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阅读推广人 贺超
我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生活节奏,正在逐步恢复常态。尽管口罩还在脸上不合时宜地存在,但是走进商场、餐馆的人们,已经欣然地享受着这个夏天难得的自由——连温热的阳光都是亲切的。日子和股市一样起伏跌宕,但一切终归都会过去,明天总会到来,保持淡定,保持微笑,这是最好的选择。
榜单上有一本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新书——《新冠肺炎防治精要》,无论如何了解新冠肺炎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一本汇聚了国内知名传染病防治专家的重要著作,内容涉及新冠肺炎的科学认识、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等。在编写团队中有院士,也有主任医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冲锋在一线、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植物收藏家》《勐海植物记》是两本关于植物的书籍,一本引进版,一本原创作品。《植物收藏家》以11节植物小课堂、16种新手园丁容易养护的植物,教读者轻松打造属于自己的私人花园。无论是拥有一个院子,还是一个阳台,甚至只有一个窗台、一个小小的室内花架,只要你愿意动手,都可以学到一些美化生活的技能和灵感。
《勐海植物记》记述了400多种苔藓植物、石松植物、链束植物(蕨类)、种子植物。作者采取的是广义游记的写法,把自己在勐海县所到之处的大多数所见植物一一作了介绍,书中有大量精美的照片,特别是很多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群都非常清晰,还有很多花、果的解剖照片。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勃鲁契夫在他的作品《研究自己的乡土》中说,要成为本国真正的公民,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国家,研究本乡的田野和森林、平原和山岭的一切。已经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家门口,成就了经典的著作。例如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彭自然史》《塞尔伯恩博物志》、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也在书中强调“研究我们的乡土”是可持续生存层面的重要考虑。生于斯,长于斯,大部分人其实不了解自己身边的植物,比如小区绿化带的那些花花草草到底是什么,所以阅读这些书,了解下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也是不错的体验。
去一座城市,一定要看看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博物馆就像一座城市的大脑。《博物馆之美》不仅涉及博物馆学的宏观问题,还对中外博物馆业态的发展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作者曾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有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作者从自身的实践出发,从收藏、策展、运营等角度描绘了“理想中的博物馆”的样子,也为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美到底美在哪里。
宅在家的生活,最考验我们的是吃,很多人因此发掘了自己的做饭潜能,成为家庭美食家。人人都需要食物,可很少有人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你看到的或许是卡路里,是营养配比,是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人类饮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而《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从史前的蜗牛养殖到古罗马的宴会,从食品罐头到快餐汉堡,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8场饮食革命,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吃出来的全球史”,当然读完书下次你大快朵颐的时候就能告诉别人,今天为啥我们这样吃了。
《床前明月光》是主持人敬一丹的新书,作品记录了她与罹患重病的母亲的生活。面对至亲的病痛,家庭成员的情感变化、心理疏导,老人在面临重病时的心理调适,以及子女和老人的沟通,病情下的相处,作品以纪录片似的风格,充满温度但又客观真实地为读者展示了一段充满生死离别的告别。
疫情之下,许多人选择以阅读方式来度过。回顾半年来,在生活慢下来的时候,我们更注重观察生活和自身,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期待未来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