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一本好书被社会广为赞颂时,编辑们的奉献被作家的巨大身影所遮盖;但是,当一本书发生什么麻烦时,他们需要和作家共同承担一切。”这部小说讲述的就是当一本书“引起麻烦”时,出版社发生了什么?
《风眼》/作者:孙颙/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5月
《风眼》是一个出版人讲述的关于出版社的故事。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因“市场经济常识丛书”出版而遭遇风波,故事中有这样几个主要人物:
*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出版社干了一辈子的唐社长
*刚调任出版社,为人谨慎不担肩胛,年过半百的牛副总
*文化程度不高,谋划经营却游刃有余的王副社长
*精于学术,策划的书高精尖却赶不上市场形势的郭副总
*风华正茂、交游广泛,策划选题有一套的秦副总
*美丽智慧的女编辑牛鹭鹭
在风波面前,每个人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人临危受命,有人阵前脱逃;有人耿介坚持,有人心机筹谋……
抛却故事中种种在风波面前体现的人性,《风眼》中更令人动容的是其中提到的、出版人经年不变的烦恼与苦痛。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评价这部小说真切写实。“一般的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这本小说是虚构的,但是我们会觉得里面的场景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很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小说的人物是很丰满的,他们就是我们的同事。”
编辑待遇低,靠做书买房难上加难
做出版,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一个“用爱发电”的事业。行业待遇普遍偏低已是共识,商务君多年来的出版业从业人员收入调查显示,出版人的平均年薪不过15万元左右,但常有同仁表示,自己“拖后腿了”。
《风眼》里写到,社里一位能干的青年编辑因为结婚没有房子,辞职去了深圳。此人来向唐社长告别时说:“给我十平米的小房间结婚,我哪里也不去,跟着你唐社长,一门心思做出版”;后来某次联欢会,这位编辑的未婚妻拿着话筒走到会场中央,说是唱一首《我想有个家》,并将此歌献给初次见面的社长。听到“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唐社长不禁眼睛一酸,险些闪出泪花。
这些让出版人“扎心了”的情节,并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而是源于他的真实经历。《风眼》的作者孙颙是近40年来出版历程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1982年初春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做小说编辑;3年后,被推选为上世纪80年代最年轻的文艺社社长;之后历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那些有关出版的台前幕后都被他心思细密地编织进了《风眼》。
他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任社长时,手下真有个很能干的男编辑说要与未婚妻去深圳,理由是“没有一间小房子可以让我们成亲”。后来一次活动,她真的唱过一首《我想有个家》。
重内容还是重经营,这个矛盾一直存在
《风眼》里的郭副总是一个有着很高学术造诣的年轻人,美女编辑牛鹭鹭对他的评价是“案头功夫好,做的大体是小众的学术著作,编辑的书卖上三千本算不错了。”这样的郭副总与分管发行、注重经营的王副社长时常有争论。
“王副社长公开说过,要都像郭副总的选题,全社男女只能喝西北风。郭副总不服气,说他们的书虽然不畅销,但是能长销。两方面互相埋怨。一个称选题不对路,另一个指责销售不用心。”
这样的场景眼熟吗?不仅仅是出版社刚刚转企改制的时候有此争论,市场化多年之后,我们仍纠结于此。怎样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兼顾经济效益,是出版业永恒的话题。同时,到底是做读者想买的书,还是我们想让读者买的书,也是编辑们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商务君曾在一个社区读书节活动上推荐图书,那些实用性很强、有爆款IP加持的图书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而那些很“高雅”、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图书却只有少数读者能慧眼识珠。相信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当然,身为出版人,有责任传承优秀文化,也有责任让读者意识到什么才是“好”的、“有审美”的内容,但如果我们还是“高高在上”,以“精英人士”“意见领袖”的定位,评判内容和读者,显然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王副社长喜欢自称出版商,他觉得一个‘商’字,说出要害。卖不动的书,你说的花好桃好,没人看,什么狗屁效益!”
出版不好干,算是最安稳的高危行业
《风眼》的后记里,孙颙写道:“对照小说的诸多要素,难以寻找的,主要是故事的入口。……编辑的案头事务,能够发现这样花哨的机缘吗?……必须寻找一块场景,找到如此这般的故事入口,是日常的,又并非司空见惯的日常,恰如其分,能够充分展开编辑们丰满而庞杂的内心世界,……”
诚如作者所言,在编辑这个工种中能够“发现知识分子的所有色彩”,但编辑们的故事似乎过于日常,难有戏剧性的冲突。因此,社会上对于图书编辑的印象集中在两个关键词上——安稳、有文化。早年的事业单位制使得出版社即便转企改制了,也不会轻易辞退员工;文化人聚集的圈子,甚少正面冲突、“刀兵相向”;做书一般时间会比较长,工作节奏没那么快……这样一个“安稳”的行业,却也存在高风险。《风眼》的故事入口就是“市场经济常识丛书”引起的“风险”。
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还未全面推行,出版社出版这样一套书,开风气之先,却也容易出现导向问题。而这就是出版业的“高危”所在。“‘做一百本好的,也抵不上一本挨批的!’这是行内不上台面的牢骚,‘没有以一当十,只有以一灭百。’”导向问题是“红线”!
《风眼》围绕着风波中出版社领导班子的种种作为,讲述了一个有波折、有反转、有泪点、有燃点的故事。结尾处,已经罹患重病临近退休的唐社长、临时挑起重任的牛副总、有点“书呆子”真爱出版的郭副总,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出版人携手走向风波中的未知。
编者通篇没有提到那位风华正茂、交游广泛,策划选题有一套的秦副总,他的故事具体如何,等着你翻开《风眼》,自己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