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用文学凝聚力量

2020-05-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文学评论家 马季

  文学阅读帮助人们拂去心头的尘埃,打开观察生活的视野,重建生活秩序,重建精神空间。自古以来,文学的一大功能是疗伤和治愈,它针对的并不是某一种看得见的伤痛,而是对灵魂的抚慰,对精神的呵护。在今天,文学还有一种唤起的作用,让人相信明天,期待未来。

  疫情暴发以来,各地作家以不同形式创作了一批作品,《战疫纪事》收录的著名作家的散文包括:迟子建的《春花依然盛开》、滕贞甫的《回望,为了更好地前行》、孙惠芬的《致无尽亲情》、次仁罗布的《心存敬畏》、池莉的《隔离时期的爱与情》、董宏猷的《我与武汉同在》、叶浅韵的《等黎明到来》等。由此,我们可以读到中国作家对这次疫情的态度,他们向现实发出的声音,以此展现灾难中文学所拥有的力量。查琼芳是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她的《查医生援鄂日记》直击抗疫现场,记录了68天跌宕起伏的援鄂经历,揭开了中国迅速控制疫情的密码。日记文字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是记录抗疫实情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是20世纪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回忆录的结构虽然松散,各章节大体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只不过各个人生阶段有着迥异的主题。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拥有旷达的胸怀和超凡的视野,把诗歌的作者比作星辰的创造者,从事漫长工作的手艺人。他认为在物质和精神上,诗人都有权利幸福,也应当幸福,同时应当用诗来战斗,来赞美爱、表现美。

  “远行人必有故事”这句话出自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远行人必有故事》作者张莉在这本文学评论集中,以多重视角介入当代文坛,其中有对于作为远行者的作家的认识,也有关于当下文学问题的思考。中国作家热衷于讲故事,这一古老的文学传统,在现代文明日渐交融的今天,新的中国故事给我们的时代、给世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生活图景。

  疫情过后,生活终将回归平静和日常,就像《美顺与长生》中的芸芸众生,既有嘈杂的艰辛也有宁静的美好。毛建军是一位典型的“业余作者”,作品没有深奥的内涵和文学技巧,叙事的力量在于“真情”二字。故事男女主角美顺与长生的婚姻没有什么吸人眼球的地方,他们的感情建立在甘苦自知、相濡以沫的基础上,无论遭遇什么是非,始终坚持朴素的生活理念:不服输,只帮人、不害人。盛慧的《外婆家》是一部散文集,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回到儿时生活的那个风光旖旎的南方小镇,以独特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天真无邪儿童的心灵世界。作品中流露出的忧郁、压抑与痛感,无一不是来自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当然也有美好与温暖,带着诗意的滑翔,时光留痕,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总是需要重新铺展开来审视与回味,方能在文字中获得重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