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褚蔚:东南大学出版社
【摘 要】不同的图书编辑对书稿加工的差异性较大,书稿编辑加工可分为三个层次:规范性加工、整体性加工、创造性加工。图书编辑应该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同时掌握图书编辑加工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图书作不同侧重点的加工,努力"编"上一层楼,尽力提升图书质量,争创精品图书。
【关键词】图书编辑;书稿加工;层次;原则;图书质量
图书编辑加工是图书编辑对审查通过的书稿,按照出版和传播要求进行全面的修改和整理。在出版社工作较长时间后,很多编辑通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作者来稿,让不同的编辑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其加工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有时候一部内容一般的书稿,经过编辑创造性地妙心巧改,会变成一部内容较好的图书;反之,一部内容原本不错的书稿,或许会因为没有能够经过编辑用心用力地加工和提升而成为一部没有特色的图书。可见,编辑对书稿加工的深入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图书的质量,编辑加工层次有不同,书稿加工中需要掌握原则。本人结合多年的编辑工作体会,试谈书稿编辑加工的层次和原则。
一、图书编辑加工的层次
第一层次:规范性加工。规范性加工包括文字性加工和技术性加工,是图书编辑依据既定的编辑规范和标准,按照特定的编排著录格式要求对文稿进行的编辑加工。文字性加工是对文字不通、句子歧义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进行加工处理,对书稿文字上的差错进行纠正或改正。技术性加工包括统一体例,核查引文、辅文、错别字以及图中字等,批注易混淆的外文大小写、外文正斜体、上下角标、希腊字母、半字线、一字线、变换字体字号等,是相对简单的重复性强的加工。
书稿经过规范性加工,基本能做到消灭差错、弥补疏漏、规范文字,满足了通常意义上的书稿检查质量的所谓达标或合格,但这还是属于低层次的或者说是浅层次的劳动,因为编辑在书稿加工时的着眼点只在书稿局部的字词句,其工作思维形式较简单而直接。
因为文字和技术加工相对简单轻松,不用费很多神,书稿加工的速度也快,容易见成效,一些编辑就将对书稿加工工作的要求停留在这一阶段,以至编辑水平始终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经年以后还是只会整理文字、修改句子的“加工匠”,而依然对书稿整体无感觉,领会不到书稿的重点所在。这对编辑的成长极其不利。
第二层次:整体性加工。整体性加工是图书编辑在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书稿之后,进行的深一层的编辑加工。编辑从书稿整体出发对内容进行加工,根据需要调整全书框架,使书稿的内容安排或篇、章、节的层次安排更具逻辑性,对书稿中无价值的内容加以删削,对欠周密、有遗漏的加以补充,加工中注意各级标题、层次结构是否合理、有序、清晰、完整、严谨和自然,并且加以提炼。这一层次的书稿加工还包括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如知识、技术的先进性和事实、人物、时间等的准确性等。
整体性加工是一种侧重于书稿结构与科学性方面的加工,属于较高层次的加工。与只涉及书稿形式的技术性加工和文字性加工不同,整体性加工直接涉及书稿的内容。书稿的结构与科学性,是关系到书稿能否成立和有无价值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相对于文字语言等基础内容而言,总体框架的调整更是重中之重,好的“谋篇布局”对书稿加工质量的提高有更大的价值。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一些编辑在工作中往往不注重书稿的整体性而忽略框架结构,此种情况下,即使全书文字语言十分规范,图书出版后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大大减弱甚至丧失了知识传播的作用与意义。
进行有效的整体性加工,这是书稿加工中很重要的一环,不能随意对待甚至置之不顾。图书编辑在书稿加工中应该注重宏观全面地把握书稿结构的合理性,这也是成为一名好编辑的必然要求。
第三层次:创造性加工。创造性加工仰仗编辑对书稿的深挖掘,是对书稿的深度加工。真正优秀的图书编辑在加工书稿时会超越书稿文本本身,参与到作者和作品的知识、信息、文化等的运演中去。编辑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结合作者的专业优势,再创造性地优化书稿作品,可为作者和作品创造新的价值。如编辑在书稿加工中产生自己的设计和构思,提出增加内容与形式的特色等,编辑的这些构思又被作者吸收,经过再加工后使原稿具有了新的内容和风格。
做好创造性加工需要编辑具备相当的某项专业知识和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创造性劳动,既为图书和作者加分、增值,又能得到作者的认可和尊重。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读本《渐晓中医》,书稿加工时,编辑建议作者在原稿近40万的纯文字中增设一些书影图片,以使全书图文互映、版面活泼、增强可读性,也帮助读者拓展阅读视野,作者欣然接受,最后增加的中医相关图片多达两百多幅,图书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
当然,创造性加工不能脱离作品,应该尊重作品的原意、尊重作品的风格,并经作者同意,不是为改而改,而是为了书稿的高品质呈现。书稿深度加工目的是在保持原稿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保持作者的文字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加工,实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编辑的创造性加工还体现在编辑能在此书稿的加工中发现当前的学术理论发展需求及发展方向,再设计和策划学术理论选题,发现和培养作者队伍。
编辑创造性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和影响力。创造性加工是图书编辑加工的高级层次,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语言处理能力,更需要结合编辑自身的专业能力、全面的智慧和职业敏感性,其思维复杂性大大提高。达到这一层次的编辑才是优秀编辑,通常经过这种高层次的用心加工后生产出来的图书也会是精品图书。
图书编辑加工的三种层次中,第一层次的规范性加工属于浅层加工,第二层次的整体性加工属于中度加工,第三层次的创造性加工则属于深度加工。深度编辑加工不仅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也需要感性的直觉思维;不仅需要科学思维,也需要艺术思维。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来源于编辑的主体意识,凸显出了编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它不但使编辑劳动在出版工作中不可或缺,还使之居于出版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图书编辑加工的原则
应改者必改。发现书稿中确实是错的或不妥的,那必须改,如改正不当的提法以及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符号等方面存在的差错,订正事实和数据等方面的差错等。
可改可不改者不改。实际工作中,图书编辑,特别是新手编辑,往往存在过度修改的现象,恨不得对书稿中的每一句话都要作些改动,这其实是误区。有些不存在差错的问题,最多是在表达方式或用语习惯上有差异,不改也行,甚至改了并不比原来的好。把作者的习惯用语之类统统改成编辑的习惯用语,只是换一种说法和用语而已,这种修改属于无价值的劳动,有的甚至还将作者良好的行文风格,作者探讨所论问题独具特色的论点、论据和例证,以及具有新鲜明快特点的文稿思路等改掉或删除,这是很不对的。
要掌握以上改稿原则,编辑应该做到:熟悉稿件,对稿件的整体有所把握,这是能够发现问题和判明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发现书稿中的问题后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要养成认真订正、推敲的习惯,仔细确认,确实是错的或不妥的才改,认不准的宁可不改;对书稿中不熟悉的存疑之处,或查工具书,或请教专家,清楚明白后再作合理修改。
尊重作品和作者。无论规范性加工、整体性加工还是创造性加工,编辑对书稿的修改都是为了使书稿更加完美,但这种加工一般不包括大段大段地删改内容,也不包括任意添加编辑个人的东西。即使是作必要的改动,也应不损伤作品的原意,编辑更无权擅自改变作者的重要观点。假如在编辑加工中发现了较大问题,提出需作大的修改,一定要联系作者,经作者同意。这是对作品和作者的尊重。
三、不同类型的图书,编辑加工的着眼点要不同
每个出版社的图书品种繁多,编辑人员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进行有针对性的、有不同侧重点的编辑。如:对科学技术类图书的编辑加工,要注意书稿中概念、定义的准确性,内容要符合科学性,与当前学术发展水平相一致,书中的专业术语、技术标准等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同时注意书稿要体例统一,文、图、表要对应一致。对社会科学类图书的编辑加工,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正确的立场和观点;书稿内容要逻辑严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材料准确。对科普类图书的编辑加工,要考虑到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既可以用文字为主,也可以以漫画、插图为主,要注意尽量使书的内容浅显易懂,突出可读性。对语言文学类图书的编辑加工,要考虑到这类作品是想唤起读者对美的感悟和艺术的享受,要注意书稿必须弘扬主旋律,不能有政治性错误,但不要强调用“标准化”来改正作品的表达,要保持作者的创作风格。对其他如工具类图书、少儿类图书、翻译类图书、教育类图书等,编辑人员都要根据图书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作相应着重点的整理和完善,既尊重作者的作品,又体现出编辑的用心和用力,让一本本内容质量和表现形式都良好的图书展现在读者面前。
编辑对于书稿质量的提高是大有可为的,书稿加工工作不应停留在只是对书稿的规范与修饰上,编辑主体应该积极发挥在书稿加工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针对具体的文稿进行精细准确、整体全面、有创造性的编辑加工,同时掌握图书编辑加工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图书,作不同侧重点的编辑加工,努力“编”上一层楼,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同时大大提升图书质量,争创精品图书。
参考文献:
[1]陈华平.科技编辑工作中的深度编辑加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156-157.
[2]刘庆昌.论编辑的文化素养.编辑之友,2017(1):80-81.
[3]单晓巍.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内涵.学报编辑论丛,2005(9):204-207.
[4]王剑波.编辑活动与文化传播.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6-119.
[5]陈新刚.科技类图书编辑加工原则及常见问题探析.采写编,2019(4):131-132.
[6]卫广刚.编辑在书稿加工过程中的工作要求.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