不浅。其实会试考中的叫“贡士”,不是“贡生”。“贡生”一般是指连举人都还没考上的读书人,进入府学州学念书,这叫贡生(如果进入国子监,就叫监生)。只有极个别的举人也入贡,是为举贡。可见“贡士”比“贡生”厉害许多。

  在文史类稿件的具体编辑处理上,仅仅对所关涉知识有所涉猎还不够,还需对稿件中涉及的具体知识进行认真考察,这就需要编辑对该方面的知识做到“精”而“细”。实际工作中,每名编辑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而擅长并不仅仅指编辑在该方面的经验丰富,还指其在该方面的“精”而“细”,只有这样,才能在编辑过程中有效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好质量关,去除质量低、价值小、有抄袭的稿件,让真正高质量、高价值的原创稿件被传播、被学习。

  四、精湛的语言能力

  文史类报刊对于可读性的要求很高,如《文史天地》杂志的办刊宗旨中提到“力求打造最能让读者接受和喜爱的历史知识杂志”,《文史博览》杂志也以好看、耐看为特色。这是因为可读性是吸引文史类报刊读者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是发行量的保证,是文史类报刊生存的起码保障。而提高文史类报刊的可读性,对编辑来说需要有精湛的语言能力,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丰赡的词汇积累。

  文史类稿件面对专门的文史研究作者、以阅读或学习为目的的文史爱好者和普通读者群,如何对学术性的文史稿件进行修改调整以适应文史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即:学术性和通俗性兼顾、书面语和口头语取舍、准确性和模糊性的界限、长句和短句的运用等,这是文史类报刊编辑必须解决的问题。词汇选择和运用是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津梁,丰赡的词汇积累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保障。

  作为表意文字,汉语词汇的一大重要特点是多音、多义、多功用。同一个词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义,而同一个意义可以借助多种词汇表达方式来实现。对于文史研究作者而言司空见惯的词汇表达(尤其是文言词汇),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就是生僻词汇,因此编辑利用自身词汇积累在二者间寻求一个平衡,做到雅俗共赏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一篇回忆郁达夫的文章,作者引用了郁达夫《碧浪湖的秋夜》:“这西塞山庄,就在西塞寺下,本来是幼牧的外婆家城里朱氏的别墅。”

  郁达夫原文作“别业”,回忆文章的作者,不懂“别业”与“旧业”或“老宅”相对而言,是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置办的家产,把郁文的“别业”改为“别墅”。

  其次,娴熟的语文运用能力。

  文史类编辑除了对稿件的具体词汇进行处理外,还需对稿件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整体结构的把握主要包括:长短句的使用、段落层次的配合、主旨表达的方式。长短句的合理搭配能有效提高可读性,段落层次的有序搭配能梳理出清晰的逻辑顺序,而清新明晰的主旨表达方式能有效实现作者意图,满足读者阅读目的。

  由于《文史春秋》的读作者很多是广西前辈,编辑同志在编辑原文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遵循作者的语言风格——“挨批(被批)”“挨淋雨了(被淋湿了)”“吃饭先(吃饭吧)”“吃多几碗(多吃几碗)”等,以追求地方特色。

  再次,圆融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般来说,编辑对稿件的整体结构和重点词汇的处理都需征得投稿作者的同意,与作者合作完成。因此,一名优秀的文史类报刊编辑,除了丰富的词汇积累和清晰的结构思维外,还需具备圆融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辑与审稿人之间的沟通。编辑在接到审稿意见后需将意见有效传达给稿件作者,而很多时候同一篇稿件的审稿意见存在差异甚至完全相悖,如何与审稿人进一步沟通,这是每一名编辑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在接到各方审稿意见后,编辑要根据要求引导作者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深度的挖掘、合理的深化和自然的升华,编辑良好的沟通能力将有效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编辑《近代廉州府的“急公兴学”运动》一文时,为能更真实准确地钩沉这一革除旧制、唤醒国民、培养人才的运动以及所孕育出来的地方求学助学传统,笔者与作者多次通过邮件往来、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前后退修3次,直到双方均感满意为止。

  某一时代热点问题呈现时,文史类报刊会适时针对某一选题开展史料编辑工作,而这将是对编辑的语言能力进行的一个综合考验。从确定选题、搜集资料、采访调查、整理资料、修改定稿到最终的出版发行,编辑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都需被充分调动起来。

  五、熟练的网络能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文史类报刊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的传播,很多报纸和期刊不断探索开发新的传播形式,实现了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如创刊于2007年的《看历史》以文字、影像、图书、电子产品及活动等多种公共媒介形式,力求对历史进行最广泛的传播,传播效果显著。因此文史类报刊编辑的网络能力被重视起来。具体而言,文史类报刊编辑的网络能力包括:

  首先,能熟练进行网络信息处理。互联网时代,开放、海量、多元、共享的时代特点,对文史类报刊编辑而言有利有弊。互联网环境下,编辑与作者沟通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及时,对稿件的查重有了专门的互联网工具辅助,对文史材料的汇总、分析方式、方法更加多元。但互联网中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在可信度方面需编辑认真甄别、分析。且黑客、木马等网络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得稿件在处理过程中易出现遗失、泄露等问题。

  其次,能有效实现报刊的网络传播。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媒介的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合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有其特有的传播方式,且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往往几年内就能实现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就要求文史类报刊编辑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最新互联网信息传播方法、理念,搭建适合自身报刊定位的互联网传播平台。

  作为文史类报刊的“第一把关人”,编辑肩上承担的不仅是一份工作职责,还肩负着促进作者、读者、报刊、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时代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文史类报刊编辑不断前行,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只有发自于编辑对自身职业的敬畏和热忱,才能让编辑工作、文史类报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家已有发展成就的坚实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大宏,李大钧.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恪守治史职业操守[J].文史月刊,2010(8):1.

  [2]高芳.做一名优秀的“拾贝者”和垦荒人——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的心得体会[J].中国编辑,2011(3):47-50.

  [3]韩湖初,曾日洪.近代廉州府的“急公兴学”运动[J].文史春秋,2018(6):40-4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