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文玉:成都大学期刊中心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创造作品的作者,从事专职编辑活动的编辑,还是各类传播媒介与平台的传播者与读者,都深度地参与到编辑活动中,作者、编辑、读者深度融合,都是美的创造的主体;编辑的审美创造呈现出时空交互的无限性、内容生成的无限性,并全方位地体验到纸媒的内容深度、融媒体的衍生广度、“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美的体验;创作与编辑、阅读与传播、评价与接受的多维交互,将美的接受度最大化。在全媒体时代,通过深化内容融合,准确定位目标受众,精准选题;设置微信订阅号,准确聚焦热点话题,引发讨论热潮,从而实现编辑的审美创造与实践。
【关键词】全媒体;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新兴媒体;微信平台
随着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随着美学学科的发展,作为美学分支的编辑美学的研究也不断细化、深化与衍化,学科体系初现端倪,而且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编辑美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许多论者已基本确立了各自的编辑美学思想观点。在全媒体时代,上次中央下至行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指导性意见,以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1],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2]。那么,在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编辑美学有什么新发展,取得了哪些实践经验,值得媒体从业人员、编辑及相关研究人员关注。文章通过计量分析述评三十年来编辑美学的研究状况,对全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出版实践进行审视,提炼其中蕴含的编辑美学经验,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相关术语及其言说
(一)关于“全媒体”
据学界已有研究,国外对“全媒体”的提及始于1999年,但那是美国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专有名词;国内也于同期出现了“全媒体”这一词语,但那是指的发烧友追求的全媒体声音和图像效果[3]。其内涵都与当今风靡全球的出版、传播领域的“全媒体”关涉不大。经过了20年的发展,出版与传播领域的全媒体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案例与丰富的经验,但学界并没有对“全媒体”形成高度一致的权威定义,关注度比较高、经常被相关人士引用的概念或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3]“从广义上看,全媒体即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看,全媒体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4]有论者“在观照了全媒体概念学说之后发现,目前有几个共同点可作为界定和理解全媒体的要点:一是全媒体发展的主体是传统媒体,这是其面对新媒体而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发展整合多种媒介形态,而缺乏多种媒介形态间的统合协同,就构不成全媒体;三是实行多媒体分流传播,并根据媒体的不同分流生产出不同的媒体产品;四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5]
笔者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根据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将“全媒体”描述为编辑出版、传播主体全面,即人人皆是作品创造主体与媒体编辑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渠道、途径、方式全面,即纸媒、互联网、多媒体、移动手机、移动终端等的全面传播;传播时空的无缝隙,即全天候、全空间的传播,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传播;传播受众的全面,即人人既是传播主体,又是传播媒介,还是传播受众;传播内容的全面,即所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或出版管理规定、互联网相关管理规定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单方面或多方面地融合传播……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切表述并不是对“全媒体”的科学严谨的界定,而是一种描述性言说。
(二)关于“编辑美学”
在我国,虽然编辑实践历史悠久,但对于编辑学的学科分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定论,而将其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确定的,认为其属于新兴学科、综合学科也是共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编辑学是作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个专业。对于编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不仅涉及编辑学学科本身的研究,也涉及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学界,尤其是编辑出版领域,也产生了将编辑学与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美学热”的兴起,部分学者将美学引入编辑学的研究中,并有研究者于1988年正式提出了“编辑美学”的概念[6]。30多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编辑美学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也在各个层面上为编辑美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学者指出:“编辑美学是研究编辑实践中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的科学,是编辑学和美学、科学美学、工艺美学、科学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以编辑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为基本内容,具体研究编辑的审美心理、编辑对象的审美标准、编辑物化产品的编排美学原则和装帧的美学特征、编辑美的创造活动和编辑的美学素养等。”[7]受此启发,本文主要以编辑活动中的审美创造、审美体验、审美接受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论述。
(三)关于“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
鉴于学界对“全媒体”与“编辑美学”都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概念界定,因此对“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也很难做出科学的阐释。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非是将“全媒体”与“编辑美学”融合成一个主体即“全媒体美学”或“全媒体编辑美学”进行的整合研究,而仅将“全媒体”作为“编辑美学”发展的时间限域,即“全媒体时代的编辑美学”,“编辑美学”才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视域。据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涉及的美的创造(编辑活动的创造主体与内容层面)、美的体验(编辑活动的传播层面)、美的接受(编辑活动及其主客体的互动层面)。
二、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的研究现状
在全媒体时代,急需总结编辑美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学理性分析与归纳,总结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的发展规律,丰富编辑美学理论,以进一步指导编辑美学的实践。笔者于2019年9月22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以篇名“媒体”并含“编辑”为检索词,不限年,精确检索后得到3690条结果。检索词之所以选择“媒体”,是因为其是“全媒体”“多媒体”“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等当中共有的;之所以选择“编辑”同时作为检索词,是因为其包含了“编辑美学”“编辑主体”等,甚至包含了各种媒介、各种形态的编辑,由此可见,这种检索方式具有检全性,检索结果可信度高。将检索结果根据文章主题归类,发文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新媒体(764篇,以下同),新闻编辑(680),新媒体时代(628),媒体时代(559),电视新闻编辑(392),全媒体时代(268),新闻编辑工作(219),融媒体时代(204),媒体融合(193),电视编辑(182),报纸编辑(174),传统媒体(168),新媒体环境下(162),融媒体(155),媒介素养(152),广播新闻编辑(143),期刊编辑(124),电视新闻(124),创新意识(118),媒体编辑(114),新媒体编辑(104),电视新闻节目(101),新闻工作(92),编辑工作(89),全媒体(82),电视节目(77),角色转型(75),广播编辑(71),创新路径(70),新媒体背景(69),图书编辑(65),广播电台(62),编辑创新(60),编辑记者(58),媒介融合(57),角色定位(56),等等。检索结果表明,与各类“媒体”主题相关的文献有3000多篇,但几乎没有讨论编辑美学的相关文献。而通过篇名“媒体”并含“美学”,或者篇名“媒体”并含“美感”,或者篇名“媒体”并含“审美”,不限年,“精确”检索,则得到5篇与编辑美学相关的文献:《新媒体时代美术编辑的审美追求与艺术素养》《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影像编辑的奇观化审美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版面编辑的美学意识》《新媒体艺术编辑中的传统美学元素研究》《报纸版面的美学价值——浅谈现代媒体编辑技巧》。由此可见,在全媒体时代,学界鲜有人将“全媒体”与“编辑美学”联系起来进行整合研究,换言之,目前学界鲜有人将“全媒体”与“编辑美学”融合成一个主体进行研究,这不仅表明相关研究的困难性,也表明目前学界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但是,如果仅仅将“全媒体时代”作为“编辑美学”研究的时间限域,即研究的是“全媒体时代的编辑美学”,将“编辑美学”作为研究的核心关键词,则其成果相对要多一些。笔者曾于2018年7月24日,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编辑”或“出版”并含“美学”为检索词,“精确”检索,检索年限为1988-2017年,共有295条结果,去除各类出版信息、书讯等之后得到174条结果,其中还有13篇重复发表的文献(先在学术研讨会上交流或在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然后再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因此,最终得到有效结果为161条。在161篇相关文献中,通过查找统计其关键词,可以发现文献反映出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一方面按照关键词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一是涉及的学科体系或学科分类,包括编辑美学、编辑学、图书出版美学、图书编辑美学、编辑出版学、编辑出版美学等;二是美学研究视角,包括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三是编辑主体,包括期刊编辑、图书编辑、电视新闻编辑、报刊编辑、科技编辑、科技期刊编辑、学报编辑、学术期刊编辑等;四是编辑主体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或修养,包括美学修养、美学意识、审美意识、科学意识、审美观、审美能力、美感特征、审美标准、美学创造、美学技巧、编辑艺术、版面设计、美学风格、审美体验等;五是编辑活动,包括编辑活动、编辑工作、编辑出版、图书编辑活动;六是编辑对象,包括期刊、科技期刊、图书、电视新闻、学报;七是编辑对象的审美属性,包括形式美、内容美、装帧设计、美学特征、科学美、版面美、科技语言、编排规范等。这七个方面与美学研究的视域或路径有高度契合性,第一个方面属于美学本体论研究或学科理论构建,第二个方面属于具体的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第三和第四个方面涉及审美主体及其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五个方面探讨的是审美活动;第六和第七个方面探讨的是审美客体及其属性。由此表明,一方面,将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等嫁接、移植、转化、运用到编辑学或编辑行业,是可行的,并且已经产生、形成了编辑美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关键词反映出的研究视角的广泛性又从侧面映射出30多年来,编辑美学研究主题的分散性,没有形成某一时期研究的热点与焦点,这既是编辑美学研究影响力弱的原因,也是编辑美学研究影响力弱的表征,二者互为因果[8]。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编辑出版行业、还是美学学科领域,对“编辑美学”的研究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与研究热潮。进入全球数字化时代,全媒体风行出版业,编辑如何应对全媒体出版,应该如何进行编辑审美创造?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探讨,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有了新的扩展,这些都需要在编辑实践中予以回应。目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研究成果极少,本选题试图就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以分析编辑美学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实践,这也是本选题的意义所在。
三、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的发展
(一)美的创造:巧妙融合
在传统的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全身心地倾注于稿件的编排设计,对文本精益求精,在其中寄托着自己的苦乐,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同艺术家执着地追求艺术境界的美一样,是一种忘我的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6]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创造作品的作者,还是从事专职编辑活动的编辑,还是各类传播媒介与平台的传播者与读者,都深度地参与到编辑活动中,作者、编辑、读者深度融合,都是美的创造的主体。作者以其创作、研究活动的专业性,编辑以其编辑活动的专业性,根据精准传播、碎片化、互动式、定制化、娱乐化、大数据、粉丝经济、颠覆性、透明等全媒体思维进行美的创造,将“精尖”“专深”“细小”的内容在不同的平台巧妙融合,之后进行“全快”的传播。不同专业的编辑专注于某一个学科体系甚至于其中的一个分支,在编辑出版方面精准选题、精准定位,精准地寻找专业的作者;作者进行“专深”的创造,不仅学科专业、问题专业,而且分析透彻、研究深入,创作出内容尖端、研究前沿的作品。编辑与作者合力,在编辑过程中,“使谬误得以剔除、修正,模糊变为清晰,凌乱变为整齐,枯涩变为流畅,繁芜变为简洁”[9],使美得以显现,并将精、尖、专、深的内容或细分或融合,打造成问题小而深、面对某一方面的小众群体,进行“细小”的创造与传播;或者整合成大而全的“问题块”“问题链”,将相关成果搜罗殆尽,面对全体感兴趣的读者受众,上传到各类媒介与平台,进行“全快”的传播,极尽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全方位优势,快速地、全方位地、全平台地进行传播。读者或受众在接受传播的同时,又通过平台设置的各类渠道参与内容的二次、N次解构与建构、评价与传播,使作品的受众快速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创造与被创造、编辑与被编辑、传播与被传播深度互动、巧妙融合,为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度拓展、无限扩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契机与前景。
就美的创造客体——内容而言,巧妙融合了内容呈现时间的持续性与空间的广阔性。将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同作者零星发表在不同期刊上同一主题或选题的文章聚集在一起,重新整合、编排、设计后再度上传在某一个专题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终端平台上。编辑主要要做的一是对标题的修改,使其更具有新颖性、吸引力;二是内容的重新编排、设计,配以对应的图片、图表、视频、音频,使其更具有网络传播的自适应性,更加适应手机、网络或其他终端阅读器的阅读需求。虽然是“新瓶装旧酒”,却是回炉后再酿的旧酒,增添了新的“酵母”,挖掘出新的品质,具有新的形式与韵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延伸其生命的长度,扩展其生命的宽度,增强其生命的厚度……为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审美创造呈现出时空交互的无限性、内容生成的无限性。
(二)美的体验:立体丰富
在传统的编辑活动中,编辑的美感体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辑在对作者创作的初始文本的审美观照中、从众多的来稿中发现一篇好稿的欣喜之情,其美妙不可言;二是在对作品的编辑过程中,从事着美的二次创造,正是在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审美建造中获得美的升华;三是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超越作者,使初始文本成为成熟文本,同时也在其中实现着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从而获得一种将自身与整个出版编辑事业结合在一起的成功感[6]。在纷繁复杂的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是行业组织还是研究机构,无论是学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积极构建各种各样的媒介与平台,尽管有的平台缺乏生命力,过一段时间便销声匿迹了,但新的平台又不断地被搭建起来。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媒介与平台上,编辑活动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从事编辑活动的职业编辑,任何组织、机构、公民都可以在其中合法、合规地创作、编辑、发表、传播作品,都可以像在私人客厅里,对着镜子向臆想中的事物诉说一样简单、从容,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的公众属性使各种交流变得空前开阔、自由、非个人化起来[10]。在其中,人类的感官被无限地打开和延伸,获得了千奇百怪的体验。无论是长篇大作还是只言片语,无论是自己的原创还是他人的作品,无论是原封不动还是寻章摘句,无论是首发还是转载,无论是单篇作品还是集结发表,无论是新作的及时上传还是旧作的再次发表,无论是作品的所有内容还是仅仅是其中的图表或者统计数据,无论是实验过程的文字描述还是实验过程的现场全方位视频演示,无论是单个平台还是多个平台,无论是文字语言作品还是视频或者音频或者几者的融合,只要其内容是符合审美创造规律的“真”、其目的是符合审美尺度的“善”,那么,无论是创造者还是体验者,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能从中感受到自由言说、自由发表、自由阅读(听说演)的愉悦,全方位地体验到纸媒的内容深度、融媒体的衍生广度、“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这种媒介、渠道、平台、内容、手段的立体丰富,无论是集中还是零散、无论是实时还是延后,都能使参与其中的人感受到“植字排版灵活化”“图像图形超凡化”“表现手段多元化”“设计风格多元化”[11],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美的体验。
(三)美的接受:多维交互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作家、作品和读者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接受美学着眼于系统整体的方法论启示人们,“应该站在文化传播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研究编辑活动”“既要研究编辑主体、编辑客体,还要研究受众接受……应该站在受众与编辑活动产品交流的两极来研究编辑活动,尤其要加强社会转型期受众群体的分化特点、接受心理及其选择和接受过程的研究,以受众为本,使编辑活动产品能够吸引受众,顺利被受众接受,从而使其信息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最终得以实现和增值。”[12]在传统的纸媒阅读关系里,作者与读者之间被一整套发表和传播体制的坚墙截然分开;在全媒体时代,过去依赖于书籍、刊物建立起来的以距离为标志的接受关系被动摇了。传统载体提供的接受关系,是一种传递和被动接受的线性关系,接受客体(作品以及创造作品的作者)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仰视者而存在。在接受主体(接受者)眼里,作品—作者是一个确定的、近乎膜拜物的对象[10],接受主体与客体的交流,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在小范围内发生,甚至没有发生。而在全媒体时代,作者遵循美的规律创造出作品,编辑遵循美的规律编辑作品,作者与编辑合力在各类媒介与平台发布出求真求善求美的内容,一旦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与理性认同,不仅在各类读者中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得到各类平台的快速传播,大量的读者一边阅读一边转发、一边传播一边评论。读者的评论又反过来促进作者的进一步思考,继续补充、完善其内容,作者还就读者的某一评论进行评论;读者既与作者、编辑展开充分的交流,读者与读者之间还就某一内容、某一评论展开激烈的争论,此时,读者既是传播者、接受者,又是评论内容的创作者,作者既是创作者又是作者评论的阅读者与接受者,作者与编辑、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辑、读者与读者等的创作与编辑、阅读与传播、评价与接受的多维交互,将美的接受度最大化。
四、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的实践路径——基于学术微信平台的讨论
(一)深化内容融合,准确定位目标受众,精准选题
通过精准选题,准确定位目标受众,深化内容融合,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编辑美学实践的重要路径。内容是编辑出版的根本,内容的全媒体融合建设是全媒体时代向受众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与多维审美体验的基础。内容的全媒体融合建设包括内容解构、内容重组、内容再造等方面。内容解构是将在期刊中、图书著作中、网站中等发表的内容结构化,使之适用于在新媒体中阅读;内容重组主要是将已出版的具有共同主题的文章聚类呈现,通过关联阅读、虚拟专题等形式,向目标受众集中性地提供相关知识,满足某一受众群体的需要;内容再造主要是通过适宜于不同媒体特征的其他形式演绎已出版的内容[13]。例如,“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微信公众号,其宗旨是“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每篇文章伴随您成长”,秉持“传播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精进规范研究方法,推进教育领域实证进程”理念,已在平台上发布几十篇相关学术文章。例如,NVivo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质性资料分析软件,其强大之处在于对大量的质性资料进行编码,大大提高了资料管理的效率。NVivo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其不像SPSS可以实现智能数据分析,其只是质性资料分析的一个辅助工具。同一笔质性资料,不同人编码分析会产生差异性很大的结果,除非是统一了编码标准,能降低差异性。因此NVivo不像量化工具那样,能产生一个统一的客观结果。NVivo是什么、怎么用,由于很多学者对其不太了解,使得这个工具充满了神秘色彩。针对此,该平台推出《如何在扎根理论资料分析中使用NVivo?看实例》一文。该文在纸媒刊发时的标题为《基于扎根理论的长效再就业培训系统研究》,修改后的标题突出呈现了“扎根理论资料分析”“NVivo”等科研方法方面的关键词,对于想了解、学习、运用NVivo的科研工作者或其他人士具有视觉冲击力,便会加倍关注、学习;之后,平台管理者还连续在平台上推出系列的“NVivo免费视频”教程,直观形象地讲解NVivo的实际操作。主讲者是一位在读教育学博士,其在研究中具体使用过此工具,讲解的内容比较实用。在这之后,又在平台持续推出运用“NVivo”软件工具进行研究的系列学术论文,如《用NVivo分析数学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观》《高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基于“NVivo”软件质性分析的案例研究》《国际视角下学校评估标准的特点与趋势——基于NVivo11.0的编码分析》《基于NVivo10质性分析的少数民族数学学习心理因素研究》,以帮助意欲运用“NVivo”软件工具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的相关人员学习、借鉴①。此类微信公众号虽然目标受众单一,属于细分的小众群体,但是定位精准,选题“专深”,内容“精尖”,充分发挥了全媒体时代内容深化融合的优势,有效吸引了相关“细小”受众的持续关注,从而达到了在该领域的全面快速传播的目的,完成了美的编辑、创造与接受,获得了求真、求善、求美的体验。
(二)设置微信订阅号,准确聚焦热点话题,引发讨论热潮
“编辑活动是指向受众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编辑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受众,编辑活动效果最终要由受众来检验。因此,目标受众深刻影响着编辑活动过程,是编辑活动的基本动力,刺激着编辑根据目标受众的潜在需求进行编辑活动。编辑应在充分满足目标受众的文化需求前提下,尽量满足边缘受众的文化需求,以期编辑活动产品的传播效果最优化。”[12]在全媒体时代,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用户阅读数据和操作习惯的收集和分析能监测学术类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14],从而有的放矢地设置微信订阅号,准确聚焦热点话题,进行个性化服务,立体多维地传播其精心编辑的内容,实现精准信息推送,从而引发讨论热潮,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编辑活动的中心环节与主要工作之一。例如,“知识与价值”,于2019年9月27日首发了何云峰的文章《为什么发C刊越来越难》。文章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求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发C刊,其他刊物上发表文章都不算数。但是,人们发现,要在C刊上发文章越来越难了。这是为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C刊发文量越来越少。”“第二,C刊对所刊发文章的作者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第三,C刊越来越倾向于更多地约稿,刊登自然投稿的比例越来越小。”②文章标题直接击中受众的心理,内容剖析既不虚与委蛇,也不涂脂抹粉,虽然直白却句句击中要害,可见无论是文题还是内容,都既是“真”的又是“善”的。受众既涉及期刊编辑与作者,也涉及高校教师,尤其是有科研压力、有发C刊需求的青年教师与博士研究生;文章内容一针见血,切中期刊界与期刊评价、教育界与学术评价的弊端,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截至9月28日18:48,阅读量便达到7.8万,而且还在持续攀升,一周过后的10月4日16:47,阅读量达到9.0万。留言区“燃爆”了,有几千条留言与评论,甚至有的留言本身获得的点赞高达六百多条,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平台、读者与平台频繁互动,进一步深入讨论期刊评价制度、科研管理体制、身份学术、学术垄断、以刊评文、论文中介等学术界与期刊界的痛点、热点话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将近年来对所谓核心期刊、C刊等期刊评价的质疑与诟病的话题再度焦点化,引起持续不断的关注,甚至有读者留言“何老师一针见血,果断关注公众号”。由此可见,通过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话题而关注某个订阅号等传播平台,再长期关注平台当中的相关文章,这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的一种编辑与传播常态,成为接受美学的丰富注脚,成功地诠释了编辑美学的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从事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还是编辑出版活动涉及的客体,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更加丰富多元;编辑出版活动较之传统出版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复杂,编辑主体的美学创造将更加多维。在新时代,急需加强对编辑美学的研究,编辑美学领域急需发展。注释:①相关资料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②相关资料来源于微信订阅号“知识与价值”。“知识与价值”是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何云峰创办的个人微信订阅号。
注释:
①相关资料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②相关资料来源于微信订阅号“知识与价值”。“知识与价值”是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何云峰创办的个人微信订阅号。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EB/OL].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48321.shtml,2015-04-09.
[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4-8.
[3]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4]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3-16.
[5]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4+76.
[6]刘大伟.关于编辑美学的若干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1988(2):12-16.
[7]张惠民.编辑美学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67-171.
[8]李文玉.近三十年编辑美学研究的概况与启示——基于1988—2017年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J].四川戏剧,2019(9):175-179.
[9]钟华.论编辑美学意识和科学意识的关系[J].铜业工程,2002(3):25-26+55.
[10]刘泽球.网络时代的文字炼金术士[EB/OL].http://www.zgnfys.com/a/nfwx-43786.shtml,2014-01-08.
[11]杨秦予.21世纪图书编辑美学展望[J].出版发行研究,2000(12):90.[12]李献惠.编辑活动的接受美学观照[J].东南传播,2013(8):126-127.
[13]谢暄,蒋晓,何雨莲,康祝圣,王燕,邓婧,叶芳,田江.“融”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7,29(3):218-221.
[14]钱筠.APP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5,27(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