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名师 成长 途径
《陶继新论道名师》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版/35.00元
何谓名师?我们将在教育教学领域拥有较高声望,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教师称为名师,他们有着独特的教学主张,教育思想凝练而深刻,教学水平也更为突出。以名师为榜样,渴望通过努力提升自我的教师不在少数。那么,成就名师的途径有哪些? 2015年始,陶继新老师在《新教师》杂志开设专栏,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文笔,描绘名师成长轨迹、教育理念与思想。2019年,陶老师将其中的18篇文章重新集结为长篇通讯文集《陶继新论道名师》,将名师的动人风采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我们翻开书卷,跟随陶老师的文字,追寻名师的成长轨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名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对课堂如臂使指般的掌控能力,却忽视了对名师内涵的关注。在陶老师记录的18位名师中,他们各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在教育界声名显赫,但他们是否就都是天资聪颖、超越常人?陶老师给出了答案:他们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
坚持不懈地学习是普通教师向名师蜕变的必由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一线教师往往将学习视为“额外负担”,认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管理工作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进而忽视了对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不喜读书,自身积累不够,教学理论与个人修养都有提升的空间;不能积极地向名师学习或是缺少名师的指引,使自己在面临职业困境时,缺少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
成为名师,读书很重要
陶老师与王崧舟老师交往多年,他是这样评价王老师的课堂的:课堂中的精彩一以贯之,诗意的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如山泉一般流泻,让人在精神享受中直抵课文内涵。教师们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没有形成扎实的底蕴是无法实现的,而阅读不失为一条捷径,正如王老师所说:名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王崧舟总结出了自己的“读书三观”,即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为己读书”从字面上看,读书仅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而为之,实则不然,在王老师看来,读书除了“为己”更要“修己以达人”。教师要通过读书提升自己,进而影响学生。
为了让弟子们实现教学艺术与做人之道的双丰收,王老师特别设计了一份被称为“‘六六’书系”的“神秘书单”。所谓“六六”,意指国学、灵性、美学、文学、教育、语文六个大类,每个大类中又列有六本经典书籍。王老师希望弟子们能够静下心来,通过阅读书单上的著作,丰富文化底蕴,强大个人心灵,升华美学境界,汲取生命营养,拓展教育之道,内化名家智慧。
成为名师,前辈引领很关键
成为名师,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很是关键,但前辈的引领同样重要。当陶老师走进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解码陈千举老师——这位在小学数学界脱颖而出的名师时,三位引领陈老师实现蜕变与腾飞的身影便浮现在眼前。感恩,这是陈老师在谈及自身成长经历时说得最多的两个字。三位师傅,一位为他搭建舞台,一位为他拓宽视野,一位给予他智慧点拨。
田丽利老师是陈老师从事教师职业的引路人。田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激情令陈老师感动不已,使他坚定了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的信念。由于田老师的特意安排,让陈老师遇到了恩师吴正宪老师。陈老师的谦虚好学,让吴正宪老师看到了这位年轻教师的发展潜力,将他引入了“吴正宪工作站”,成为工作站的首批成员。进入工作站后,陈老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吴老师的细心教导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精英团队的教研成果让他收获满满,广阔的实践平台让他能够践行、分享教学思考。与恩师华应龙的相遇,让陈千举老师获得了又一次向顶级名师学习的机会。华老师深邃的教学智慧,真诚谦逊的人格魅力,让陈老师激发了再飞跃的渴望,华老师对弟子们的细心呵护与智慧点拨,更让他感恩在心。
陈老师无疑是幸运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节点遇到的三位师傅,拥有着高超的学术造诣与卓越的人格魅力。三位恩师的专业引领与人格感化,加上陈老师自身的努力修行,让他在成就名师的道路上走得更早、更快、更好,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名师特质,也在他的身上熠熠生辉。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所有的成功也不是偶然。正如陶老师在书中所说,不但要学习这些名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更要悟到其背后的大功夫。名师也是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各人基础也许不同,但成功的途径却很相似。要想成为名师,你就得放下浮躁的心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向书本学习,向先进学习,若干年后,你也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