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话西方艺术史》是读客文化策划的艺术普及类图书,3月21日上市至今,已加印至18万册;一直高居当当艺术新书榜第一名。
《大话西方艺术史》从预售到上市后,取得了阶段性的好成绩。从3月3日开始预售,3月21日正式上市,首印5万册,到目前为止已经印到18万册了。
粉丝为“偶像”做一本书是什么感觉?2019年,这个梦幻的场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早在2015年,我就开始关注“意外艺术”、关注意公子了。还记得那时候,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等他们公号里的文章更新,那种兴奋和热情比当年在大学里修艺术史要大得多。
非常佩服意公子可以把艺术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那时候还没有视频音频节目,但就是这样纯粹的图文也能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温故知新。
再后来,“意外艺术”逐渐被更多人知道,意公子团队也开始做音视频节目了。由她主讲的国内首档艺术类脱口秀《艺术很难吗》等一系列音视频节目在全网播放量超过了32亿。
8年来,意公子始终坚持“让艺术更轻松有趣”的信念,让艺术普及走得更深更远,也像一位老朋友,陪伴我度过很多闲暇时光。
这一次,意公子带着积累8年的诚意之作——一部贯穿古今的极简艺术通史,来到了读客。
熟悉又陌生的“老友”就这样要成为合作伙伴了,当我和我的主管、营销部主管以及(没穿绿裙子的)意公子,共同坐在会议室里开会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感觉很不真实。
意公子团队是非常专业、敬业、认真的团队,这是他们积累8年的第一本书,所以我们双方对本书的期望都从“力求完美”转向“追求极致”。
一本很“有梗”的西方艺术史
拿到稿件初审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梗”的西方艺术史,很有意公子的风格。意公子真的是特别会讲故事,还特别了解中国读者的兴趣点和接受心理,作为中国人写给中国人看的艺术入门书,这本书从结构设置到语言风格都是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制”的。
从目录开始,就能牢牢吸住你的眼睛,每个小标题都非常“有梗”!比如写米开朗基罗的是“虽然我驼背,但我不是忍者神龟”;写蓬皮杜夫人的是“爆炸的少女心”;写米勒的是“粒粒皆辛苦”。即使没看内容都会觉得这很像爆款文章的标题。而看了内容之后,就会理解这标题里蕴含的“梗”。
而内容文本流畅度满分,但风格却完全不落俗套。没有尴尬的刻意搞笑和让人别过头去的低俗段子,就是真心实意解读艺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沉甸甸的思考和态度。
于是,在审完稿之后,我们基本已经给这本书定了调性:作为一本西方艺术史入门书,它“有梗”“极简”“干货满满”“轻松有趣”。
最愿意读此类书的读者,应该是想入门西方艺术史却又害怕动辄几百上千页大部头巨著的人。因此,“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用浅白风趣奇葩的方式,讲深沉丰厚宽广的艺术史”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最能戳中目标群体。
书名怎么才能出圈?
而在定书名的时候,我们也有所纠结。市面上最接近的同类书中,已经有蒋勋老师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珠玉在前,所以一开始我们想的也是类似方向,比如《给入门者的西方艺术史》《起步者的西方艺术史》,但并不吸引人。后来想用《解码西方艺术史》增加读者的好奇心,但又不符合本书气质。
重新琢磨,觉得既要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又要满足西方艺术史的品类感,同时又希望这本书就像朋友一样能亲切地陪伴读者,“大话”一词突然映入脑海。
意公子本身就是用说话的形式为大众普及艺术的,而大话又带着风趣俏皮之感,就像是一个朋友跟你讲述西方艺术史脉络,而不是最科学严谨的艺术史教材,结合全书的定调,再适合不过。
而“大话西方”又总会让人联想起“大话西游”,进一步提升了读者对书的熟悉感。后来纠结于是否用《意公子大话西方艺术史》做书名,考虑再三,我们还是希望意公子能打破原有的粉丝群,顺利出圈!
版式设计的那些小心机
到了内文排版设计阶段,我们想贯彻这本书轻松活泼的调性,也想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尽量增加高质量的图片以飨读者,但又不能过于凌乱,同时又可以呈现意外艺术的风格……于是和设计师以及意公子团队开始了无数日夜的电话沟通和文件传输。
最终我们的主色调定为风格鲜明的“意外艺术黄”,明快、活泼、辨识度高,和内文是不是把重点金句标黄标亮的设计也相得益彰。
为了实现“用浅白奇葩风趣的方式,讲出深沉丰厚宽广的艺术史”这么高难度的目标,这本书在结构设置上也用足了心思。每一章的开篇都有一小篇导语,每一小节的开头也有一小段引言,让读者对即将读到的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迅速进入状态;每个小节的最后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小栏目“意公子说”——短短数行对之前的内容加以总结和升华,如果读者在前面被幽默的文风逗得前仰后合,“意公子说”则会让你慢慢平静下来,思考一下,回味一下。
书的末尾还附有“西方艺术主题”列表,以关键词的形式将书中的时代、人物和风格对应起来。读者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喜好,迅速掌握对应的艺术概念,随查随用。
为了突出艺术书的附加价值,同时也秉持着向大众普及艺术的初心,我们除了在书中呈现文字内容中提到的艺术作品之外,又额外在每一小节的“意公子说”栏目增加了与本节内容对应的画作,希望可以为读者打造可以收藏的“纸上美术馆”。
搜寻图片的工作量其实非常大,既要满足出版要求的精细度,又要考虑到整体图文的排版、色调、关联性等,还要处理相关版权问题。这背后是我们和网速流量的赛跑、和图片公司的一摞摞合同、和设计师几易其稿的日夜、和法务律师的咨询、和意公子团队无数沟通的电话,最终呈现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封面为什么让蒙娜丽莎长出胡子?
内文版式设计好之后,就开始着手封面设计。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蒙娜丽莎作为这本书的“主符号”。前期我们也做过很多基础研究,同品类艺术史书籍中,大多都是以艺术作品中的头像作为封面主符号,让读者一目了然,迅速明白这就是一本说艺术史的书。而放大后的蒙娜丽莎又太“正”,而且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弊端也很明显——不够有特色。
于是,我们想到要改造这个符号。
这本书是从原始时期说到20世纪近现代的西方艺术,而杜尚曾经也画过一幅长了胡子的蒙娜丽莎。而20世纪著名艺术家达利的胡子又十分具有辨识度。
文艺复兴的名画+近现代艺术家的胡子,这样的混搭既涵盖了本书贯穿古今的艺术史时间线,又体现出风趣幽默的整体基调,还运用了人尽皆知的主符号,似乎已经有了很理想的封面雏形了。之后就是和设计师商量细节。
比如,达利的胡子有很多种形状,我们用哪种。确定形状后,设计师要手绘出来,确保它长在蒙娜丽莎脸上最合适的位置。
最后终于确认了胡子的形状和位置后,打样出来看,似乎是不错,但总觉得哪里缺了点什么。
这时候意公子团队提了一个方案:既然已经改造了蒙娜丽莎,为何不更夸张一些?于是,我们决定让蒙娜丽莎的眼珠转动起来,让她看着左下方的书名,显得更加俏皮。而这转动的眼珠,也因为瞳孔、光泽度等各种细节,调整了N个方案,最终我们选取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版本。
为了给读者们奉献最好的阅读体验,在装帧上,我们采用了锁线裸书脊的工艺。这种工艺的好处就是可以180°摊平书本,解放双手,无死角呈现艺术杰作的细节之美。是很适合艺术类图文书的一种工艺。
内页我们选用高档艺术纸,全彩四色精印。内外双封面的设计,让书得到更好的保护。封面采用了进口特种纸,同时为胡子做了UV工艺,凸显质感与风格——蒙娜丽莎带着两撇亮闪闪的达利式胡子,有这么一个可爱的朋友在桌面相伴,周遭的空气是不是也惬意了很多?
怎样强化读者的购买理由?
至此,这本书的研发算基本告一段落。后续就是下厂、做营销资料了。
其实《大话西方艺术史》的营销策略,也是读客一直以来的营销理念,即“营销就是传播购买理由”。《大话西方艺术史》的购买理由是: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围绕这句话,我们的营销就变得非常简单,那就是在各个渠道充分曝光刷脸的同时,传播好“句句有梗”这个关键点。
从3月3日起预售至今,我们的封面几乎刷爆了微信公众读书号、微博读书号和艺术类大V、小红书、B站等渠道。
在微博上,即使只是搜“西方艺术史”,第一眼看到的也是这本书;在B站,许多的艺术类UP主都做了推荐;在女性用户最多,也是最适合这本书的小红书平台上,将近50位KOL做了推荐。
再说说如何传播“句句有梗”的购买理由的,就拿微博的物料来举例吧——
我们官博3月3日发了第一条预售微博,原物料是实拍图,精美但平淡,为了表现“梗”,我们把书里最有梗的小漫画直接P到实拍图上,瞬间变得有趣生动了。
等到3月21日正式上市时,我们推出了一组GIF图物料,将书里提到的艺术通通动态化,让蒙娜丽莎翻白眼、让梵高的烟斗冒白烟、让拉斐尔的圣母轻拍圣婴,将物料再一次升级。果然,这组物料上线后,转发、点赞数据都超过了我们同期其他的书,效果很好。
除了微博,在本书上市前一周,我们还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条趣味H5:“测测你身体里藏着哪个艺术家的灵魂”,通过H5给Kindle电子书导流,首发当天UV达到了2.5万。
后续我们又做了视频《两分钟讲三万年艺术》,目前还有一个视频正在酝酿中。而“意外艺术”也做了非常浪漫也非常有意义的“图书漂流”活动,每5位老师为一组,在书上写上读书心得,传给下一位老师,最后会把所有承载着老师们感悟的书收集起来,集中再做一次物料展示。
总而言之,压倒性的投入和对购买理由的强力传播,给这本书带来了明显的流量和转化,上市至今,《大话西方艺术史》一直高居当当艺术新书榜第一名。
艺术书出版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最后想聊聊关于艺术书出版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其实现如今,艺术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渐渐走进了你我的日常生活。在线上,故宫等等顶级博物馆的艺术文创火爆全网;在线下,相约周末去美术馆看艺术展,早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亲近艺术、了解艺术的需求也在增长。目前国内的艺术类图书市场处于兴起阶段,以外国引进版权为主,且定价普遍较高。但真正要让这个市场得到成长和扩张的话,还是要从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着手,培养大众读者的兴趣才是长远之计。
其实近两年艺术类书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图书成本、定价会比其他类别产品高。
做艺术类图书,还是应该内容为王,同时应该充分做市场调研。一部分书满足逐渐被读者重视的美育功能,以普及类为主,注重可读性。另一部分书满足部分读者的收藏爱好,把艺术类图书当成艺术品做,注重价值性。
作为编辑,在策划和营销方面,可以多分析大众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需求,尝试利用线下空间配合艺术书做主题活动、主题陈列;应该多挖掘像意公子这样的本土作者,那样才能鼓励更多高水准的学者参与到大众艺术普及中来,增加中国艺术的图书策划,帮助读者树立文化自信,拥有融贯中西的视野,培养独立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