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索打造中文品牌科技期刊的策略与方法。[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为例,整理分析近年来期刊的部分文献计量学指标,并与其他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期刊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指标进行对比,对办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期刊发展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策略和建议。[结果] 通过期刊编辑部严把论文质量、建立特色栏目、多渠道宣传、利用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在期刊学会的帮助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被世界医学领域高影响力数据库PubMed Central、PubMed等收录。[结论] 中文期刊应积极把握历史机遇,重视品牌建设,打造精品期刊,提升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中文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策略;学术影响力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该意见给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把握历史机遇,打造出我国一流的中文品牌科技期刊成为我们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有关机构与学者对此议题进行了相关解读[1,2,3,4,5],也有报道对此充满乐观[6]。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的目标作者多为医务工作者,然而受限于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依然较弱以及目前职称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很多作者更倾向于将稿件投向国外SCI收录期刊,导致中文期刊优质稿源缺乏,备受“冷落”[7]。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与政策导向有一定关系,但是长此以往,对民族文化自信与语言自信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8,9]。对于办刊人而言,很多人关注办刊国际化,有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只有办英文期刊才能实现国际化,言下之意,“国际化”就是办英文期刊。办英文期刊固然没有错,但中文期刊亦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与“灵魂”。现有的中文期刊是否已经达到国内一流,使用我们的母语办刊是否能够自信地面对所有投稿人?如果国内能够有一批中文品牌科技期刊,以上困境能否好转?这值得期刊人认真思考。但是究竟怎样理解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通过什么途径来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有相关学者[5]作了阐述。本文主要从具体操作方法、办刊细节进行阐述,尤其是针对综合性医药大学学报如何打造中文品牌科技期刊进行探索。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办刊实例,探讨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扩大中文期刊的影响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以《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为数据源,选取“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包括《学报》在内的31种核心期刊,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每种期刊1980—2019年的被引指标,并予以统计分析;对《学报》的各指标进行分析时,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作为数据源,检索《学报》2004—2019年的数据;对比《学报》与国内其他30种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时采用近5年(2014—2018年)的数据。
1.2 研究方法
对比《学报》和国内其他30种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被WoS数据库的引用情况时,通过WoS官网“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功能,限定被引期刊后统计各刊的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及单篇最高被引频次等指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选择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他引率、基金论文比作为反映《学报》国内影响力的指标。
2 《学报》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现状
《学报》由南方医科大学主办,创刊于1981年,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现已被PubMed Central(PMC)、PubMed、CA等国外数据库收录,也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来源期刊。其中《学报》是PMC目前收录的中国(不包含台湾地区)出版的第2本中文期刊。其综合评价总分在全国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中位列第1,连续7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多次获得“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等称号。
2.1 《学报》与其他30种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的国外影响力对比
对我国31种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在2000—2019年所刊登论文的WoS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我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在WoS的被引情况整体较好,每种期刊在统计年间平均有约722篇论文被WoS数据库引用,31种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为1523次左右。其中《中华医学杂志》在31种期刊中被引情况非常突出,WoS总被引频次达到16029次,单篇论文WoS最高被引频次高达135次。《学报》在31种期刊中WoS总被引频次位列第2,在所有医科院校学报中位列第1。从WoS引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学报》的被引情况整体较好。2006—2018年,《学报》年均WoS被引论文数为196.92篇,占年均载文量的36.77%,即《学报》刊载的近四成论文被WoS引用,WoS年均被引频次为430.77次,篇均被引频次的年均水平能够保持在2次左右,说明《学报》在国际上的显示度较高。
表1 我国31种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000—2019年在WoS中的被引情况
序号 | 期刊名称 | WoS被引文献量/篇 | WoS总被引频次/次 | 单篇最高被引频次/次 |
1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317 | 416 | 7 |
2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1256 | 3309 | 41 |
3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505 | 822 | 22 |
4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586 | 802 | 14 |
5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400 | 642 | 14 |
6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8 | 251 | 4 |
7 |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 145 | 194 | 6 |
8 | 解放军医学杂志 | 391 | 533 | 8 |
9 | 军事医学 | 68 | 93 | 5 |
10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 2645 | 6010 | 28 |
11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59 | 391 | 8 |
12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 309 | 405 | 7 |
13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 393 | 534 | 7 |
14 | 上海医学 | 180 | 256 | 7 |
15 | 实用医学杂志 | 320 | 383 | 4 |
16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 109 | 149 | 6 |
17 |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 1464 | 3245 | 24 |
18 | 天津医药 | 260 | 331 | 7 |
19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 353 | 517 | 13 |
20 | 医学研究生学报 | 175 | 219 | 9 |
21 | 医药导报 | 505 | 713 | 10 |
22 |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 733 | 1604 | 17 |
23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26 | 299 | 7 |
24 |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 210 | 271 | 5 |
25 | 中国全科医学 | 874 | 1128 | 6 |
26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365 | 515 | 8 |
27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 1172 | 2806 | 50 |
28 | 中华医学杂志 | 5886 | 16029 | 135 |
29 |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1453 | 3569 | 28 |
30 |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 253 | 385 | 16 |
31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 357 | 411 | 5 |
平均值 | 721.84 | 1523.61 | 17.03 |
2.2 《学报》在WoS中的施引期刊及作者分析
从《学报》在WoS中的施引次数最多的10种施引期刊来看,施引次数最多的期刊是PLoS ONE,紧随其后的是Oncology Letter和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前10种施引期刊中有3种与肿瘤研究有关,说明《学报》的肿瘤学论文易获得国外同学科期刊的引用(表2)。从《学报》在WoS中的施引文献作者国别来看,中国作者施引最多,美国作者次之。施引文献作者国家前10位中既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亚洲(印度、韩国)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国家,施引情况比较均衡(表3)。
表2 《学报》WoS施引次数排名前10的期刊施引次数及占比
排名 | 期刊名称 | 施引次数 /次 | 占比 /% |
1 | PLoS ONE | 115 | 9.36 |
2 | Oncology Letter | 76 | 6.19 |
3 |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 75 | 6.11 |
4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 72 | 5.86 |
5 |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 53 | 4.32 |
6 | Oncology Reports | 48 | 3.91 |
7 | Oncotarget | 47 | 3.83 |
8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 46 | 3.75 |
9 |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 44 | 3.58 |
10 |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 42 | 3.42 |
表3 《学报》施引作者所在国家前10位施引频次及占比
排名 | 国家 | 施引频次 /次 | 占比 /% |
1 | 中国 | 2873 | 54.78 |
2 | 美国 | 659 | 12.56 |
3 | 英国 | 197 | 3.76 |
4 | 意大利 | 118 | 2.25 |
5 | 土耳其 | 109 | 2.08 |
6 | 印度 | 105 | 2.00 |
7 | 澳大利亚 | 104 | 1.98 |
8 | 德国 | 103 | 1.96 |
9 | 韩国 | 101 | 1.93 |
10 | 巴西 | 97 | 1.85 |
2.3 《学报》的国内影响力分析
从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统计《学报》的部分指标可以看出,2004—2018年《学报》的总被引频次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发文量这一指标来看,2004—2011年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2012年骤降至513篇,且此后载文量开始逐年下降,2018年载文量仅300篇;自2004年开始《学报》的影响因子整体上保持上升趋势,目前扩展影响因子已达到1.646。另外,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这两个指标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12—2013年开始基本保持稳定在他引率0.97左右、基金论文比0.8左右(表4)。
表4 《学报》2004—2018年国内影响力主要指标
注:*总被引频次为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年份 | 扩展影响因子 | *总被引频次 /次 | 来源文献量 /篇 | 他引率 | 基金论文比 |
2004 | 0.421 | 902 | 472 | - | 0.500 |
2005 | 0.774 | 1470 | 490 | - | 0.490 |
2006 | 0.670 | 1540 | 480 | 0.85 | 0.530 |
2007 | 0.584 | 1608 | 614 | 0.91 | 0.544 |
2008 | 0.572 | 2017 | 657 | 0.94 | 0.542 |
2009 | 0.509 | 2313 | 758 | 0.94 | 0.579 |
2010 | 0.558 | 2612 | 830 | 0.95 | 0.572 |
2011 | 0.735 | 3087 | 877 | 0.95 | 0.571 |
2012 | 0.449 | 3360 | 513 | 0.90 | 0.827 |
2013 | 0.917 | 4261 | 432 | 0.96 | 0.850 |
2014 | 1.264 | 5002 | 412 | 0.97 | 0.891 |
2015 | 1.315 | 5320 | 396 | 0.98 | 0.860 |
2016 | 1.654 | 5613 | 364 | 0.98 | 0.840 |
2017 | 1.753 | 5332 | 321 | 0.97 | 0.790 |
2018 | 1.646 | 4916 | 300 | 0.97 | 0.820 |
同时,对《学报》和31种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近5年来,除来源文献量这一指标外,《学报》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该学科核心期刊的平均水平。扩展影响因子自2016年开始基本维持在1.7左右;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两个指标在近5年已基本保持稳定。2014—2016年,《学报》的来源文献量高于平均水平(表5)。
表5 2014—2018年《学报》各指标与31种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平均水平的比较
年份 | 影响因子 | 总被引频次 /次 | 来源文献量 /篇 | 他引率 | 基金论文比 | |||||
《学报》 | 平均水平 | 《学报》 | 平均水平 | 《学报》 | 平均水平 | 《学报》 | 平均水平 | 《学报》 | 平均水平 | |
2014 | 1.264 | 0.891 | 5002 | 3231.00 | 412 | 406.48 | 0.97 | 0.94 | 0.891 | 0.561 |
2015 | 1.315 | 1.042 | 5320 | 3503.12 | 396 | 363.35 | 0.98 | 0.95 | 0.860 | 0.614 |
2016 | 1.654 | 1.184 | 5613 | 3850.87 | 364 | 347.35 | 0.98 | 0.96 | 0.840 | 0.634 |
2017 | 1.753 | 1.307 | 5332 | 3998.65 | 321 | 325.10 | 0.97 | 0.96 | 0.790 | 0.610 |
2018 | 1.646 | 1.354 | 4916 | 3905.90 | 300 | 315.55 | 0.97 | 0.96 | 0.820 | 0.673 |
3 中文品牌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3.1 坚持“内容为王”,严格把关论文质量
学术期刊的重中之重是学术性,论文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立足之本,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快餐化、阅读碎片化大背景下,必须牢牢守住学术期刊严肃性、专业性的底线。为了严格保障论文质量,《学报》做了以下努力:首先,就载文量这一指标而言,《学报》始终坚持把论文质量作为第一要务,坚决避免产生“学术垃圾”[10]。从审稿来看,《学报》在初审、外审和终审三阶段均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初审阶段在结合重复率的基础上,对于文章内容严重不符合要求或偏离期刊主题的稿件立即退稿并明确阐释退稿理由。在外审阶段,终审时重点审查外审意见,对于外审结果存在争议的稿件通过编辑部谨慎讨论后予以定夺。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拥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和肿瘤学两大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业,《学报》编辑部会定期去中心走访,了解中心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以便能够及时约稿。对于约稿稿件,实行免收一切费用的政策,并做到优先网络首发,以保障作者的首发权。在快速发表过程中,依旧坚持三审制,但是要所有工作人员全力配合,加快速度。经过不懈努力,《学报》2019年入选由国家七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此计划被称为科技期刊界的“国家队”遴选,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助金额最多、资助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此外,《学报》连续7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综合评价得分位列全国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第1,多次获得“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说明,《学报》国际影响力已达到SCI中等期刊水平。
3.2 结合当下学术热点,建设特色专题
学术期刊是传播优秀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办刊要紧盯学术前沿,瞄准学术热点。此外,期刊的影响力评价主要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等。及时高效发表学术热点文章,可以显著提高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对于提升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报》一直致力于结合当下医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定期建立专题、专栏,积极向高校附属医院以及国内外医学领域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约稿[11]。组建高水平专题,主要是要结合当时学术热点,查找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积极主动向他们约稿。例如:2016年3D打印成为全球研究热点,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因此《学报》编辑部及时组约3D专题,刊发了《三维可视化、3D打印及3D腹腔镜在肝肿瘤外科诊治中的应用》《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数字化设计》等文章,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这些文章的被引频次均在80次左右。针对2014年登革热疫情在广州特别严重,《学报》编辑部及时拜访了流行病学专家,认真聆听他们的专业观点,并建议专家综述近几十年的登革热发展现状,该专家也认为很有必要快速成稿,于是《学报》快速刊发了《1978—2014年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一文,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目前该文的被引频次高达125次。又如,现今亚健康普遍受到学术界关注,《学报》及时刊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目前该文的被引频次为109次。诸如此类研究热点,《学报》都会及时跟踪报道,根据学术焦点,形成特色栏目。
3.3 加入PubMed及PMC数据库,提升期刊的国际显示度
加入国际知名数据库有利于期刊被国外科研人员检索,提升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增加国际被引频次。《学报》已于2001年加入PubMed数据库,从期刊在WoS的被引指标来看,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国内医药大学学报中处于领先位置;目前,《学报》在PubMed数据库的论文点击率持续保持在14000次/月左右。另外,《学报》于2018年着手加入PMC数据库的相关事宜。首先,严格按照PMC对期刊的要求对《学报》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达到被PMC收录的基本要求;在期刊通过初审后,尽快上传期刊数据,并严格依照PMC的格式要求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PMC对图表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有严格要求,且论文的XML文件必须通过PMC规定的格式审查,最终再将统一格式的XML文件、PDF文件与图表和附件打包上传;同时,期刊编辑积极与《学报》在PMC的直接负责人保持良好的对接,及时在系统中处理反馈。目前,《学报》已经通过被PMC数据库收录的最终审核,意味着今后全世界读者均可以通过PMC数据库免费获取《学报》的全文,这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报的国际显示度,提升《学报》的国外被引频次。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相较于其他医药大学学报,《学报》具有较高的国际显示度;相对于国内其他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学报》能够更多地被国外数据库引用。
3.4 多渠道宣传,广纳优秀稿件
医药大学学报一般为综合性医学期刊,其中很大一部分稿源来自本校及附属医院。通过校内外多渠道宣传期刊,对内能够进一步提升期刊在本校师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对外有利于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投稿,进一步加强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学报》一方面秉承为高校师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这一宗旨,在学校各处设立学报阅览架,编辑部定期放置最新一期学报供本校师生免费借阅;另一方面《学报》也在网络宣传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每月通过RSS订阅、邮箱和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当期目次,并定期推送该期论文的链接,读者可直接获取全文,通过作者和读者的转发提升论文的传播效率,有利于增加被引;同时,与AMiner等数据挖掘机构合作,通过大数据算法及其专家库的建设,将当期目次及全文或某一专题精准推送给大量可能的目标群体;推送主要以邮件形式发送,版式设计简洁明快,并附有学报简介、数据库收录情况、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及投稿链接等重要信息。如《学报》于2019年将部分肿瘤学较高被引频次论文通过邮件推送给国内近1000名该领域专家,同时每月多次推送当期论文,此举有利于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更多专家学者的投稿,扩大了《学报》在学术界,特别是在从事医护工作的专家、学者群体中的知名度。
3.5 利用开放科学计划,助力期刊融合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整体实力较弱,发行量少,面临数字化转型困难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我国期刊在国际学术期刊界是出版大国,而不是出版强国的原因之一。部分期刊虽然正在试图改变这种困境,但是由于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而没办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12]。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于 2018 年初发起的“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计划,旨在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和提升期刊创新能力。借助SAYS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中文科技期刊可以把握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借助国家平台来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3,14]。此计划不仅有助于期刊论文的多元化传播,还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编辑方式必然会被淘汰,所以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成为跨界人才,以适应智能化出版的快速发展。
3.6 充分发挥期刊学会力量,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为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15]。此计划对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非常及时且重要,中文科技期刊可以借助所在的期刊学会,如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研究会也应该利用学会的影响力,对全国高校科技期刊进行分类管理,重点扶持。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借助“双一流”建设浪潮实现影响力的提升,因为“双一流”建设与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在本质上具有协同性和一致性,其最终目标都是提升我国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提升我国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和话语权[16]。
4 结语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等,这些政策的出台给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得发展中文科技期刊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我国的期刊从业人员必须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用硬实力来迎接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詹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高福[N].光明日报,2018-01-29(08).
[2]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召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主编座谈会[J].科协论坛,2018,33(3):61.
[3]中国科协聚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J].科技传播,2018,10(8):封二.
[4]邬书林.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水平是一件大事[J].科学通报,2018,63(31):3163-3166.
[5]冷怀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实际行动[J].科技与出版,2019(1):45-49
[6]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N/OL].科技日报数字报[2019-10-10]..
[7]刘彩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内科研论文外流现象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64-72.
[8]张超杰,肖蔷,张志功.SCI论文在医疗领域价值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7):1-6.
[9]陈汐敏,丁贵鹏.中国肿瘤学稿件外流现象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68-573.
[10]游滨,彭建国,傅旭东,等.学术期刊专栏出版暨学术平台建设——研讨会会议实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5):84-106.
[11]梁赛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596-600.
[12]伯灵.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3):399-402.
[13]李婷,施其明,刘琦.“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J].出版与印刷,2018(3):11-17.
[14]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J].科技与出版,2019,38(5):6-20.
[15]卓宏勇.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J].编辑学报,2018,30(6):553-557.
[16]武晓耕,韩俊.“双一流”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8(8):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