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综合性期刊专刊出版的实践——以《中国农业科学》为例

2020-05-19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杨鑫浩、李云霞、岳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

  【摘 要】[目的] 通过总结综合性期刊专刊出版经验,为同行组织专刊提供借鉴。[方法] 以《中国农业科学》2015—2018年出版的专刊为例,从编辑工作实际出发,总结组织专刊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分析专刊的出版效果。[结果] 组织专刊一般要经过选题、组稿、审稿、出版和宣传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责任编辑积极参与,并做好稿件的科学管理,确保稿件按时到位、质量达标,在这基础之上,专刊才能顺利出版。专刊稿件质量较高,其中被引频次、下载量、高被引文章数量和质量都高于正常刊期文章。并且,专刊能提升作者关注度,吸引作者后续不断投稿。[结论] 专刊的出版能扩大稿源,提升学术影响力,是综合性期刊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刊出版;综合性期刊;优质稿件;学术质量;竞争力

  综合性期刊是刊登多学科论文、综述、简报的期刊,一般设置多个学科栏目,具有面向范围广、受众群体多、体量大等特点[1]。综合性期刊由于自身大而全的特点,与专业期刊相比,存在学科方向不集中、学科特色不鲜明、受众不稳定、品牌建设困难等问题[2,3,4]。当前,我国期刊发展迅速,期刊数量众多,以农业类期刊为例,国内有500多种综合性/专业性涉农期刊。同时,优质稿源大量外流,稿件同质化等问题突出,国内优质稿源数量不断减少[5]。为了争夺优质稿源,国内期刊间竞争越发激烈,综合性期刊如果不能凸显自己的办刊特色,那么在这个大环境下办刊压力会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综合性期刊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吸引某些热门学科的优秀稿源,提高期刊竞争力;但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综合性特点,不能变成某学科的专业性期刊。笔者认为,通过专刊形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专刊是期刊出版的一种特有形式,它通过组稿、约稿的方式,将一个研究方向的文章集合统一进行出版,起到聚集优质稿件、彰显办刊特色和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作用[6]。通过组约专刊,综合性期刊既可以实现重大领域文章的统一发表,吸引广大作者、读者,提升期刊影响力,又可以在专刊模式外,继续刊登其他学科方向的优秀文章,保留期刊综合性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性半月刊,其下共设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和简报8个栏目,基本面向农业各个方向。为了保证每个栏目的发文量,《中国农业科学》每期各栏目发文量一般为2——3篇,与农业领域专业性期刊动辄15篇发文量相比,存在发文零散,系统性不强的现象,很难突出期刊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在优质稿源的竞争上处于不利位置。基于此,《中国农业科学》开始着手组织专刊,希望通过专刊的出版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高受众黏性。

  目前,关于科技综合类期刊专刊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专刊出版的某几个方面,涉及出版全流程工作以及专刊具体效果的分析还不多。本文以《中国农业科学》近年(2015—2018年)组织的专刊为例,对具体专刊工作进行全流程梳理,总结专刊的组织经验,分析其对期刊影响力提升的作用,以供各位期刊同行参考。

  1 专刊的选题

  专刊筹备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题,一个好的选题是专刊成功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这一期专刊的整体质量。专刊的选题通常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纪念性活动选题,是指责任编辑基于期刊或学科内相关的纪念活动,邀请相关专家组织出版专刊;第二种是学术会议文章选题,是指责编提前了解学科相关会议,基于会议主题,邀请与会专家出版学科相关专刊;第三种是自主选题,期刊责任编辑通过前期的调研,针对某一学科热点,一般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邀请领域专家共同组织出版专刊[7,8]。《中国农业科学》近年的专刊选题均基于以上3种形式,其中2015年的2个专刊均为纪念性专刊,2017年的专刊为学术会议专刊,2018年的2个专刊为自主选题专刊(表1)。


表1   2015—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组织专刊情况
发表年份 专刊名称 卷(期) 论文数量 /篇
2015 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 48(17) 20
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48(23) 25
2017 玉米栽培研究 50(11) 23
2018 农牧系统养分管理 51(3) 15
一次性施肥技术 51(20) 16

  1.1 纪念活动选题

  纪念选题大概分为2种,第一种是以期刊的周年庆为选题,邀请相关学者,组织纪念专刊;第二种是以学科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为选题,比如学科成立的周年纪念或者学科取得重大发展的事件节点等,邀请学科领域的专家,撰写学科发展最新的成果或者学科成立以来取得的科研进展等学术论文,以此形成纪念专刊。

  《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共组织了2期专刊,均属于纪念活动选题。其中,2015年17期以创刊55周年为选题,出版了“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同时,2015年23期以国际土壤年为选题,出版了“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前者属于第一种选题,编辑部以创刊55周年为契机,提前邀请长期耕耘在农业领域一线的知名专家组织撰写了这期专刊,共发表文章20篇;后者属于第二种选题,2015年是第68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IYS)”,期刊责任编辑提前了解到这个土壤学科的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土壤领域内知名专家,牵头组织全国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同行共同完成了这期专刊,共发表文章25篇。

  1.2 学术会议选题

  每个学科一般1——2年都会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届时该学科领域的大部分专家会参会,并且大家会在会议上通过报告和论文集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这为期刊编辑利用学术会议进行选题,进而出版专刊提供了条件。一般情况下,会议专刊的选题分为会前选题和会中、会后选题。会前选题是指在大会举办之前,编辑基于大会主题,联系参会专家组约相关稿件;会中、会后选题是指编辑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中组约文章,并在会后持续跟进,最终促成专刊[9]。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组织出版了“玉米栽培研究”专刊,该专刊就是一个典型的会前选题专刊。玉米栽培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2017年恰逢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举办。期刊编辑提前一年联系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围绕学术会议进行选题,最终组织出版了玉米栽培研究专刊。关于会后选题,有部分同行认为通过会议中约稿能够更加容易形成专题和专刊[9]。笔者尝试后发现,会议中约稿确实能吸引专家的兴趣,并且能约来高质量的稿件,但是会议中约稿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部分专家的大会报告可能已经发表,部分专家开完会后忙于其他事情,后期文章的撰写可能会被耽搁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会造成所约的稿件较难全部到位。专刊不同于一般的专题,它除了对稿件的质量有要求外,还对稿件的数量以及学科覆盖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会中、会后选题约稿,稿件在规模上可能难以达到专刊的要求,并且会后出版的专刊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方面要滞后于会前选题出版的专刊。

  1.3 自主选题

  自主选题是指期刊编辑通过文献检索、科研立项查阅以及走访领域内专家等方式,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确定热点选题,从而组约专刊[10]。

  《中国农业科学》在2018年组织了2个专刊,分别为“农牧系统养分管理”和“一次性施肥技术”专刊。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均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其中,“农牧系统养分管理”专刊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800106);“一次性施肥技术”专刊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700、2018YFD0200603)。期刊编辑在选题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家的重大专项,并且结合国家农业“双减”的规划部署,确定了这2期专刊选题,分别组织刊发论文15篇和16篇。

  2 专刊的组稿

  选题确定之后,专刊就进入了组稿环节。组稿是组稿人根据选定的主题,确定约稿对象,从而获得稿件的过程,是专刊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专刊质量的有力保障[11]。

  2.1 确定组稿人

  组稿人负责组织和联络工作,专刊的组稿人可以是期刊的责任编辑,也可以是期刊聘用的客座编辑。《中国农业科学》2015—2018年组织的5个专刊中,除“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的组稿人是期刊责任编辑外,另外4个专刊的组稿人均为期刊聘用的客座编辑。客座编辑一般是某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长期活跃于科研一线,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号召力,期刊聘用他们为客座编辑,可以更方便地开展组稿工作[12]。比如《中国农业科学》“玉米栽培研究”专刊的客座编辑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李少昆研究员。李少昆研究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学组组长,长期从事玉米生理生态与栽培、作物信息科学研究工作。由他作为“玉米栽培研究”专刊的客座编辑,组稿渠道多、目标群体广、组约效果好。

  2.2 确定约稿对象

  不同选题的约稿对象是不一样的。纪念专刊的约稿对象要求较高,作者(第一作者)最好是行业领域内的资深专家或者优秀的青年学者,一般不考虑硕博士研究生。如《中国农业科学》“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的作者均为其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中有3人是院士。其他类型专刊对约稿对象的要求一般没有纪念专刊高,作者可以是全国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或者博士研究生,较少为硕士研究生(表2)。


表2   2015—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部分专刊第一作者情况
专刊名称 论文数量 /篇 第一作者数量 /人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 20 20* 0 0 0 0
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25 4 3 0 9 9
玉米栽培研究 23 4 3 1 10 5
农牧系统养分管理 15 1 3 1 4 6
一次性施肥技术 16 3 4 1 5 3
  注:*包括3位院士。

  3 专刊的审稿

  选题策划和组稿结束后,稿件会陆续投到期刊的审稿系统,此时专刊进入审稿流程。为了确保时效性,专刊出版周期一般不宜太长,要求编辑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快处理速度[13,14]。专刊从选题完成到出版,中间有两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一个是撰稿阶段,另一个就是审稿阶段。撰稿时间段一般是固定的,那么缩短出版周期的关键就在缩短审稿时间。编辑部对专刊稿件的质量要求都很高,那么如何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同时,缩短审稿时间是很多编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自由来稿的审稿流程一般需要3名专家参与,整体流程大概需要2——3个月。这种审稿模式确实能够严格把控文章质量,但对专刊来说,存在流程时间过长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编辑部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专刊组稿情况,制定了以下专刊的审稿模式。(1)期刊编辑初审+资深专家外审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服务于期刊责任编辑为组稿人的专刊。期刊编辑将稿件交由2位行业内资深专家进行外审。若专家意见一致,则根据专家意见对稿件进行退稿或者退修处理;若意见有分歧,则联系期刊编委对稿件进行主审,最终确定稿件是否达到要求。(2)客座编辑初审和终审+同行专家外审模式。这种审稿模式主要针对客座编辑为组稿人的专刊。客座编辑首先统一对所有来稿进行初审,然后按照专刊质量要求,快速筛选初步达到要求的稿件,之后邀请2位同行专家进行外审(一般为行业内青年专家),若2位外审专家意见一致,则对稿件进行相应处理(退稿或者退修),退修稿件由其中1位专家复审;若2位专家意见冲突,则交由客座编辑主审,确定稿件是否符合专刊要求。这2种审稿模式在实际运行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缩短了审稿时间,提升了稿件质量。首先,减少了审稿时间。第一种模式的2位专家均为领域内资深专家,他们对文章的处理意见一致性比较高,一般情况下能快速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稿件,大大缩短了专刊文章的审稿时间。第二种模式的客座编辑把控了文章的初审和终审环节。文章初审时,客座编辑会提前筛掉一批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减少了后续流程的文章数量;主审时,客座编辑一般集中审理,对主审环节的时间把控更强,从而缩短了主审流程的时间。其次,保证了稿件质量。第一种模式中审稿专家对文章的把控更有经验,稿件的质量会得到提升;第二种模式中客座编辑担任了重要角色,他是文章的组稿人,对专刊质量的要求严格,由他从头到尾对专刊文章进行把关,能够大大提升专刊文章质量。《中国农业科学》“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采用的是第一种审稿模式,另外4个专刊均采用第二种审稿模式。其中,第一种审稿模式(“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平均审稿时间为2个月,第二种审稿模式(其他4个专刊)平均审稿时间为1个月左右,与自由出刊稿件审理时间相比,这2种模式的审稿时间大大缩短。另外,这5期专刊文章质量较好,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专刊的出版和宣传

  4.1 专刊的出版

  稿件完成终审后进入到出版环节,编辑需要对稿件进行校对,并发校对稿给作者进行核验,之后经过二校、出样、终校,最终出版。这项工作的重点是查漏补缺,涉及到文章的语言逻辑和格式规范等细节,一般由期刊的责任编辑负责。《中国农业科学》正常出刊时,各栏目的责任编辑一般负责自己栏目稿件的校对和发校样,而出版专刊时,则有少许区别。由于专刊文章偏重于某个研究方向,遇到出刊时间紧时,该栏目的责任编辑任务会很重,为了保证专刊出版的效率和质量,其他栏目的责任编辑一般会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出刊任务。比如《中国农业科学》“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终审结束后已经接近年底,但是该专刊需要在年底前出版,期间不同栏目的4位责任编辑参与了最后的出版工作,按时完成了出刊任务。

  4.2 专刊的宣传

  专刊的顺利出版不是工作的结束,还需要编辑部后续跟进宣传,这样才能提高专刊的效果[15]。《中国农业科学》出版专刊后,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对专刊进行宣传。(1)专刊的封面标注某某专刊字样,以提高辨识度,扩大宣传范围。“玉米栽培研究”专刊、“农牧系统养分管理”专刊、“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出版时,编辑部均在封面进行了特别标注。(2)利用学术会议赠发专刊,精准宣传专刊内容。编辑部加印了500多本“玉米栽培研究”专刊,在同期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上进行发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专刊客座编辑在各大学术会议上积极向国内外同行宣传推荐专刊,扩大专刊的学术影响力。(4)制作电子书,以邮件的形式推送专刊。编辑部将PDF格式的专刊文章进行合并,形成电子书,并将电子书先发送给编委和审稿专家,之后利用期刊专家库,筛选学科领域后进行精准推送。(5)利用期刊网站进行宣传。《中国农业科学》网站有开通E-mail Alerts和RSS服务,订阅的作者能自动获取该期专刊;有设置专题文章区,作者可以点击查看历年发布的专刊文章。(6)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编辑部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在线发布专刊文章,推送给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提高阅读量。

  5 专刊的效果

  5.1 专刊出版的计量学指标

  5.1.1 专刊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

  表3结果表明,2015年“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和“土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专刊的篇均下载量分别为2004.35次/篇和585.24次/篇,较正常刊期(562.56次/篇)分别提高了256.29%和4.03%;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50.45次/篇和20.28次/篇,较正常刊期(15.26次/篇)分别提高了230.71%和32.94%。2017年“玉米栽培研究”专刊的篇均下载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443.22次/篇和19.26次/篇,较当年正常刊期(320.49次/篇和6.29次/篇)分别提高了38.29%和206.08%;2018年的2个专刊(“农牧系统养分管理”专刊和“一次性施肥技术”专刊)的篇均下载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当年正常刊期(260.40次/篇和2.22次/篇),其中“农牧系统养分管理”专刊的篇均下载量(318.20次/篇)和篇均被引频次(5.40次/篇)分别提高了22.20%和143.35%,“一次性施肥技术”专刊分别提高37.43%(357.88次/篇)和66.18%(3.69次/篇)。《中国农业科学》2015—2018年的5期专刊文章的篇均下载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同年正常刊期文章,其中关键学术指标篇均被引频次更是增长明显,说明专刊文章总体质量较高,更能引起同行关注。


表3   《中国农业科学》2015—2018年专刊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
发表年份 专刊名称 论文总数 /篇 下载量指标 被引频次指标
总下载量 /次 篇均下载量 /(次·篇-1) 总被引频次 /次 篇均被引频次 /(次·篇-1)
2015 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 20 40087 2004.35 1009 50.45
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25 14631 585.24 507 20.28
2017 正常刊期 427 240212 562.56 6514 15.26
玉米栽培研究 23 10194 443.22 443 19.26
正常刊期 410 131402 320.49 2580 6.29
2018 农牧系统养分管理 15 4773 318.20 81 5.40
一次性施肥技术 16 5726 357.88 59 3.69
正常刊期 379 98691 260.40 841 2.22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为2019年9月17日;正常刊期为当年除专刊以外的期刊文章。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5.1.2 专刊文章被引频次分布

  根据被引频次(x)将专刊论文分为零被引论文(x=0)、低被引论文(0<x≤10)、中被引论文(10<x≤20)和高被引论文(x>20)。表 4的结果表明,专刊的零被引论文较少,除“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和“玉米栽培研究”专刊各有1篇外,其他3个专刊均没有零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比例高,除2018年2期专刊文章发表时限短,被引频次指标延迟体现外,其他3期专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其中,“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和“玉米栽培研究”专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为17篇、11篇和8篇,占专刊文章总数的85.00%、44.00%和34.78%。高被引论文在同年期刊高被引论文中排名靠前,2015年被引频次Top 50的文章中,“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和“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分别占了12篇和3篇,其中最高被引频次分别为186次和55次,分列当年第2和第21;2017年“玉米栽培研究”专刊有9篇文章位于Top 50,最高被引频次为79次,排名第1;2018年的专刊分别有5篇(“农牧系统养分管理”专刊)和2篇(“一次性施肥技术”专刊)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被引频次分别为23和7,排名第3和第32。需要说明的是,因为2015年的“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和2018年的“一次性施肥技术”专刊分别在当年的23期和20期刊出(表1),被引时间上要低于同年文章平均水平,所以高被引论文排名方面受到一些影响,数据上要略低于另外3期专刊。


表4   《中国农业科学》2015—2018年专刊文章的被引频次分布
发表年份 专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论文数量/篇 高被引论文占比/% 当年被引Top 50论文数/篇 单篇最高被引频
次 /次
单篇最高被引排名
零被引论文 低被引论文 中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
2015 创刊55周年纪念专刊 20 0 3 0 17 85.00 12 186 2
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25 1 7 6 11 44.00 3 55 21
2017 玉米栽培研究 23 1 12 2 8 34.78 9 79 1
2018 农牧系统养分管理 15 0 14 0 1 6.67 5 23 3
一次性施肥技术 16 0 16 0 0 0.00 2 7 32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为2019年9月17日。

  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科学》专刊的文章计量学指标,发现近年组织的专刊平均质量高,篇均下载量和篇均被引频次明显超过正常刊期。另外,专刊单篇文章的质量突出,零被引论文很少,高被引论文占比高,在同年高被引论文排名靠前。综上,专刊文章学术质量较高,能很好地推动期刊学术指标提升。

  5.2 专刊作者投稿情况

  组织专刊一方面是希望提升期刊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期刊稿源。本研究以2015年的“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为例,基于期刊的投稿系统,统计通信作者在专刊前后2年的投稿情况。“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的通信作者在2013年和2014年并没有特别关注《中国农业科学》,2年投稿的数量均仅为2篇,专刊出版后,2016年和2017年投稿数量分别达到14篇和16篇,说明作者对期刊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投稿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专刊的出版能提升作者对刊物的认同感,吸引作者源源不断投稿,达到提升受众黏性、扩大期刊稿源的目的。

  6 专刊出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6.1 稿件要按时到位

  在组织专刊时,通常会发现有“拖稿”和“马拉松式交稿”的现象。有时明明已经过了交稿期限,但是还有不少作者没有完成写作,拖稿现象严重;有时专刊稿件已经完成终审流程准备出版,但依然还有作者源源不断投稿,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专刊出版,处理不好通常还会引发其他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近年在组织专刊时,用“三段式”的沟通方法,比较顺利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在交稿规定时间过去1/3时,责任编辑通过邮件与作者沟通,了解文章写作完成进度;其次,规定时间过去2/3时,责任编辑通过邮件或者电话与未返回稿件的作者沟通撰稿进展,并提醒作者截稿日期,确保稿件撰写正常进行;最后,在截止日期前若干天,责任编辑与尚未返回稿件的作者进行电话沟通,确定作者是否还能按时完成稿件写作工作。若作者能够完成,则提醒作者交稿最终期限,通常还会给予一定合理的超期天数,但需要和作者强调,如果在合理超期天数内仍未完成,则稿件不能作为该专刊文章,会按照一般自由来稿处理,符合要求的话会放到后面正常刊期单独出版。根据笔者的经验,大部分作者都能在该时间节点内完成写作,少数作者能在给出的合理超期天数内完成,极少数作者不能完成。通过这种沟通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拖稿”和“马拉松式投稿”的现象,确保了稿件按时到位,为后面专刊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

  6.2 稿件质量要达标

  稿件质量是衡量专刊成功与否的硬指标,在组织专刊时,要重视稿件的质量,只有质量达标的稿件才能进入专刊。《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非常重视专刊稿件的质量,在近几年组织专刊的过程中,也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出版管理制度,可简单归纳为“三步策略”。第一步,在文章约稿时就制定好稿件的基本标准,以此标准筛掉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比如“玉米栽培研究”专刊约稿时明确要求大田试验时间要2年以上,并且试验数据要在5年以内,编辑部以此标准,在初审阶段筛掉一大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提高了稿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第二步,审稿时要提前与外审专家沟通,向专家说明此稿件属于专刊投稿,希望专家在学术质量上能够更加严格把关。第三步,文章稿件通过终审后,责任编辑需要认真研读文章,确保文章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图表美观,写作质量符合要求。根据笔者这几次出刊的经验,专刊文章一般经过这三步质量把控后,质量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文章的组稿人是责任编辑,那么可以直接采用“三步策略”来确保稿件质量;如果文章的组稿人是客座编辑,那么需要责任编辑先和客座编辑沟通,双方对专刊质量有一个统一、高标准的认识后,再按照流程进行操作。

  6.3 稿件要科学化管理

  专刊的稿件数量多、来稿时间集中,每篇稿件的情况还都不一样,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科学的管理方法非常重要。《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对专刊稿件的管理有着自己的方式,当专刊的稿件投到系统之后,会有专人对稿件进行编号,如“玉米栽培研究”专刊文章的稿号格式为“sas-*-corn-*”,其中“sas-*”是《中国农业科学》正常来稿的顺序编号,而“corn-*”是该专刊文章编号,这样每篇专刊文章都有一个专刊固有顺序号,方便之后责编对他们进行管理。之后,责任编辑将所有专刊文章罗列到Excel表格中,并在表格里标注文章信息以及审稿进展情况等。以“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刊为例,该专刊总共来稿52篇,责任编辑将每篇稿件信息按照文题、作者、审稿结论、处理意见、备注等罗列。其中审稿结论是稿件的审理情况,处理意见是目前稿件的进度情况,包括退稿、退修或者接受,备注是特殊情况的说明,比如某专家撰写的论文审稿意见不佳,需要提醒编辑客观公正地转述评审意见,耐心地向专家解释说明,减少退稿的误会。通过以上方式的梳理,整个专刊稿件有了一个系统并直观的展示,责任编辑通过这种科学管理方式,不仅能整体把握专刊文章处理进展,而且能局部了解每篇文章的情况,提高了专刊的处理效率。

  7 结论

  综合性期刊的编辑要紧跟科技发展的热点,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组织某领域高质量文章进行出版。这些文章质量高、学科范围集中,打破了综合性期刊零散化出版的限制,起到了“化散为整”的效果。专刊的出版集中展示了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有效提升了该领域学术共同体对期刊的关注度,增加了他们对期刊的认同感,增强了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很多综合类期刊陆续开展专刊的组织工作,部分期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计算机科学》编辑部组织策划了“物联网技术”“网络新技术”“智能信息技术”等专刊,《科技导报》编辑依托世界生命科学大会,邀请业内知名专家组织出版了大会专刊,组织专刊成为科技类综合性期刊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专刊能够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同行的关注度,扩大期刊的稿源。从2015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陆续出版了5期专刊,与其他综合性期刊的选题相比,涵盖面更广,既有常规的纪念活动和会议选题,又有责任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行业热点和国家重点支撑项目进行自主选题;专刊工作的流程也更加全面,涉及到选题、组稿、审稿、出版和宣传等环节,并且提出了专刊出版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整体性和实践性更强;另外,通过对专刊相关数据的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对综合性期刊影响力提升的作用,说服力更强。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获得了中国知网“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信所“百种中国杰出期刊”、中国期刊协会“数字期刊影响力100强”,以及我国新闻领域出版最高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等奖项;2015—2018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从1.229提升到1.896[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近年来的专刊出版密不可分。专刊的品牌效应可以提升作者黏度,突出期刊的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进而提升综合性期刊的影响力和期刊竞争力,值得各位同行尝试。

  参考文献

  [1]祝叶华,陈广仁.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综合性科技期刊出版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70-577.

  [2]刘呈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策略思考——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2013,21(4):54-58.

  [3]刘志远.学科交叉背景下综合类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科技导报》办刊实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82-285.

  [4]田红.专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的启示——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2015,23(2):63-66.

  [5]蔡斐,苏磊,李世秋.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划出版专刊/专栏[J].编辑学报,2018,30(4):416-419.

  [6]李霞.浅谈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中特刊(期刊专辑)的出版意义[J].科学新闻,2007(6):15.

  [7]刘丽,刘俊丽.专刊主题选取对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以ActaMechanicaSinica专刊出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65-469.

  [8]张凤丽.中文科技期刊专刊(专栏)出版的“优”与“忧”——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5):482-485.

  [9]徐丁尧,步召德.科技期刊学术会议组稿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26-130.

  [10]李楠.中文科技期刊专刊策划与出版实践——以《生物技术通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5):486-489.

  [11]代艳玲,朱拴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57-161.

  [12]黄娟,刘谦,吴民淑.《中国药理学报》出版学术专刊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04-506.

  [13]石鹤,汪晓,杨岷,等.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专题提升科技期刊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273-1277.

  [14]黄延红,侯修洲.科技期刊如何做好专题的组织和出版[J].编辑学报,2011,23(S1):S55-S58.

  [15]赵瑞,许升阳.科技期刊专题的传播策略及传播力提升方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8):793-79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