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杨红梅:北京体育大学学术期刊社
【摘 要】[目的] 结合体育强国建设,探讨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宏观战略定位和具体实现路径。[方法] 采取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结果] 当前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存在管理体制机制僵化、融合发展能力不足、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共享知识平台尚未建立、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走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国际化发展道路。[结论] 持续深化改革,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创新发展;增强融媒体能力,推进体育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发挥专业优势,推进体育学术期刊特色发展;完善平台机制,推进体育科技期刊共享发展;提高对外传播力,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强国;媒体融合;体育学术期刊;战略定位;发展路径
体育强国建设既为体育学术期刊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也对体育学术期刊战略定位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大致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上,主要对体育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路径[1]、标准化规范化方法[2]、网络化运行机制[3]、“互联网+”发展方式优化[4]和媒体融合发展模式[5]、产业化经营[6]、特色化发展[7]、国际化及其集群效应[8]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宏观上,有学者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集团化、产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9],也有学者探讨了体育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10]。然而,总体看来,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对具体问题研究多,宏观战略思考少,尚未提出具有共识性的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定位;研究成果较为陈旧,大多是20世纪初期的研究,近年来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发现结合体育强国建设实践的研究。本文结合当前体育强国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将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定位为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国际化发展5个方面,深入分析当前体育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系统探讨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实现路径。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检索到10多年来学术界关于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相关研究文献50多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当前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研究的主题和写作思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定位为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国际化发展,明确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转型的对策。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16种体育类核心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面临的深层困境和解决对策。
2 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体育学术期刊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取得了显著成绩,期刊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全国共有56种体育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16种,非核心体育学院学报和省区市体育科技期刊18种,其他学术期刊22种,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术期刊群。期刊编辑人员和研究队伍成长壮大,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高,发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无论是论文数量、投稿量,还是论文刊载数,在国际上都名列前茅,体育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传播力逐步扩大[11],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然而,由于体制机制改革尚不到位,当前体育学术期刊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急需破解的难题。
2.1 管理体制机制僵化
在我国报刊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这些改革大多局限在内部管理方式和外部环境变化应对上,长期以来存在的体育学术期刊管理体制机制问题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总体上仍具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特征,主要依托行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协会主办,办刊理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运营机制封闭,创新活力不足,市场意识淡薄,导致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质量与经济效益严重失衡,存在着“重质轻效”的特征[12]。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体育协会或学会主办的期刊2种,体育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2种,体育院校主办的期刊12种。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市场运营机制,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首要问题。
2.2 媒体融合发展能力不足
在全信息时代,实现跨媒体融合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不少体育学术期刊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自己的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线上平台,推动期刊办公的网络化、内容生产的电子化和传播服务的即时化。然而,这些实践依然是探索性、浅层次、低水平的,体育学术期刊还存在融合发展观念滞后、新媒体平台建设缓慢、传播方式单一、传播力不足的问题。有的体育科技期刊虽建立了新媒体平台,但平台管理使用不善,处于沉睡休眠状态,有的功能模块构成雷同,缺乏个性化设计,新媒体内容完全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映射,线上线下平台内容融合、功能互补性不足[13]。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只有8 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3 种开通了新浪微博,2种制作了手机 App,4种建立了读者QQ 交流群。体育学术期刊面临着媒体融合困难,难以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多维立体、方便快捷传播优势。
2.3 特色优势发挥不够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有着强大的体育强国建设实践支撑,应该在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上有着显著优势。然而,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特色优势总体上还不够显著,未能很好地利用我国体育科研大国的优势资源,深入挖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难以彰显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卓越成就。从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来看,其在办刊理念、栏目设置、运营方式、出版发行等方面大同小异,差异化生存、特色化发展的能力欠缺,期刊内容同质化和栏目选题重复性问题依然存在,追踪发表国内外体育科技发展前沿和学术热点问题不够,体育学术期刊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2.4 共享知识平台尚未建立
体育学术期刊不仅是体育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交流、体育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更是全民分享体育科技知识、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为促进体育科技知识的学术交流和大众分享,有的体育学术期刊如《体育学刊》开始探索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建立面向读者和公众开放的免费发表和阅读平台[14]。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专门性的体育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体育科技知识交流分享仍处于“孤岛”模式,内容生产封闭,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内部循环,传播渠道单向,主要是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向特定读者传播,知识交流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体育科技工作者和研究者圈子内,体育科技知识远离大众、脱离群众,不能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服务。
2.5 国际化水平不高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走好国际化发展道路,一直是困扰体育学术期刊办刊人的一大难题。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弱。有学者通过建立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进行测量,发现了程度不一、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5]。我国现有的56种体育学术期刊中,只有13种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我国出版的英文体育学术期刊数量少,目前仅有两种,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运动科学(英文版)》,这与我国体育科研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3 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
体育学术期刊是体育科技知识生产、发布、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引领体育科技进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立足体育强国建设实践,积极推进体育学术期刊融媒体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3.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体育学术期刊创新发展
结合我国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和体育学术期刊实际,不断改革是进步的活力之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结合我国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和体育学术期刊实际,不断推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探索协同办刊、集群发展新模式,培育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新业态,破解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体制机制固化的难题。主动应对市场化挑战,结合不同类型体育学术期刊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条件,建立健全竞争引领、开放协作的出版发行新机制,完善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增强体育学术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需求侧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结合实际对体育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组织机制、经营方式、人员结构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优化体育事业发展要素配置,整合体育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体育学术期刊实现集团化发展。
3.2 增强融媒体能力,推动体育学术期刊融合发展
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提升学术期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打通体育学术期刊融媒体传播渠道,运用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形式,发挥移动数据平台、专业期刊评价推广平台、权威学术网站等载体的作用,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知识生产传播能力。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形式融合为载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实现体育学术期刊产品、渠道、平台、管理融合,探索从跨媒体交融与数字化共享的“融”,到结构化整合与资源性融合的“合”,实现市场化导向与服务性创新[16]。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增强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媒体融合发展观念,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编辑和信息收集能力,增强媒体内容管理和培育创新能力,提升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力,打造结构合理、凝聚力和创造力强的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团队[17]。
3.3 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体育学术期刊特色化发展
特色就是品牌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明确刊物定位,走好差异化发展,发挥体育科学的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以受众群体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不同体育学术期刊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细化期刊受众的需求特点,选择足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差异化定位。办好特色栏目,凸显竞争优势,发挥办刊单位及其依托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区位优势,做好特色栏目选题和策划,加大特色栏目宣传推广,提升特色栏目的学术引领和社会影响力。建立体育学术期刊集群,形成集约效应,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多样化,有效应用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体育学术期刊集群互动交流平台,形成体育学术期刊的集约效应,并提高其综合影响力。
3.4 完善平台机制,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共享发展
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完善成果共享、资源共享、知识共享的平台机制。坚持为人民办刊、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完善体育学术成果分享平台,健全体育事业成果共享发展机制,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大众化、社会化、市场化。发挥体育学术期刊在资源共享上的媒介功能,推动体育科技知识资源从区域内、城市间、部门间、单位间的生产供给“合作”,到体育产业资源共享利益的最优化“融合”,实现体育产业资源共享价值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推进开放获取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优化体育科技知识信息共享的出版机制和交流模式,实现体育知识生产、交换、创造和共享,达到体育科技知识为社会所运用、为大众所共享的目的。
3.5 提高传播力,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
体育学术期刊是体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承担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加强对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学术期刊先进办刊理念和实践经验,主动对接国际体育学术期刊建设标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高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加强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体育行业协会、国际研讨会和国际专业运动会等平台,拓展体育学术期刊开放合作渠道,鼓励创办国际性、高水平的体育英文科技期刊,推动中外体育学术期刊同质等效,推动体育科技知识传播国际化。坚定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建设自信,澄清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认识误区,打破对国外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盲目崇拜,坚定走出一条国际化发展道路,提升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跨文化”能力。
4 结语
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要把准战略定位,聚焦突出问题,结合实际持续深化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国际化发展道路。本研究重在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宏观的理论性探讨,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前瞻性、长期性和方向性,实践应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研究。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体育科研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体育学术期刊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更加完善,必将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发挥更好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业安.体育学术期刊专业化的理论框架及核心要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25-131.
[2]刘红霞.体育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05-107.
[3]赵蕴,王相飞.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10-612.
[4]李伟,窦志.“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优化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5):28-31.
[5]李汉平,付志华.体育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7):46-47.
[6]冯艳丽.论体育学术期刊的产业化经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2):38-40.
[7]于兴汉.特色化: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11-112.
[8]吴坚,冉强辉.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及集群效应的实现路径探索——以体育学术期刊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53-55.
[9]张克忠.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体育类CSSCI(2005—2007)文献计量分析[J].出版科学,2012,20(6):53-56.
[10]费郁红,刘红霞.体育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4):32-34.
[11]马宣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现状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34-36,42.
[12]吴坚,冉强辉.体制改革视域下体育科技期刊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2(8):32-34.
[13]伯灵.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3):399-402.
[14]李军,吴寒涛.基于开放存取的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17-520,546.
[15]高奎亭,李勇勤,孔垂辉,等.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3):190-195,202.
[16]李航,张国忠.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34-1239.
[17]游登贵.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传媒,2019(1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