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特点与思考

2020-05-19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王静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术理论研究部

  【摘 要】[目的] 研究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特点,探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对期刊传播的积极影响,为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调查及文献资料收集,调研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的封面设计情况;通过内容分析法、视觉研究方法、图像法对科技期刊封面图像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 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中,有封面设计的期刊占比较高,说明高水平科技期刊不仅注重刊载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同时也很注重科技期刊封面的设计,利用精美设计的封面故事、封面文章促进学术内容的传播。[结论] 科技期刊封面是科学创新成果展示的重要媒介,高水平科技期刊通常注重封面设计。封面设计应与它所表达的科学技术内容与价值相符,通过整合设计资源、凝练特色,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水平,促进科技期刊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学术影响力;期刊传播

  科技期刊封面的视觉表达能够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1],使人们通过视觉直观读图,快速接受科学新知,留下形象的记忆,其设计及视觉传播效果对科技期刊展示学术内涵和提升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高水平科技期刊十分重视其所传播的学术观点、思想、理念、理论、方法、发现、发明、事实、情感等内容,打造期刊的品牌,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获得用户认同,甚至改变其思维、观点和行为。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期刊刊载内容的学术质量和出版水平两个方面。学术质量是刊物内在价值和品质的体现,是产生影响的内因;出版水平则反映了期刊的传播能力,是产生影响的外因[3]。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不仅注重学术内容建设,还同样重视期刊封面外观设计。封面设计水平主要通过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和封面文章的设计体现出来。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设计领域的学者对国际顶级期刊的封面设计进行了很多研究。科技期刊封面图片的视觉效果须优先于科学原理[4],这是科技期刊封面装帧的总体设计理念。还有学者从艺术学、图像学、科学可视化等角度分析研究了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艺术特征、设计原则、经验方法等,从封面故事、封面文章、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5]。这些研究为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探讨如何通过封面设计促进科技期刊的传播,本文基于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现状开展调研,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以下简称“提升计划”)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资助期刊为调研对象,对比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特点,针对封面设计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思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对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及其相关内容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为SCI收录的我国(未调研台湾地区)出版的222种科技期刊、“提升计划”两期四个类别资助的250种科技期刊,以及入选“卓越计划”的280种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情况,并探寻其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通过访问各期刊官方网站,检索期刊封面设计信息;学术影响力调研数据(影响因子、分区等相关信息)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

  1.2 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统计法、内容分析法、视觉研究方法、图像法对采集到的科技期刊封面图像进行调研、统计和综合分析。

  (1)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采集到的科技期刊封面图像样本进行量化研究。在采用网络调研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获取到的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开展调研,确定调研内容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以我国科技期刊封面图像为样本,选择科技期刊的封面故事、封面文章、固定设计团队、封面来源、设计风格5个要素作为调研项目和调研内容,在获取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量化、统计分析了相关数据。

  (2) 采用视觉研究方法、图像法对样本进行综合调研。在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同时,也采用视觉研究方法、图像法对图片的视觉效果、色彩以及文化因素、科学与艺术审美等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有封面设计与无封面设计的期刊横向对比

  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提升计划”资助期刊、“卓越计划”资助期刊有无封面设计进行统计、分析。

  (1)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调研。在Web of Science网站主期刊列表界面检索,筛选条件为SCI收录且中国出版,检索到222种期刊,其中10种期刊无影响因子及分区信息,2种有影响因子,但无分区信息,对剩余210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JCR分区信息以及期刊封面设计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中,科技期刊不同刊期的封面无变化或者仅有底色、字体的变化,视为无封面设计;封面图片每期更换,或封面底图每期更换,视为有封面设计。从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位于较高分区的科技期刊中,有封面设计的科技期刊占比较高(表1)。


表1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调研
JCR分区 期刊数量 /种 有封面设计
期刊数量 /种 占比 /%
Q1 51 39 76.47
Q2 45 27 60.00
Q3 60 26 43.33
Q4 54 23 42.59

  (2) “提升计划”资助期刊封面设计及学术影响力调研。2013年,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实施了“提升计划”,该计划着力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6]。本文调研了“影响力计划”两期A、B、C、D四类项目共资助的250种期刊的封面设计情况,以及影响因子和JCR分区情况(表2)。

表2   “提升计划”资助期刊封面设计调研
期刊类别 JCR分区 期刊数量 /种 有封面设计
期刊数量 /种 占比 /%
A类期刊 Q1 15 11 73.33
Q2 4 2 50.00
Q3 3 2 66.67
Q4 0 0 0.00
B类期刊 Q1 18 13 72.22
Q2 19 9 47.37
Q3 17 7 41.18
Q4 6 2 33.33
C类期刊 Q1 16 12 75.00
Q2 10 5 50.00
Q3 22 10 45.45
Q4 12 4 33.33
D类期刊 Q1 6 6 100.00
Q2 3 1 33.33
Q3 2 0 0.00
Q4 3 0 0.00
  注:①A类期刊两期共30种(已去除重复期刊23种),其中22种被SCI收录;②B类期刊两期共80种(已去除重复期刊66种),其中60种被SCI收录;③C类期刊两期共100种(已去除重复期刊82种),其中60种被SCI收录;④D类期刊为新创刊期刊,两期共40种,其中14种被SCI收录。

  在入选“提升计划”的A、B、C、D四类期刊中,总体来看,Q1分区共55种期刊,42种有封面设计,占比76.36%;Q2分区共36种期刊,17种有封面设计,占比47.22%;Q3分区共44种期刊,19种有封面设计,占比43.18%;Q4分区共21种期刊,6种有封面设计,占比28.57%。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位于较高分区、学术影响力较高的科技期刊,同时也更注重封面设计。在“提升计划”资助期刊中,注重封面设计的科技期刊仅占55.13%。进一步调研有封面设计的科技期刊封面图片的风格、封面文章、封面故事等,发现大部分期刊有专门的封面说明、封面故事或封面文章,但仍有一部分期刊封面设计风格单一、存在模板式设计或简单更换封面图片的现象(表3)。


表3   有封面设计的“提升计划”资助期刊封面设计调研
期刊类别 有封面设计的期刊数量 /种 有封面故事/说明 简单设计封面
期刊数量 /种 占比 /% 期刊数量 /种 占比 /%
A类期刊 15 12 80.00 3 20.00
B类期刊 31 28 90.32 3 9.68
C类期刊 33 27 81.82 6 18.18
D类期刊 7 5 71.43 2 28.57

  (3) “卓越计划”资助期刊的封面设计调研。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确定“卓越计划”入选项目共计285项,分为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集群化试点五大类,共有280种期刊入选,其中高起点新刊30种,其中多数期刊暂时无法检索到其封面信息,故未列入统计(表4)。

表4   “卓越计划”资助期刊封面可视化数据
项目类别 封面无图及固定封面图片(静态) 封面图每期变化(动态)
期刊数量 /种 占比 /% 期刊数量 /种 占比 /%
领军期刊(22种) 2 9 20 91
重点期刊(29种) 8 28 21 72
梯队期刊(199种) 108 54 91 46

  2.2 有封面设计与无封面设计的期刊纵向对比调研

  本次调研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封面为调研样本,采取纵向调研对比5年内不同影响因子和有、无封面设计的对应情况,统计结果见表5和图1。根据近5年来SCI收录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JCR分区及有无封面设计分别计算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从表5可以看出,各分区有封面设计的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略大于没有封面设计的期刊。从Q1分区影响因子平均值对比可以看出,有封面设计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5年中有3年大于没有封面设计的期刊。Q2——Q4分区历年有封面设计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值都大于没有封面设计的期刊。


表5   2014—2018年SCI收录中国期刊中有、无封面设计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对比
SCI分区 封面设计 期刊数量 /种 影响因子平均值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Q1 39 1.73 2.56 3.35 4.59 5.39
12 2.48 2.50 3.83 4.00 4.96
Q2 27 1.31 1.45 1.57 2.10 2.79
18 0.92 1.18 1.33 1.75 2.36
Q3 26 0.88 0.98 1.11 1.38 1.72
34 0.72 0.90 1.05 1.31 1.61
Q4 23 0.57 0.69 0.70 0.82 0.95
31 0.55 0.61 0.69 0.76 0.87


图1   不同分区、有无封面设计期刊影响因子5年对比图

  2.3 不同封面设计元素的期刊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研不同封面设计元素的期刊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按封面故事、封面文章、固定设计团队、封面来源、设计风格5个要素作为调研项目和调研内容,调研样本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和“卓越计划”资助的280种期刊。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科技期刊官网获取科技期刊的封面图像样本,通过期刊官网获取“卓越计划”资助期刊的封面图像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同时采用视觉研究方法、图像法对科技期刊封面图像的视觉效果、色彩等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进一步调研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元素。根据各期刊近期封面数据,共检索出SCI收录且中国出版的期刊222种,其中10种期刊的无影响因子及分区信息,未列入统计。各项调研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我国期刊封面调研
期刊分区 有封面故事期刊 有封面文章期刊 有封面图片期刊 有封面来源期刊 有连续性及固定风格期刊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Q1区(51种) 1 2 12 24 41 80 12 24 38 75
Q2区(45种) 6 13 8 18 35 78 9 20 40 89
Q3区(60种) 1 2 12 20 34 57 6 10 56 93
Q4区(54种) 4 7 6 11 30 56 5 9 52 96

  “卓越计划”资助期刊的封面设计调研情况(表7)显示,各类期刊封面设计中的封面故事、封面文章元素较少,封面图片较多,连续性及固定风格的期刊所占比例较高。

表7   “卓越计划”资助期刊封面设计调研
期刊分区 有封面故事期刊 有封面文章期刊 有封面图片期刊 有封面来源期刊 有连续性及固定风格期刊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数量 /种 占比 /%
领军期刊(22种) 0 0 7 32 20 91 8 36 12 55
重点期刊(29种) 2 7 10 34 22 76 4 14 23 79
梯队期刊(199种) 10 5 31 16 124 62 26 13 187 94

  2.3.1 采用内容分析法调研分析不同封面设计元素

  采用内容分析法调研上述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不同元素,进一步证明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更注重封面设计[7],但从上述调研数据来看,有封面设计的科技期刊仍属少数,科技期刊的学术内容可视化艺术表达必须受到足够重视,封面设计的创意还需提升,独特风格还需凝练,中国科技期刊对品牌塑造方面关注点大多在期刊定位、选题策划、文章质量以及栏目设置等内在方面,而对期刊的外在形象设计却关注不多[8]。

  (1) 封面设计及其必备信息与规范化。科技期刊封面规范化设计方面还存在版面不合理、信息不完整、必要信息与图像比例不匹配、出版风格缺乏连续性、封面配色不合理等现象,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元素的规范性体现在其封面构成要素的限定以及位置限定等方面,文字信息的布局以及字体、字号、字型都将对封面设计的风格以及信息传达的效果产生影响[9]。为了保证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方便读者第一时间获得科技期刊的主要信息,必须重视期刊封面信息著录的规范性。封面信息不规范或不全面,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检索和利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期刊的传播。

  期刊的封面图片是科学成果视觉表达的重要窗口,是受众获悉科学成果的重要渠道,因此务必持科学的态度谨慎对待,注意设计规范和传播效果,尽量减少封面冗余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聚焦在刊名和封面图片等主要信息上[10]。规范化是科技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标志,我国在科技期刊封面的设计及著录规范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如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T 3179—2009 期刊编排格式》,对期刊封面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期刊的外表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并规定封面的必备信息有刊名、卷号、期号、出版年月等,以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hina Serial Number,CN)的印刷规范与印刷位置等。加强封面信息著录的规范性及全面性,准确标注期刊信息,规范使用字符,能将期刊信息准确传达给作者,这也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体现。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科技期刊封面信息规范化设计还要引起足够重视。

  (2) 设计的视觉效果。科技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整体建设,应从文字、图形、色彩和综合设计上考虑科学知识国际化传播的需要,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突破语言障碍和文化壁垒来阅读和获取科学知识,通过科技期刊的视觉美和文化融合吸引读者,增加阅读量和引用量,不断提升期刊的影响力[11,12]。注重可视化技术的充分应用,一个好的期刊封面设计能将科学原理可视化,将科学数据用艺术美展现出来,用设计感将客观科学原理和客观数据赋予人文色彩,让科学数据有温度,规范著录的信息充满协调和秩序之美[13],封面不仅要体现艺术性、设计感,还应将期刊的前沿、热点、科学原理、最新数据也通过设计手段展现在封面中[14],给读者以美的视觉冲击,这对期刊的传播和阅读等都有重要意义。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视觉效果还有待提升,设计水平良莠不齐,也存在着简单复制、风格雷同的现象。视知觉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15]。

  (3) 封面故事或封面文章。对上述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和封面文章的量化调研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对这两个设计元素的运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数量来看,封面设计所受到的重视还不足;从质量来看,粗制滥造比较常见,这些都会影响科技期刊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传播。有研究表明,封面故事和封面文章有助于宣传科技论文,有助于科学研究的传播和引用[16]。封面设计要突出推荐的重点文章,例如,世界顶级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每期都推荐一篇科学论文作为封面文章或者“亮点文章”。封面故事具有形成读者“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能反映出期刊的学术内涵、研究层次和办刊特色。因此,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要在充分尊重作者所要表达的科学原理基础上,兼顾艺术设计,将设计与科学表达完美结合起来,更好地展示给读者[17]。

  2.3.2 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多元素综合分析

  采用视觉研究方法和图像法对所调研的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分别从文化认同、科技与艺术的和谐等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科技感很强,与所展现的科学研究成果相符,而图像中的文化元素、科学艺术和谐尚需融入到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之中,这些元素有助于体现特色与提升影响力。不同封面设计元素对学术影响力提升的综合分析如下。

  (1) 文化元素。在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交流中越来越强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世界和人类共同的繁荣需要科学和文化的共同进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形成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科学与文化需要全人类共同创造和完善,文化因素是设计的重要因素,文化认同和科学的理解是提升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水平的基础,文化认同也是国际交往中非常核心、有价值的内容,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重视文化因素,很好地展示本国科技及文化融合之美,也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根本所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有很多采用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诸如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Cell Research、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封面设计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中国元素,视觉效果清新,为期刊封面设计带来了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结合本国文化元素展示科学原理的方式很值得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元素如果和我国科技研究完美结合,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形象,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2) 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互补性元素。在所调研的科技期刊样本中,封面设计水平也不均衡,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有的科技期刊很不重视展示本领域科学研究之美,甚至有的科技期刊封面连续两期的图片均为同一张,仅将其上下颠倒而已,这种方式给人感觉很随意。科技与艺术是和谐与互补的,科学研究使自然界的混乱状态变得井然有序,而艺术家的创作则是使个人的感受更加和谐;科学家的使命是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并从这些现象中总结规律,而艺术的任务就是创作和谐和美[18]。基于科学研究和艺术表现的同一事物,用美的艺术表现方式与所传播的科学内容实现和谐互补。

  (3) 视觉设计综合表现能力元素。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人员应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能够精准地理解所要表达的科学原理,应与科学研究者有表达上的共鸣,应通过封面的设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升视知觉的理解力[15],应达到从视觉表现上引领科学研究的程度,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学科,视觉设计创作必然要将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结合起来[19,20],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也应沿着“科学和文化的艺术精品”方向探寻,设计师要努力赋予设计工作以科学和文化的内涵,设计中不断运用信息技术和科学方法,在视觉效果的凝视中多融入文化的色彩来体现科学之美。

  3 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建议与思考

  3.1 传承、借鉴科学“主题画”风格,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亲自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设计主题图案,图2中的“格”字是李政道教授书写的,表示“格点”或“测量”,含“格物致知”之意,其背景是用于研究规范理论的哥伦比亚并行机构的线路图[21]。在李政道教授的倡导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都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我国知名画家根据会议的科学主题作画,这些艺术家们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杰出艺术家,该研究中心还举办了“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科学家和艺术家积极参与。每一次科学研究活动都由科学家和艺术家将我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科学主体画中,设计了大量珍贵的科学主题画(图2),这期间科研成果也举世瞩目。“这绝非仅为追求用绘画手段描述科学特定领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个更深奥的意境中进行科学与艺术的对话[21]”,科学主题画的风格值得借鉴和传承到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之中。



图2   科学主题画[21]

  3.2 整合各类设计资源,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以保障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资源整合可从科研工作者、科学图片素材、科学图片设计团队、设计技术应用等方面去思考,建设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团队,提高设计人员的科学素养,深入了解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加强封面设计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沟通,整合利用国际知名的图片库资源和设计软件,尝试与专业的科学信息可视化服务机构合作,本着共享、共赢的理念,整合设计资源,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融合服务,建立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服务平台,对接服务,建立监督、保障机制,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水平的提升。

  3.3 提升设计理念,凝练中国特色,打造一流期刊形象

  中国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也会为科技期刊设计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意,中国文字、绘画、民族图案、神话传说等中国元素[22],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研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科学主题会议,这既是善于利用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和智慧启迪科学研究思想,也是将中国文化和科学研究结合的一种尝试。挖掘我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精粹,用当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符号来表现当代国人的精神文明[23],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科学视觉作品的创作中,既能充分发挥中国元素的包容性、开阔性,将科技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以美的形式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以美的形式传播中国的科研成果。

  4 结语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视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封面进行调研,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概况和存在问题;采用视觉研究方法和图像法对检索到的视觉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与思考。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视觉艺术的审美过程也涉及科学、文化、艺术、价值观等复杂因素,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需要更高的站位。与科学成果一样,科技期刊的封面也应该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视觉精品,应符合科学规则且精准呈现科学之美,与它所表达的学术内容相符,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有机融合封面文章因素,突出刊载文章的学术价值,体现学术品质。科研成果的视觉表达属于科学可视化和传播学的新兴交叉领域,前沿的科学发现可以通过图像视觉表达第一时间获得极高的关注,科技期刊封面作为期刊及科技成果展示的第一要素,是读者打开和接受杂志的一扇窗,在科学知识传播、期刊形象塑造、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研究仅从量化角度分析是不够的,艺术之美与科学研究的相互表达带给人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带给科学的影响力也是无限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埃尔金斯.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M].雷鑫,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EB/OL].[2020-03-20]..

  [4]崔之进.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封面装帧图像学研究[J].编辑之友,2016(1):84-87.

  [5]Mueller K.The senses:Design beyond vision[J].Design and Culture,2019,11(3):358-360.

  [6]初景利,闫群.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战略与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58-1365.

  [7]Selthofer J.What comes first?Publishing business or publishing studies?[J].Libellarium:Journal for the Research of Writing,Books,and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ions,2015,8(1):125.

  [8]崔之进.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艺术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36-141.

  [9]李凤琴.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3):369-371.

  [10]王国燕,张致远,姚雨婷.中外科技期刊封面图片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图书馆3635种科技期刊的调研[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75-1077.

  [11]张书卿.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和措施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6):77-80.

  [12]鲍芳,张月红,吴坚.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综合数据与国际影响力解析(1887—2017)[J].中国出版,2018(12):3-8.

  [13]Perna S.Design Research Scape.A visual exploration of Design Research publications[J].The Design Journal,2017,20(sup1):S952-S963.

  [14]王国燕,姚雨婷.顶级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及典型案例研究[J].出版科学,2015,23(2):46-50.

  [1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6]王国燕.科学图像传播[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17]谢晋业.中国科技期刊刊名字体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40-344.

  [18]孔德明.造物的和谐——基于“和谐”理念的产品设计文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9]Dorst K.What design can't do[J].She Ji: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9,5(4):357-359.

  [20]Lloyd P.You make it and You try it out:Seeds of design discipline futures[J].Design Studies,2019,65:167-181.

  [2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2]崔之进.顶级科技期刊封面的中国元素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99-104.

  [23]崔莉萍.从中国元素到中国精神——关于中国元素在当前广告设计中应用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0,26(2):201-20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