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和《查医生援鄂日记》在一起的日子

2020-05-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吴雪梅

  2020年1月下旬开始,我每天在手机上浏览疫情新闻,就好像有的文章说的,大家每天狂刷手机,互相分享知道的最新消息,焦虑让大家放下手机不知道做什么。1月23日起,我开始被全国陆续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刷屏,被感动的同时,焦虑的心情开始变得慢慢踏实,因为我知道,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成功是大概率的事件。

  1月29日,大年初五,李广良总编辑就联系我:“我们去不了前线,但也不能干坐着,我们策划一点和抗疫相关的图书。”2月5日,我还在构思当中,没想到李总编已经行动了!他发了我7篇日记,说:“这本书你来跟吧。这几篇日记你仔细看看,考虑几条意见,争取做出名堂。”

  我一直关注疫情相关新闻,也被全国医疗队援鄂的新闻感动,能做点相关的图书,我是很乐意的。于是我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读完这几篇日记。我当时讲了很多条意见,其中有一条是我到现在为止都非常看重的重要一点:“查医生从她的视角把她周围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努力都说出来了,多是客观的描述,没有过多的渲染。”这是这些日记最初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把这层意思贯穿整个图书编辑加工、设计过程中,特别是体现在封面和封底上,封面我引用的“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这句话后来被各媒体广为传播,可见我对这本书的认知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2月29日,听说查医生被《焦点访谈》采访,我认真地看了两遍,最后主持人的一段总结让我印象深刻:“……抗击疫情,站在最前沿,和病魔较量的是白衣战士,而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普通人在支撑他们,这是一道我们所有人共同铸就的防线。”这段话讲出了查医生日记广受欢迎的深刻原因,我立刻在电脑里录下了这段文字,文件名标记的是“封底文字”。

  做一本书不容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许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你看好的选题,作者方不同意你出版了吧。2月5日,李总编虽然已经联系上仁济医院帮助查医生整理日记的老师,他们也觉得日记能集结出版是好事,但是认为当时谈出版为时尚早:“医护人员在前方拼命,什么时候回来?能否平安回来?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怎么可以让医生这么忙这么累还要坚持写日记?”“我鼓励她写日记,主要希望给她一个说出来的路径,疏导她的心理压力。不想给她更多压力。”当然,她也担心,日记的量够不够撑起一本书的分量。我理解这句“一切等查医生平安回来再说”。我每日阅读着更新的查医生的日记,边看边构思如果集结成书,全书应该如何设计,也暗暗记下一些精彩的图片,想着一定要用到书里。

  2月26日,本书获得出版同意,我也收到了1—30篇日记文字稿的压缩包。我期望的是每收集到10篇,就一二三审10篇,然后排好版,这样查医生回来一两周之内审定书稿后就可以出版该书了。但客观情况是,我们并不想让查医生知道出书的事情,不想给她压力,也不想她在前线忙碌的时候再让她整理原图。所以我收到前30篇文字后,先做好文字的一审、二审等工作。因为是疫情期间,各自居家办公,前30篇是在电脑上用word的修改模式进行的。

  3月27日,我们终于和查医生接上了头,她将于5天后完成使命回到上海。虽然临近回沪,但她仍然很忙,在编辑讨论群里,查医生的话语都很简短,除了回答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她说得最多的是谢谢,一如她的日记,虽然她更值得我们说谢谢!知道查医生很忙很累,所以虽然已经接上了头,虽然查医生有问必答,也不忍心多打扰她,每问一个问题前,我都琢磨再三,想想是不是有必要问她。

  从3月27日开始,这本书进入全力冲刺的阶段。已经收到的60篇书稿,我们都完成了一审和二审工作。版式也早已经设计好了。万事俱备,只缺查医生手机里的约400张照片了。从3月29日开始,她抽空便发我一些照片。为了让我有头绪,查医生先写这是第几天的照片,然后发来几张这一天的照片,然后是每幅图的图注。陆陆续续,传了4天,约400张照片,她发来“结束,收官”。感受得到她终于传完所有照片长舒一口气的高兴。根据全书的布局和设计,我没法全部选用,感觉很对不起查医生的这份用心。

  从知道这个选题起,我就开始思考全书图文的布局,有了图片可以思考得更具体了。全书最前面,我们选用了查医生除夕夜出发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一段话和出发前的机场合影:“……现在武汉这座城市生病了,作为共饮长江水的上海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后又根据全书的内容选好了彩插的图片,确定了排序,内文的配图也基本选好,也留好了序和后记的位置。全书该有的部件基本齐全了,但仍觉得少点什么。这几个月来是什么支撑我日夜思索,日夜加班?是那份感动和敬意。我将我的这份敬意写在了全书第一页:“谨以此书致敬白衣战士!致敬为抗疫作出贡献的每一个平凡的你!”是他们的勇敢和无私奉献让我们走出恐惧,走出隔离,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现代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书稿流转的速度。查医生3月31日返回上海,4月1日至14日为例行的回沪隔离,这是难得的可以安静审稿的机会。4月4日,我把用现有书稿内容粗排的一校样快递给她审读。我们共排了4次校样,每次校样都是作者方面和我们同时审读,再把意见汇总后退改。特殊时期,为了提高效率,作者方面把修改处拍照片给我,我再誊录到社内稿上。退改时我会把批注稿复印留底,这样排版公司改好后我即可核红,省去了书稿在路上的一两天时间。

  本想14日查医生结束隔离时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她,但是图文书牵涉的方面比较多,需要反复仔细核查,为了确保图书质量,这个心愿没有实现。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举行援鄂医疗队员回家仪式,社内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让《查医生援鄂日记》出现在这172位队员回家的仪式上,让这本书诞生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最后,用李广良总编辑的一句话总结《查医生援鄂日记》的出版过程:“面对疫情,出版人虽然不能上阵祛除病毒,但是有记录历史的责任、讴歌人性的使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