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唱衰纸媒声中,传统媒体也迎来重新洗牌的机遇。作为曾经的报业宠儿的都市报也在思变,不管是在官方之外自评新闻奖,还是转型做大媒体融合,都颠覆了以往的观念和方式。《河南商报》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新闻好不好,读者说了算
其中一个尝试,是今年2月启动的《河南商报》2014年度新闻奖评奖。这次评奖共设置了稿件类、编辑类、新媒体编辑类3类多个奖项,涵盖采编部门和岗位。
《河南商报》评2014年度新闻奖,每项设金奖1件、优秀奖3件。其中,既有突发、策划、标题和版面传统奖项,又有为新媒体专设的“脑洞大开”奖、“最佳床上读物”奖等新媒体编辑类奖项。比如,“最佳床上读物”奖评选标准是: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诗与远方;生活不只是硬邦邦的新闻,还有柔软的内心。参评的《有一种感情叫“发小”,看完泪流满面》《爱的最高境界——习惯和你在一起》等稿件基本都是以网络化的生动标题,带动人们去点击阅读,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衡量《河南商报》新闻报道的终极标准是影响力,读者的意见对这些新闻奖项的评出有相当的参考意义,投票结果将作为这些新闻奖项评选的参考依据。为保证此次新闻奖的评选效果,《河南商报》在各个部门报选之后,按类别制作了评选模板并进行投票。此外,在评选期间,全天不定时地在官方微博、微信以及新闻客户端进行推广。
“不是我们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而要关注市场需要什么,环境需要什么,受众需要什么。”河南商报社社长孟磊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读者的价值判断在改变,现在,读者和受众在获取新闻上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习惯了,不符合他们口味的,他们就不选不读了。
比如“什么是大事”的标准,《河南商报》不是一个全国性报纸,所以在新闻大小、价值观判断上,经常因为题材价值判断上的局限无法参评。另外,根据以往的新闻模式,一件事可以用消息、通讯、特写、现场短新闻等各种方式写作,但可能会有读者喜欢讲故事的方法,导致都市类媒体在表现新闻的方式上发生重大改变。没有导语、只有提要的长篇故事出现了,连续的深度报道出现了,厚题薄文也出现了——但这些文本并不符合传统新闻奖评选的标准,以致在评好新闻时经常很尴尬,因为很多新闻难以被归类。
《河南商报》在实践中发现,市场类报纸与传统的评判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好新闻的判断标准,更多应该向市场和读者倾斜。因此,《河南商报》把好新闻分为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最温暖的新闻、最有监督力的题材,分得这么细,为的是符合报纸在具体实践中的需求,满足市场、读者的反馈,符合他们的胃口。与此同时,也在《河南商报》全体采编人员中树立标杆、导向、榜样,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激励,让大家都知道,今后做新闻什么是方向。
服务行不行,融合中试一试
孟磊提到,如今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在评自己的新闻奖,或许这只是整个传媒业在遇到一系列新课题时比较典型的一个应对之策。放眼传媒界,看报的人纷纷转移到网上了,那么报人也要转移。只有抢占了新阵地,才能掌握话语权。因此,这个时候传统媒体的转型和融合成了必然。
记者了解到,过去的一年,《河南商报》致力于“三个平台”的建设:大型社会活动的资源整合平台、立体化影响力制造的舆论平台、企业专项需求和深度服务的定制平台,意在把传统媒体已经具备的、目前为止还难以替代的公信力和训练有素的新闻人优势给发挥出来。
基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河南商报》建成立体化传播的舆论引导平台。当报纸没人看的时候,新媒体就要来完成任务,报纸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形式转化,但其核心思想不变,只是传播方式变了,题材变了。报纸要脱离单纯的信息传播功能,做成大型社会活动资源整合平台,比如,做活动,《河南商报》把资源整合起来推出的创业大会、车展、房展和婚博会等,都已经证明了其可行性。
在打造深度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平台方面。对一个企业,报纸的团队可以让其品牌定位、产品链的设计,一直到营销,甚至到客户怎样引过来,报社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甚至可以依靠报纸的公信力出定制版报纸。
现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已经着手进行采编队伍“中央信息厨房”的建设,将来所有记者采访的稿件都会汇总到这个库里。在保证其真实性和版权的情况下,让报纸的夜班编辑、新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编辑、评论编辑,抑或是视频部门都可以拿来进行二次加工,实现全媒体的深度融合,让传统媒体的流程进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