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卓越人才3. 0核心能力:元学习、高阶能力

2020-05-2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刘锦宏(武汉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系主任)

  95后学生的行为特点有两个,一是效率高,能快速解决自己的需求,达成目的;二是多线性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同时切换处理多件不同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从小接触互联网,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的习惯和能力。

  95后很期待创新的概念能服务于自己。然而,他们的技能很单一,而且对于产品也没什么认识;在整个概念创新过程中,会以自己的需求和痛点为出发点全心全意地思考,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在整个创新概念的过程中他们的劳动量很大,期待也很大。

  武汉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沉淀下来的特色教学课程是“数字出版导论”,以此特色教学课程我们衍生出了一门新课“大数据出版与营销”。一个比较典型的教与学的日常场景,我会如下展开。

  首先,通过workshop引导95后学生做概念创新前期的发散与梳理。95后方向明确、脑洞很大,但是没有实践经验。在这种的状态下,一周安排一次概念碰撞;能让他们不断收敛、不断迭代,也能让概念雏形越来越清晰。其次,借用故事,让他们对创新概念有更严谨的分析、更清晰的认识。让他们充分去思考:自己的兴趣服务于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用户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用户有什么样的动机,前期如何才能逐步达成目的等等。最后导师对概念创新进行体系化定位,同时不约束概念创新的突破。导师分享自身(不同角色)对成功案例的理解和认知,指出使其实现的门槛,在workshop中和大家一起碰撞,并适度引导。帮助95后们进行有效的聚焦和收敛,但又不过度干扰和限制。95后们能提出概念原型,导师则会从其是否有操作性、有效性、故事性和说服力等维度来评估其可行性。这样的目的是希望这些辅助创新的概念,最终能够成为可实践的项目。导师结合用户研究的评估思路,对结果进行评审。用这种方式帮助95后快速提炼内容定位、核心要点、目标用户和自己能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从而掌握概念创新的核心要素。

  伴随国内就业结构化的变迁,在未来的学生培养上,已经出现明显的人才迭代需求。可以认为传媒卓越人才1.0 培养主要强调认知领域,并且主要聚焦记忆、模仿等低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记忆存储知识,在使用时可以检索回忆出知识。传媒卓越人才2.0则是进一步强调了技能、品格等要素,通过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能够确立价值,表现喜爱、肯定等情感并强调实践能力跨情境的迁移应用。由于科技的进步,传媒卓越人才1.0可能会被搜索引擎、常规程序所替代,传媒卓越人才 2.0则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和算法所替代。媒体融合发展的3.0智能时代,传媒行业最需要的是高层次卓越人才 3.0。

  高层次卓越人才 3.0在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情感与精神上全面发展,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凭借专业情感促进专业发展,能跟上不断发展的行业,能在新的环境与技术条件下开展专业实践。通常将其称为创新型、复合型、具个性、后劲足的人才。传媒卓越人才3.0的核心能力是元学习和高阶能力。

  在认知能力上,卓越人才 3.0突出了创造能力,通常表述为创新型人才,能够开展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活动; 在技能上,突出专项技能的精熟,更强调多项技能的综合应用,通常表述为复合型人才; 在品格与行为上,突出对专业热爱的同时强调个性化特征,通常表述为具个性; 在元学习能力上,具备成长心态,能够与同学老师工作伙伴开展交互学习,在专业实践中不断实 现专业能力成长,在精神上找到专业追求与人生乐趣,最终在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成长并取胜。

  毫无疑问,传媒卓越人才 3.0能力要求对当前的传媒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传媒卓越人才3.0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挑战。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常用三分法,强调素养、知识、能力;对照 21世纪教育框架,其中的技能部分的交流合作,品格部分的好奇心、修复力,元学习部分等都没有涉及。在智能化时代下,人类的主要优势在于合作交流、情感、成长等方面,因此必须要在新的教育教学中予以体现,甚至应该作为智能时代传媒教育的核心目标。

  其次,传媒卓越人才3.0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目前培养传媒人才通常有两类高校:综合型与应用型。综合型、学术基础深厚的高校,通常强调理论性,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只是用于验证理论,培养出的学生常有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应用型、行业特征强的高校,通常强调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相对重视不够,培养学生常有“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两者都未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融合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传媒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有着天然的热爱,都有很强的专业学习意愿。但是很多学生在经过专业学习之后失去了专业兴趣,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学上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只能培养出传媒卓越人才1.0,缺乏对传媒卓越人才 2.0以及3.0 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

  再次,传媒卓越人才3.0对师资课程的挑战。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上,人为划分了理论教师、实验实践教师两类;课程也划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各有专门的学分。实验教师通常地位不高,强调行业实践能力,相对理论与教学能力不强,只能传授基本技能,而无法培养技术素养。实践教学也限于动手操作,掌握基本规范流程,无法上升为理论总结。理论课程上,理论教师对行业发展理解不够,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理论往往无法紧跟行业技术前沿,理论无法对实践起到理解、指导的作用,无法实现能力的迁移,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无法应用理论。

  最后,传媒卓越人才3.0 对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的挑战。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高校配有前沿的仪器设备,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不断迭代的技术对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满足这三者要求,难度系数呈几何式叠加,其经济成本让学校难以负担。总之,高校原有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资源、教学硬件、教学方法等,都是应对单一传统媒体、固定岗位需求所设置的,主要培养传媒卓越人才 1.0。应对媒体融合3.0的智能化发展时代,培养新一代传媒卓越人才,需要系统设计教学目标,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以及配套的教学方法。理念是先导,硬件是基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