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讨中国口腔医学期刊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疫情”)中的作用,研究口腔医学期刊在防控疫情中的行为和成效。[方法] 结合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分析口腔医疗特点、口腔医学期刊分布及防疫刊文状态。[结果] 口腔医学期刊对新冠疫情响应迅速,能及时引导广大口腔医学工作者,传播正确的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口腔诊疗意见与建议。[结论] 中国口腔医学期刊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传播相关的口腔诊疗理念与研究进展,同时也促进口腔医学的学科发展。
【关键词】新冠肺炎;口腔医疗;中国口腔医学期刊;信息传播;疫情防控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全国各地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党中央的号召与带领下,全民防疫刻不容缓。
口腔医学期刊所处的口腔医学是一个较小的一级学科,全国从业人员仅数万人,口腔诊疗范围也仅包括口腔及颌面外科。查询近10年中国知网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3月7日,题名含“冠状病毒”的文献共3514条,其中关键词或者摘要中含“口腔”的文献仅12条。更换查询条件,题名含“流行”或“流行病”且关键词含“口腔”的文献仅10条。从查到的文献来看,经口腔传播流行的疾病,主要限于牙周病、手足口病及乙肝等。即使面对2002年底开始的形式严峻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口腔医学相关文章也仅有2篇。反之,以“新型冠状病毒”为关键词检索近两月发表的文献,共获得1010条。口腔医学的防疫文献过少,报道公共突发重大事件相关口腔医学研究的经验馈乏。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口腔医疗和研究是否与防控新冠疫情没有联系?口腔医学期刊是否与新冠疫情防控没有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口腔医疗和口腔医学期刊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介绍口腔医学期刊在防控疫情中的行动与成效,为提升口腔医学期刊在医学相关的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学术传播能力,实现口腔医学期刊促进口腔医学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口腔医疗防控传染性疾病的历史研究数据非常少,可借鉴处几乎为零。此次遭遇新冠疫情,是挑战也是机遇。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探讨口腔医疗及期刊在防控疫情中的作用,分析口腔医疗与防控疫情的关系、口腔医学期刊与疫情防控的相关性。统计中国(不包含台湾地区)口腔医学期刊防控新冠疫情文章的相关数据,介绍相关稿件如何执行同行评议,以及论文发表后的传播效率,比如平台阅读、下载情况,多渠道推送情况等,探讨口腔防控疫情的学术信息如何通过口腔医学期刊及时报道和积极传播。
笔者检索了中国口腔医学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知网和其他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访问了全国各大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研究单位的网站及多种公众交互媒体。新冠肺炎病毒防控的口腔医学类文章的发表形式主要包括期刊官网在线出版、第三方平台网络首发、预出版、微信以及新冠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等。
2 口腔医疗及期刊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2.1 口腔医疗、研究与疫情防控的关系
口腔医学期刊的报道以口腔医学为核心,其作者、读者和编辑主要为口腔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口腔医学院校师生等。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人群普遍易感、传播能力强等特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口腔诊疗特殊,常规操作时可因喷溅而产生大量飞沫,进而转化为飞沫核以气溶胶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无症状患者也能成为传染源。如果新冠肺炎患者正处于潜伏期或隐瞒病情,口腔治疗时,其病毒可混在气溶胶中,导致医院内感染率升高。医护人员及其他口腔患者都极有可能成为感染者或二次传播者[1,2,3,4]。
现有大多数口腔诊治环境没有应对急性易感传染病的保障,诊治过程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常规开诊容易导致疫情蔓延。呼吁非紧急患者暂缓就医,但危急重患又如何得到收治?新冠疫情期间的门诊急诊管理如何进行?可有禁忌与规范、诊治方案及临床路径?诊治场所如何隔离与防范?因此,口腔医疗、研究与新冠疫情防控直接相关。
2.2 口腔医学期刊与疫情防控的相关性
口腔医学期刊与新冠疫情防控紧密相关。中国现代高等口腔医学教育发源于百年华西口腔,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武汉大学等五大口腔培养院校在内,目前全国口腔医学专业学校授权单位已达70所。从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来看,符合参评条件并参评的院校共17所,其中口腔医学评估等级结果在B-级及以上的培养单位8所[5],占授权单位总数的11.43%,其(共同)主办的口腔医学期刊共14种,约占授权单位主办期刊总数的50%。口腔医学培养单位主办的口腔刊物比较集中,有利于学术探讨及意见的形成与宣传。统计分析中国的连续型口腔医学出版物,包括期刊、连续型电子期刊与连续出版了26年的《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其中英文期刊2种,中文期刊27种。从地域来看,这些刊物覆盖了中国的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几大版块,2种期刊位于疫情严重的湖北省武汉市。从学科分布来看,上述刊物涵盖了口腔医学的各个亚学科,从口腔内科到口腔外科,从儿童口腔到老年口腔等,也涵盖了口腔器械、护理、临床及教育等。中国的口腔医学期刊已成体系,从普通刊物到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均有分布。就办刊学术水平而言,也不乏优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IJOS,《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将早期刊发的疫情防控相关文章通过Nature平台迅速传播;梯队期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在第一时间刊发了与疫情防控的相关学术论文;《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早在2020年2月中旬就刊发了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防控学术论文。这些优秀期刊逐步带动整个口腔医学期刊界群策群力、科学防控。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口腔医学期刊在上述刊物的带领下,针对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稿、积极刊文,各亚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刊发的口腔医疗防控信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口腔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果传播,促进专家团队意见的快速形成。只有通过科学防控和诊治,才能夺取口腔防控疫情的最后胜利。
3 口腔医学期刊在防控疫情中的行动与成效
口腔医学期刊的防控疫情行动,首先在于快速组稿与流程策划。期刊收集到关于防控和诊治的学术文献,再开设绿色通道快速处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6]后发表与推广,才能在业界产生共鸣,从而推动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研究防控措施。经统计,2020年1月8日至2020年3月7日,口腔医学期刊已发表30余篇新冠防疫论文。由此可见,口腔医学期刊编辑部此次组稿策划行动普遍迅速。稿件收稿时间从2020年2月上旬开始,到中旬已实现密集出版,平均发表周期为6.72天。最快的稿件于当天预发表,最慢的22天后发表。主要的传播渠道是期刊官网、中国知网、微信和新冠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仅通过期刊官网传播的论文有13篇(其中6篇来自电子期刊);仅通过微信传播的论文有7篇;采用两种及以上传播途径的论文有15篇,占发文总量的44%。英文期刊主要为官网在线正式发表;纯电子期刊不作其他推送;中文期刊的发表途径主要是期刊官网预出版、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再辅以微信推送。这些论文分别刊载在10种期刊中,这些文章后期推送成效显著,总阅读人次超过16万。其中,8篇论文的单篇阅读量均超过1万次,分别发表于4种期刊中。论文发表后,通过微信传播的阅读人次超过了10万。从内容来看,围绕新冠病毒,以“感染控制”为关键词的论文为6篇,涉及到门诊、急诊管理的论文5篇,重点论述飞沫和气溶胶的论文有2篇。所涉及的论述包括口腔内部急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等的诊疗,以及口腔颌面外科的感染控制与护理,并就带病毒的气溶胶的传染与门诊防控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正确的防控措施可以阻断新冠肺炎病毒在口腔医院内的传播,降低感染发生风险。因此,为了填补重大传染病经口腔传播的防控空白,有效防止疫情通过口腔诊治的进一步扩散,普及口腔专业诊疗的特殊性,防止交叉感染风险,是口腔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快速组稿,迅速推广,积极传播经过评审的口腔医学防控知识与研究成果在疫情防控中无比重要。
3.1 快速组稿策划
以口腔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等为主办单位的口腔医学期刊有18种。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为例,其主办的中文期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国际口腔医学杂志》于2020年2月上旬通过期刊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出征稿函,征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与口腔诊疗相关研究”的稿件[图1(a)]。征集过程由执行编委指定专人收稿,专稿专投。编辑对征集到的稿件的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等[7]进行初审,再启动编辑负责制,实时追踪审稿过程,以缩短审稿时间。在学术质量严控上,双盲评议没有松动,退修稿通过编辑在投审稿系统中在作者、评审者之间往来沟通与传送,录用后迅速发表。编辑流程衔接没有时滞,为了争取时间,递进环节采取时间统筹管理交叠进行。例如,在向作者约稿的同时,预约相同或者相近学科的没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专家。在审稿进程开启后即向作者预约退修准备时间。两期刊先后迅速发表了华成舸等[8]和潘剑等[9]撰写的论文,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角度,为口腔门诊管理、诊疗措施、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提供了信息和知识服务。以学会、协会为主办单位的口腔医学期刊,从上而下发起了医学系列的新冠疫情防疫措施与组稿信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不仅发布了中华医学会的学术支持措施,同时也发布了口腔医学新冠专业论文征稿启事[图1(b)]。

图1 口腔医学杂志中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征稿信息举例
(a)华西口腔医学杂志;(b)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再以IJOS为例,编委会向全体成员发出新冠肺炎与口腔医学相关研究专稿的邀请,并通过编委会绿色通道,加快审稿流程,于2020年2月24日在线发表了基础研究性论文“High expression of ACE2 receptor of 2019-nCoV on the epithelial cells of oral mucosa”。该稿件由陈谦明教授领衔撰写,收稿日期为2020年2月13日,在线发布日期为2月24日。从接收到排版的工作,包括英文科学编辑的编校和Nature集团的内部流程。口腔医学期刊的快速发文得益于领导的果断决策、编辑的积极配合,以及国内外同行协作。进一步研究发现,口腔医学期刊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整体反应迅速。多种期刊在2020年2月启动了向口腔医学研究者进行新冠肺炎与口腔医学相关性研究的约稿,积极邀约相关专家和课题组撰写专题文章,以发挥期刊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向引导作用。同济大学主办的《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向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约稿,并于2020年2月中旬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刘伟龙等[10]的专稿,其对口腔二级学科手术操作合并感染的管理策略进行研究,为广大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管理和防护提供了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办的《上海口腔医学》,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约稿,并于2020年2月下旬刊发[11],进一步为口腔同行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建议。
3.2 快速传播
从快速组稿与策划来看,口腔医学期刊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如何尽快传播防控文章是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在此次防疫中的第二要务。
3.2.1 通过学会、专业委员会传播
以中华医学会为例,为保障所有医学专业的相关人员和公众能尽早了解国内、国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开放了40余种期刊的免费阅读下载。为提升传播效率,其中华系列期刊通过预出版策略发表已经通过同行评议的专栏文章。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学者李智勇等[12]在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上发文,就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口腔诊疗医院感染特点、患者评估以及诊疗操作和环境防控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此外,该刊还刊发了瞿星等[13]的文章,从口腔患者的心理干预角度分析口腔病患者的心理应激以及相应的心理干预,扩展了学科交叉面。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刊发了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执笔的管理意见,直接推动对151名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防疫工作的学习与传播。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口腔溃疡等黏膜病的防治及护理专家建议”“新冠疫情防控阶段口腔急诊诊疗的专家建议”,弥补了新冠疫情期间口腔防控方面的部分空白。
3.2.2 利用政策组建的支持平台传播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为了支持广大科研人员集智攻关、协同创新,帮助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新冠肺炎防治的科研成果和重要进展,共同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供科技人员发布成果、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开展述评。口腔医学期刊也积极展示其发表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文章。但是从2020年1月8日至2020年3月7日,仅有8篇文献通过该平台传播,而且加入时间比较晚。其中4篇文献的官网数据与平台数据同步,因为其刊发编辑部与平台执行主体同源。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被口腔医学期刊工作者们利用起来,以扩大影响,推广口腔医学领域的新冠疫情防控信息。
3.2.3 通过媒体合作平台快速传播
口腔医学期刊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和促进科学防疫的重任,传播途径采取开放出版、优先出版以及与大众媒体合作等模式[14]。目前,国内可使用的大众合作平台有且不囿于QQ交流群、微信讨论群、微信公众服务号等。当出版地为武汉的两种口腔医学期刊处在抗疫一线艰难期时,其他地区的口腔医学期刊可进行学术支持。从武汉一线发出的文章,经《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刊发,目前单篇文章阅读数量超过4.9万(图2)。

图2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访问数据
此外,英文期刊的数据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非常迅速。2020年3月初,IJOS的官网上文章访问量已经超过了2.2万次,文章被社交媒体分享超过了235次(图3)。

图3 IJOS官网文章访问数据
由此可见,多种媒体渠道的合力推送有利于期刊论文的快速传播。微信传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成为特别重要的传播方式。微信传播的执行主体是口腔医务工作者和口腔医学期刊工作者。但是,独立朋友圈的传播力度比较有限。当一篇文献刊出后,微信群才是主力,特别是编委会的微信群,成员后面是集体或者团队。这样的传播力才能有量的积累与质的升华。
(1) 建群组队,构建服务平台。编辑委员会是学术期刊的核心领导团队,通常由本专业或者亚专业的专家与学者组成。如果说投审稿平台是联络作者与读者的桥梁,那么编委会就是桥头刊物的指挥阵地。常规出席组稿、审稿、定稿会的编委全勤不易,防疫隔离期,联系难度更大。如果期刊规模小,仅本院专家,还可通过小规模视频会议进行研讨。如果期刊影响大,涉及较多的外单位专家,则需要建立平台、夯实阵地。根据新冠肺炎相关论文传播渠道数据,建立编委微信群仍然是目前比较好的办法。
(2) 信息互享,助力科技传播。《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编委会群平台,直接连通了全国100余名编委,涉及约60所口腔医学本科培养院校与口腔医学研究单位。该年鉴编委大多为中国口腔医学界的顶级专家与学者,部分编委还同时兼任其他口腔医学期刊的编委。因此,科学防疫文章可在编委微信群零时差发布[15],传播时效极强且效果立竿见影。华成舸等和潘剑等的新冠防疫相关研究成果[8,9]分别于2020年2月11日和16日发表并于当天微信群内推送后,两文均已被新作引用,该文刊发于2020年2月22日的《上海口腔医学》。
3.3 编辑团队创新
3.3.1 主编主力建群
如何才能高效建立起编委会群组?以《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建立编委微信群为例。《中国口腔医学年鉴》2018年共有编委140余人[5],分布在中国各大口腔医(学)院校及研究单位。编委们的学术影响与学术成就都属业内前沿,总体负责协调所在单位相关部门或者所在学科相关分支的年鉴数据。年鉴数据繁杂,分别对应教学部、研究生部、科研部、医务部及院办党办等,所以普通编辑本着有序与及时管理原则,常规操作是通过电话和邮件直接对接各部门,因此编委微信群不是必备之物。但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初期,主编发现情况紧急,提出迅速建立编委微信群,告知编辑着手行动。建立编委微信群的最快速有效的办法是主编不拒细琐,亲力亲为,因为主编、副主编与编委间的联系方式最直接,联系渠道最通畅。最终,通过主编主力建群这个模式,《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编委会群平台迅速建立并且发挥着信息枢纽作用。
编委微信群的成员与多地口腔医学专家联系紧密,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科技宣传中发挥了中枢作用,为信息互享架构了立体通道。本研究所统计的文章,约2/3正是从该群首次获得,再从官方渠道印证。此外,编委群还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实时传播防疫进程。例如有编委提出探讨武汉一线医生的长期高强度劳作,出现的口腔溃疡是应激性还是复发性,是否可以组织帮助?主编及武汉口腔的编委随即有相应回复。该群充分发挥口腔人的主观能动性,关注抗疫,传播正能量。
3.3.2 主任主力组稿
编辑部是高校、医院或者科研单位等的组成部分。在万众一心、举国抗防新冠疫情的重要阶段,上传下达,左右平衡,都需要得力的领头羊。新冠防疫牵动着编辑部每个成员的心,而单纯的自由来稿从时间和质量上都无法与专家约稿相媲美。因此,约组防疫专家的稿件是编辑部当前紧急而重要的事务。如何及时组到专家稿,并开设绿色通道,促进审稿流程的快速推进,把最新的学术防疫信息最快发表在口腔学术期刊上,主要取决于编辑部主任的核心引领与有的放矢。这次防疫协调与组织中,口腔医学期刊编辑部主任除了履行口腔医生的社会责任,网络义诊口腔患者、捐款捐物外,还坚持最重要的积极引导与团队带领,全身心地投入到防疫稿件的约组之中。
3.3.3 编辑全力配合
口腔医学期刊编辑全力配合,投身到疫情防控的信息资源流转与知识服务中。一方面,编辑部成员需要相互隔离,加强各自新冠肺炎感染防控工作,提高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另一方面,疫情当前,除了完成常规稿件处理流程,还需要积极投身到科技防疫过程中。防疫科技论文的组稿跟踪、往来确认,同行评议、审批流转,编辑启动、动态修校,网刊制作、微信发布,整个流程严密配合。
对于口腔防疫相关研究成果与建议的论文审稿与编辑加工,时间短任务紧,尤其需要仔细核实、正确把握,不能因为情况紧急,就失去标准与要求。从此次调查的刊文来看,编辑部微信发表的同一文章有出现期刊官网与中国知网题名不一致的情况,也有同一时间段新冠病毒及所致肺炎疾病的英文表达版本多样的情况。由于病毒的命名涉及到后期的防疫研究,因此在编辑过程中,需要知晓病毒的命名表达。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遵循权威期刊,以及政府的文件与规范。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首次公布武汉41位新冠肺炎病例的学术论文中,使用“2019-nCoV”的表述[16]。此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下属的冠状病毒研究组将其命名为“SARS-CoV-2”。新冠肺炎的表达,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现已修订为“COVID-19”。
如果上述相关问题在口腔医学期刊的预出版环节中有出现,那么在正式出刊的时候,就需要特别纠正表达,更新内容以及注明修改日期。医学是严谨的,编辑工作也是严谨的。特别是在优秀的口腔医学期刊团队中,年轻的口腔医学编辑多为科学编辑与临床医生的双料选手,在临床实践促进医学编辑,医学编辑带动临床进展的螺旋推进模式下工作。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优势与信息平台,将防疫科学信息及时正确传播与用心推广,以促进疫情斗争的早日胜利。
4 结语
由于口腔医学工作者的专业限制,仅有少部分人员亲赴一线抗疫。口腔医学期刊工作者只能积极加入二线防疫,约组与发表防疫科技论文。本文分析了口腔医学期刊在防疫中的行为,小结已发表的文章,明确口腔医疗防控过程中的难点与要点。本文搜索防疫刊文的路径、过程及最终传播数据,限于网络宽广而无法穷尽。口腔医学期刊所刊载的文章主题及详细传播数据,囿于文章篇幅也不能全列。此外,本文研究仅限于国内口腔医学期刊针对武汉疫情而起的作用与行动。然而,科学没有国界,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情况下,下一步的研究还可放眼世界,把国际牙科学杂志行动纳入考察范围。再有,在跟紧时代的过程中,口腔医学期刊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科,还应该面向其他医学杂志。有比口腔医学更贴近这次疫情防控的学科,以及更早的报道,最终要让所有口腔医学领域里的人都来关心重大防疫。
口腔医学期刊工作者承担社会责任是时代的需要,也许这时正有新冠防疫论文处在同行们的编辑加工过程中。正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大家齐心协力、责无旁贷,扛起口腔医学期刊的旗帜,此次希望推动更多疫情防控科学研究的传播。在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期刊编辑要深度挖掘疫情防控举措,严格审稿、严守发表要求,协助口腔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贡献的防疫论文还会陆续出现,更重要的是期待口腔医学联合其他学科,特别是传染病研究,填补口腔医学在大型流行病中的防控缺位。口腔医学期刊在积极跟进重大选题过程中,编辑工作也会更加凝聚人心。口腔医学期刊肩负着传播口腔科学防疫的责任和使命,将来还可推动学科发展,保一方平安。
参考文献
[1]Wang D,Hu B,Hu C,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China[EB/OL].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20-02-07]..
[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EB/OL].[2020-02-19]..
[3]古丽莎,龚启梅,周玉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急性牙痛临床诊疗工作的防控建议[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20,14(1):9-13.
[4]安娜,岳林,赵彬.对口腔诊室中飞沫和气溶胶的认知与感染防控措施[J/OL].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2020-02-25]..
[5]周学东.中国口腔医学年鉴(2018年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6]王晴,杨惠.浅析医学编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角色[J].科技与出版,2020(3):85-88.
[7]吴爱华,王晴,吴婷,等.基于临床科研设计的医学期刊编辑初审方法和初审单设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894-900.
[8]华成舸,刘治清,王晴,等.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看传染病流行期口腔门诊管理策略[EB/OL].[2020-02-11]..
[9]潘剑,曹昊天,刘济远,等.口腔医护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EB/OL].[2020-02-16]..
[10]刘伟龙,李承浩,石冰.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合并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管理策略[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0,(1):5-9.
[11]黄铖,石超吉,许锋,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口腔疾病临床研究工作指导建议[J].上海口腔医学杂志,2020,29(2):113-117.
[12]李智勇,孟柳燕.口腔诊疗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00):E001-E001.DOI:10.3760/cma.j.issn.1002-0098.2020.0001.
[13]瞿星,周学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期口腔患者的心理干预[J/OL].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2020-02-22]..DOI:10.3760/cma.j.cn112144-20200213-00053.
[14]李明敏,俞敏,蔡斐.国内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96-300.
[15]房玉新,金昕.利用临床诊疗指南提升医学期刊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9,31(1):84-86.
[16]Huang C L,Wang Y M,Li X W,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China[J].The Lancet,2020,395(10223):49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