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学报服务学术传播与创新对策

2020-05-15 来源:《中国冶金教育》
  【作 者】范兆琳:辽宁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从阐释高校学报内涵与功能入手,针对存在的定位不明、对优质稿源吸引力不强、新媒体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突出办刊特色、培育作者队伍和强化服务意识等提升学报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对策,使学报更好地服务学术发展,激发学术创新,在促进学术信息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报;学术传播;学术创新;对策建议

  高校学报作为国家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期刊群体中占比25%[1],不容小觑。伴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学报自身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本文从阐释高校学报内涵与功能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突出办刊特色、培育作者队伍和强化服务意识等提升学报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对策,旨在使学报更好地服务学术发展,激发学术创新,在促进学术信息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内涵与功能

  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2],以促进学术传播为宗旨,担负着推动高校学术发展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一是引领高校学术发展。学报作为传播高校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展示学校综合科研实力的重要窗口,可以通过刊发最新研究动态、收集科技前沿信息、捕捉学术生长点等方式,为科研人员科学策划选题、引导研究思路、释放创新潜力、推进学术发展提供支持。

  二是提高学术规范能力。学报在学术规范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为学报编辑在审稿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各种规范要求,对论文的主题立意、层次结构、图表格式、参考文献及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审核把关,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引导论文作者实现科研成果理论化、成果展示专业化和书面表达标准化,提升其学术规范能力。

  三是培养学术道德意识。学报与普通刊物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但又因其传播的是严谨、严肃的学术信息而区别于普通刊物,承担着培养作者学术道德意识的重要使命。学报通过投稿规范和相应的技术手段,约束和规避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从学术传播的源头杜绝学术不正之风,抵制学术腐败的蔓延,促进学术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明

  一直以来,多数高校学报呈现“全、小、散、弱”状态。由于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重在满足校内教职工的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结题、工作量积分、毕业学位论文等各种需求,这就决定了高校学报的内向型办刊模式,很容易造成“闭门办刊”,导致结构不合理、资源分散、内容同质化、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学报尤其是非核心高校学报的自身发展定位问题亟待解决。

  (二)优质稿源不足

  在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论文被SCI或核心期刊收录已成为衡量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高质量的论文对SCI或核心期刊趋之若鹜无可厚非。目前,除重点大学学报依托学校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能吸引到校内外丰富的优质稿源外,大多高校学报对优质稿源求之若渴却又无能为力,长此以往,势必进入恶性循环,学报学术传播功能和学术影响力自然无从谈起。

  (三)创新元素不多

  到目前为止,高校学报基本是学校行政经费拨款,属于学校“包养”,处于没有忧虑,不计亏损,不愁发行的状态。工作过程中创新元素不多,大多采用在线投稿或办公平台,偶有利用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信息推送也是亦步亦趋鲜有新意,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性较差,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远远落后于学术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

  (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1.打造特色栏目

  学报的综合性是导致学报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小而全、广而杂”难以展现特色,依靠本校的优势并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栏目,一方面可以集中学校的优势学术科研力量,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多中选优,提高稿源质量,逐步提高特色栏目影响力;另一方面,特色栏目一旦引起同行关注,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稿件,不断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传播能力。

  2016年,《辽宁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通过调研以及编委会讨论,结合辽宁科技大学的重点学科和鞍钢产业链的特色,确定了以自然科学类论文为主,重点打造“材料与冶金工程”特色栏目。2016-2018年间,“材料与冶金工程”栏目共刊登论文109篇,刊发基金项目论文比达84.4%,其中包括6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论文的研究范围涉及到钢铁冶金的全过程,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并在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发展,成为钢铁冶金领域的重要学术传播平台。《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表明,其2016-2018年的影响力排名分别由Q4区、Q3区上升至Q2区,可见特色栏目可以充分发挥学报在学术传播和学术创新中的作用,达到了扩大影响力和彰显期刊特色的效果。

  2.策划出版专刊

  通过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了解当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不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策划出版专刊是学报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学报编辑必须摒弃等米下锅的传统,主动出击,跟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走访学术创新团队,与一线科研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对学术期刊的需求,精准确定约稿对象,出版策划专刊,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发挥学报的引领作用。

  以《航空学报》为例,2007年国家确立“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之后,编辑部积极与参与项目组专家沟通,于2008年第3期出版了“大飞机专刊”[3],20多年过去了,这种专业参考效应仍在发酵:截至2019年12月20日,CNKI数据表明该专刊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7.13,而期刊的篇均被引频次为分别为11.45。可见,成功的选题策划能够引起学者的关注,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进程。

  (二)培育队伍,促进成长

  学报被冠以高校之名,意味着要履行为本校教师与学生服务的义务。协助提升本校师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水平,培育优秀的作者队伍,有益于传播本校的学术研究成果。

  1.打造青年教师作者群

  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多处于科研起步阶段,影响力不如权威专家学者。学报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一是在处理稿件时,编辑利用办刊经验和审稿中常见问题,与本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修改行文结构,突出主旨要义,提高论文质量,有益于论文后续的出版传播。或通过挖掘论文中的创新点,鼓励作者深入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是组织学报编委和审稿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对青年教师论文写作中的学术问题进行指导,切实提升学术写作水平。

  三是联合学术团体及协会,及时开展学术咨询,分享研究经验,拓展科研思路。

  2.培养研究生作者队伍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6-2018的统计数据表明,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生发文比例约占每年的61.87%,这一现象在地方高校学报尤其是非核心高校学报应该不是个案。显然,在读乃至毕业时间不长的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学报的主要作者群体之一。

  有文献披露,基于学校要求毕业前至少刊发相应等级的论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一稿多投,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捏造篡改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约25%的研究生论文存在一稿多投行为[4]。对此无需回避,更不能矫枉过正。可以为他们开设学术写作课程或举办培训,对论文选题、查找数据资料和论文结构与撰写等方面进行耐心指导。同时,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培养其自觉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和学术道德。面对这类“写作新手”,还可以帮助其制定规范的论文写作模板,对论文的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标准进行说明,引导他们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严肃的规则意识。

  (三)强化服务,因势而新

  高校学报的编辑应该不断提升素质,将服务学术发展和提高学报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为学术传播与创新创造条件。

  1.缩短发表周期

  文献[5]指出,大多数期刊的编排校流程约占发表周期的50%,因此,要强化时效意识,缩短稿件审稿、退修、校对和印刷时间,充分利用学报在学术创新中的传播功能,将论文第一时间发布,为作者争取论文的首发权。对于有时效性要求的学术创新论文,可以采用网络优先出版的方式缩短论文发表时滞。也可采用更为快速的发表机制——预出版,即在不确定刊期、页码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稿件进行录用即出版处理,抢占学术制高点,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使其学术价值及时得以确认。数据显示,对《气象学报》中、英文版预出版论文进行随机抽查,发现预出版的论文发布20天左右与正常出刊2个月左右的点击量和下载量接近,表明了预出版能够加快学术成果的传播[6]。

  2.创新服务渠道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学报要顺应网络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满足读者互动性、碎片化、移动式的阅读习惯,提高学报的传播力。在推送传统出版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创新环节。

  一是精品推荐。微信公众号不能满足于纸质期刊的复制粘贴,而是要贴近读者浅阅读和碎片式阅读等不同需求,对上传论文进行二次加工,突出核心观点,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二是增强出版。请作者适当补充与论文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科研过程,既可弥补了文字叙述的单一性缺憾,又可为读者带来更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效应。例如,“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论文中,90%为图片增强论文,使微信推文的容量更大[7]。

  三是互动交流,开放推文留言权限,形成期刊、作者、读者三方共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就论文内容进行讨论,普及科学常识,跟踪科研热点,促进思想碰撞。

  参考文献:

  [1]陈留院.高校学报学术影响扩散的动力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9(5):130-135.

  [2]段立文,刘作翔.坚持学术性是办好学报的关键[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5,11(4):16-17.

  [3]蔡斐,苏磊,李世秋.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划出版专刊/专栏[J].编辑学报,2018,30(4):416-419.

  [4]张宇,李立.高校科研论文诚信问题及相关防范机制建立[J].中国编辑,2019(2):67-70.

  [5]陈勇,郭伟.多举措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以《中国机械工程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3):120.

  [6]伊兰.学术期刊出版时效管理的个例实践[J].传播与版权,2015(4):30-32.

  [7]吴祝华,蔡雅雯,王国栋,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增强出版功能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9(5):88-9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