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鹏:明天出版社
【摘 要】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加强对中小学落实“一科一辅”的监管。各出版社的教辅出版处在一个发展、突破、转型、创新的十字路口,处在一个决定其今后生存能力的关键期。本文就各出版社教辅出版如何应对“一科一辅”新形势作了简要探讨,期望能对业界同行有些许参考。
【关键词】一科一辅;上目教辅;民营书商;实用性;高附加值
为杜绝部分学校及教师滥用教辅材料,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从教育部到下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学征订教辅材料的规范和管理力度,加强对中小学落实“一科一辅”的监管。所谓“一科一辅”,即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提供其评议通过的教辅的目录,由某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从中选择一套供学生自愿购买使用,且任一学段一个学科只能向学生提供一套教辅材料。
1 “一科一辅”政策对各出版社教辅出版的影响
(1)要想合理合规地进学校征订,必须入选教育行政部门评议通过的“供选目录”(下简称“上目”)。
长期以来,很多出版社都是与某省或者某市教育局教研人员合作编写教辅,然后供本省或者本市学生使用,这种教辅被称为地区合作教辅。随着“教研人员不得参与教辅材料编写”政策出台,地区合作教辅因彻底丧失了“官方色彩”而每况愈下。“一科一辅”的出台无疑是对地区合作教辅釜底抽薪,令很多出版社面临失去这一重要出版模块的境地。地区合作教辅要么上目征订,要么彻底走向纯市场销售。
(2)即使上目,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整理利益降低的风险。
上目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也不是。首先,虽然上目教辅可以面向更大地域空间,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市,但是却由“单地市高覆盖率”变成“多地市几套供选之一”,至于下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选不选你,那也是不确定的。其次,上目教辅印张数不得超过其对应的教材,这样,相对于各出版社现有的地区合作教辅,上目教辅要“薄”不少。再次,上目教辅单印张定价要比现有地区合作教辅低不少,利益要压缩不少。最后,原地区合作教辅一般是全学科覆盖,而新形势下各出版社单体不可能全学科上目并都被原合作地区采用,而上目后扩大的新地区还需要和其他上目教辅竞争,却未必拿得下。也就是说,旧的要失去一部分或全部,新的未必是你的。
(3)上目教辅面临同样上目的其他出版社教辅的竞争,
未上目教辅面临民营书商开发的教辅的市场竞争。在教辅参加上目评议的过程中,同步练习类教辅要获得教材出版方授权,而教材出版方和其他获得授权方也会开发同学科的教辅参与评议,特别是教材出版方所开发的同学科教辅通过评议的可能性极大。这样,各教辅在上目后供教学方选择时,便会面临包括教材出版方教辅在内的多家竞争。而教材出版方因其拥有教材,其教辅便先天具有“被认可感”,竞争力便有了更高起点。
各出版社未获得上目的教辅怎么办呢?要么就是撤销该项目,要么就是将其彻底推向新华书店,走纯市场销售,与民营书商开发的教辅竞争。与民营书商相比,各出版社有不少劣势:一是,民营书商机制更灵活,在项目开发、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发行机制等方面更高效;在教辅品种、内容、呈现方式、发行模式甚至装帧设计、定价、作者队伍、稿费标准等方面操作更灵活。这一点在各出版社所拥有的教研人员力量、行政征订力量退出之后,优势愈发明显。二是,民营书商在图书发行方面与正规出版社有着本质区别,他们实行的是深入到点、联系到人的“蚂蚁战术”和绩效到团队甚至到人的考核机制。他们能够将发行推广工作做到最基层、最细节处。三是,民营书商一般都有几百人的发行队伍,发行网络比较完备。这些都是正规出版社所不具备的或者政策不允许它们具备的。
2 “一科一辅”形势下各出版社教辅出版的应对
政策就是这个政策,形势就是这个形势,这不是各出版社能选择的,各个出版社要想做教辅出版就必须适应形势、克服困难,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子,就必须开始“两条腿”走路,强化自身,直面竞争。
2.1 依托各自所在的出版集团,做好上目教辅的评议报送工作。
毕竟,在面对包括教材出版方教辅参与评议的形势下,一般出版社单单依靠自身力量去新开发一套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系统完备的教辅去参加评议是很难的。即使费力做出来,也会面临半数甚至更多无法通过评议的情况。而各出版集团则在资金调度、教材授权获得、作者约取、出版环节配合、政策争取等方面比单个出版社能做得更好。因此,各出版集团应该成立教辅开发小组,统筹指挥,在参评学科、版本等方面做好分配工作,集中多个教辅出版强社分关把守,一家做其中一部分,然后整体成套参加评议。另外,各出版集团对内可以针对各出版社、新华书店制定灵活的出版发行考核奖励机制,对外可以针对作者等第三方制定灵活的稿费等政策,可以有效避免各出版社单独开发全套教辅所面临的困境。
2.2 各出版社做好各自参评教辅的出版工作。
各出版社在做地区合作教辅的时候,教辅体例和内容相应带着当地教学风格,现在做上目教辅,应该打破原来的思维,严格依据教材,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严格筛选作者,创新体例,增强上目教辅的普适性。
由于上目教辅印张数不得超过相应教材,教辅整体容量势必减少,所以上目教辅语言必须精炼,讲解必须突出层次性,题目更需要精心设计,做到内容减少而知识点不能遗漏,题量减少却更典型更精巧。
由于上目教辅面对的潜在使用范围更广,所以对其中牵涉的思想政治性、民族宗教、领土主权等内容,更要慎之又慎,各种说法必须严格依据教材和党政相关文件,彻底杜绝作者将日常教学语言的随意性带进教辅。
2.3 改造提升原地区合作教辅,开发新的市场教辅。
2.3.1 做市场教辅有必要、有空间。
首先,“一科一辅”,限制的只是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师的乱推荐,并不是杜绝学生和家长从新华书店购买其他教辅的纯市场行为。
其次,“一科一辅”政策下,学生只选用一套征订教辅是不够的,这并不是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搞“题山书海”,实际情况是,应对中高考所需要的练习,远远不是一套上目教辅所能解决的。在没有根本性配套改革的情况下,喊几句“减负”很“丰满”,但是面对中高考题目的难度和题量、题型时确实很“骨感”。在学生“吃不饱”的情况下,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质量的市场教辅还是有刚需的。
最后,既然做纯市场教辅,就必须面对民营书商的竞争。虽然民营书商的一些优势各出版社不具备,但是各出版社的一些优势也是民营书商所不具备的。比如各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出版资质;再比如各出版社所具有的系统内的新华书店发行合作优势、与印厂传统合作优势;再比如各出版社在选题、书号、条码申领等方面的优势,地区合作教辅时期积累的作者资源优势;等等。
2.3.2 市场教辅做好了,会为学生和学生家长所接受。
各出版社可对原地区合作教辅进行改造提升,使其成为纯市场教辅,改造总比开发要容易一些。我们还可以充分调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发“确实为学生所需,确实有用”的市场教辅。
首先,要做就做高质量的。
但凡是销售行情好的市场教辅,都从内容编写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些教辅都具备以下一个或者几点:(1)“贴近中高考”,实战性、仿真性、原创性强,学生用起来确实受益匪浅;(2)体例贴近学习实践,学生用起来很方便;(3)学习和解题方法明确,启发性强;(4)装帧设计具有现代气息。所以,各出版社做市场教辅也要往这几个方面靠。
其次,要做好专项教辅开发。
所谓专项,包括专门用途产品,如模拟中高考试卷、阅读写作专项训练等;也包括专门学习模块产品,如立体几何专项训练、有机化学统编、文言文阅读、中国古代史学习大纲等。相对于成套随课教辅来说,专项类教辅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出版周期相对较短、受众虽相对少,但他们对产品的认可度高;而且专项类教辅开发调整也更灵活,可随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品种,各出版社也有足够能力进行运作。
最后,要深挖纸质教辅价值,向“多形式出版+教育服务”等增值方向融合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依托纸质教辅,充分利用大数据、二维码、AR、VR等多种科技手段,开发高附加值的在线互动、微课、学习绩效评测等多重立体学习系统,通过融合发展,对纸质教辅进行数字化改造,并为纸质教辅附加周到的数字化服务。比如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在教辅图书上增加二维码,内存在线课程指导、习题讲解、听力音频等延伸内容;再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易错题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不但能拓宽教辅的深度和广度,还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有助于塑造教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