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媒体时代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2020-05-18 来源:《西部广播电视》
  【作 者】李艳秋: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新媒体是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就意味着传统媒体面临着转型,中国乃至世界的出版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出版业在面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时,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下,出版集团从创立模式、出版发展战略、出版创新机制和出版品牌管理等多方面开始不断探索,虽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中国的出版业与世界知名出版业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以先进的出版集团为榜样,提出我国出版业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出版业;现状;发展趋势

  1 现状

  当前中国的传统出版业已经开始向新型的现代化出版业转型,在产品开发方面,我国的出版业越来越重视利用数字技术的力量,慢慢开始进行企业制改革,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方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出版业在众媒体时代刚开始转型,所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1 国际出版业发展不平衡,中国出版业影响力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目前国际出版业的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出版业在全球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中国的出版业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抓住机遇,在国际化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1.2 技术创新使出版流程和图书发行模式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开始由传统的出版业向多媒体互动方向转变,出版业从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等多个环节都用到了新技术。印刷技术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印刷和出版成本。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的图书销售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图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出版业开始与其他媒体互动,通过多元化经营,获得更多的利润。

  1.3 传统出版业发展面临困境,数字出版登上历史舞台

  传统出版业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始向数字出版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数字化流程再造。在数字化流程再造的过程中,首先要加速搭建全媒体采编、发布、经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性技术支撑平台,只有整合技术,才能变革出版媒体行业的生产模式,从单一的生产、利用、发布到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生产模式转型,最大化利用资源,另外,可以加强不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进行智能化管理。这样在凸显传统出版业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1.4 国有出版单位依然占据较高比重,民营出版企业灵活发展

  我国到2015年为止,共计有584家出版社,其中中央级出版社有219家,地方级出版社365家,又由于出版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的出版制度较为严格,只有中央级出版社才能拥有出版权,民营出版社便积极与之合作,获得发展的机会。而且,由于我国对文化产业制度不断更新,民营出版社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速度也是可观的。

  2 发展趋势

  2.1 产品结构立体化、受众参与生产,分享话语权

  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的需要,降低图书出版费用,我国的产品结构开始呈现为三种形态,即纸质出版物、数字出版物和定制出版物,三种形态线上和线下协调发展,如当当网、亚马逊、京东、淘宝等为出版商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我们知道,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和内容生产呈现交互性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进行内容的生产,一方面有益于我们了解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出版的成本,加强了与受众的沟通。

  2.2 成立大型出版传媒集团,跨地域、跨类别竞争激烈

  我国出版集团通过兼并、控股、承包、参股等多种方式,尝试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等的界限,国家也不断推动文化企业并购组建,组建大型的出版传媒集团,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版业的规范化管理是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趋势,出版集团开始跨地域、跨类别竞争,图书市场原有的地域限制也逐渐被打破。例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江苏新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控股,并且在江苏、北京等多地设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3 分业式经营

  出版活动是一种比较系统的工作,要进行产业链式生产。内容制作、设计、纸张、印刷、物流、发行、广告、推销、市场数据分析、数字出版等环节构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这也就加强了出版业的发展压力,因此,未来的出版业可以采取“分业经营”的模式,一方面,出版业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需要加强自身的内容生产,好的内容才能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将非核心业务打包,由外包公司生产,最大化利用资源,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

  2.3.1 技术创新

  数字化建设对于出版集团来说是影响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今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我国的出版集团如果对于技术的更新反应缓慢,必然会遭到时代的淘汰。每个国际大型出版媒体集团在新媒体时代都要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发展,因为生产出来的内容文本都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也会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快捷有效的信息管理,出版业的各项业务已经全面向互联网领域转型。

  2.3.2 业务延展

  2.3.2.1 多媒体的互动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增值能力不断提高,内容产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垂直型逐渐向水平和垂直的复合型方向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出版集团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的内容,选择多种不同的媒体和介质,可以利用越来越多的方式实现内容生产的增值。不仅如此,还可以生产更多的内容衍生品,因为单一的内容生产模式不利于出版集团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范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图书、报刊、电影、音乐等产品都注重内容,对于同样的内容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呈现出不同的媒体形态。一方面降低了内容再生产的成本,最大程度地占据市场;另一方面,多形式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消费流量。多媒体互动,是我国出版集团扩大市场占有范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3.2.2 多元化与专业化经营并存

  鉴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出版业在集团化的过程可以采取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并存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出版等业务有效分配,发挥功能的耦合作用,以此来降低出版业的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又可以达到规模经济,通过专业分工,形成核心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从而达到降低风险获得更大收益的目的。我国出版集团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横跨更多的发展领域,涉及集团的治理结构、品牌建设、财务管理、宣传方式、发行体系和物流等,这样可以减少活动成本,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并且各领域的业务活动需要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集团获得最大利润。

  2.3.3 提高集团文化和专业素养

  2.3.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公司制背景下,企业文化关系企业的品牌建设、公司的团队精神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出版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出版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表面,这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和我国出版制度等方面的影响,现在不仅是事业体制的出版业应该转换观念,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上都要适应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原来固有的思想,不断突破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观非常重要。

  2.3.3.2 提高编辑等人员的专业素养

  对于出版业来说,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更加严格,有好的编辑,才能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内容。编辑人员对各个学科都要有所涉猎,具有渊博的知识。除此之外,在目前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我国资深的编辑可能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在数字化时代,每名编辑人员都要掌握数字化生产流程和数字化编辑技术,同时要有很强的策划能力,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形象策划等方面都对编辑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不缺内容,而是缺更加优质和独特的内容。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在创作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多进行创新,争取创作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要培养工作人员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这些都会影响集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贝塔斯曼败退中国的原因及启示[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张曼玲.贝塔斯曼对我国传媒品牌化的启示[J].传媒观察,2007(9):62-63.

  [3]李慕.贝塔斯曼集团经营管理与企业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4.

  [4]彭致.数字出版:集团化作战成趋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1-05.

  [5]张书勤.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径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46-49.

  [6]邓小东.我国出版产业进入集团化时代[J].产经,2013(9):21-22.

  [7]邵挺.贝塔斯曼退出中国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8]罗紫初.编辑出版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