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春雪: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
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调查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岀竞争力提升策略,以期为农业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8年M月,黑龙江省共有公开发表的农业科技期刊42种(其中英文版农业科技期刊2种),占全国农业科技期刊总量(911种)的4.61%,涵盖农业领域学术类、技术类和综合指导类。
(一)信息化程度低
1.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情况不乐观
截至2018年11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有13家,占比30.95%,不足1/3,且大都未精心维护和运营,推送效率偏低,更新速度慢,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如《饲料博览》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1-11月共计推送4条信息,《水产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当期目录”还停留于2016年第5期,对读者缺乏吸引力,进而降低用户关注度。此外,推送的内容过于枯燥,大多以纯文字或者“文字+图片”为主要推送形式,而对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综合运用较为缺乏。
2.网站功能不完善
(1)阅读格式不完善
PDF阅读模式在信息检索、二次利用以及移动终端阅读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而HTML文档可以更好地匹配不同屏幕尺寸,有助于提升在不同终端上的阅读体验,且其超链接功能可以提高用户交互性,如提供论文各章节的跳转及参考文献链接等。自建网站的23种期刊中,78.26%提供了PDF格式,仅有16.66%提供了HTML格式。除《黑龙江畜牧兽医》等少量期刊网站提供PDF及HTML两种格式的全文在线阅读及下载服务外,其他期刊网站仅提供PDF格式的在线阅读、下载服务。
(2)投稿功能不完善
在自建网站中,有些网站未开通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在线投稿、审稿等无法实现,只提供全文在线阅读及下载服务,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网站。
(3)互动功能不足
目前,具有独立网站的23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中提供互动交流服务的只有5个网站:《农机使用与维修》《农场经济管理》提供在线QQ互动交流服务,《黑龙江畜牧兽医》《生物信息学》在联系方式中公布了作者群QQ号,《森林工程》网站设有留言板板块。
(4)开放获取程度低
在自建官方网站的23种期刊中,提供已刊发稿件全文免费开放获取的只有《黑龙江畜牧兽医》等10种。采用中国知网(腾云)采编系统的8种期刊,其网络全文直接链接至中国知网数据库,登录后付费才能下载、阅读①,如《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等网站;有的期刊官方网站上只提供文章标题、作者、摘要及关键词等少量信息,未提供PDF等版本的免费全文数据,如《中国预防兽医学报》网站。
3.增强出版情况不佳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通过加入OSID计划,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对论文的语音、视频介绍,从而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实现增强出版②。读者通过微信扫描论文上的OSID码看到作者对文章的介绍,可向作者提问与进一步沟通,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和讨论体验,从而扩大论文的影响力,同时让科研过程可追溯,促进优秀论文更好地传播。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中只有《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加入了该计划。
(二)栏目设置、报道内容缺少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我国各区域土壤营养成分及气候条件不同,农业类型多样,具有鲜明的区域农业生产特色。与此相适应,我国农业科技期刊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在办刊实践中,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大多存在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对刊物所处的独特环境和专业特点认识不足,产生栏目雷同等问题,地域特色不鲜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中林业类科技期刊数量最多,达到9种,但其栏目设置大致统摄于林业技术与经济、森林资源管理、林业产业等三大类,同质化严重。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农业技术类文章的实用性也有地域性限制。比如同样种植水稻,东北三省与南方、新疆的水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发生就差异很大③,因而黑龙江省农业技术类期刊应着重报道适合当地的土壤与气候条件,且具有较高收益的新品种及适应本地的配套栽培技术的科研成果。这样,一方面可避免编辑因缺少对其他地区相关技术方面的了解而造成对知识性差错的不可识别,另一方面可使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并加以验证,做到有效供给,增强读者黏性。
(三)时效性较差
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刊发的文章需适应种植季节,具有时效性,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④。42种农业科技期刊中,半月刊(3种)和月刊(15种)合计18种,占比42.8%,不到一半,另据笔者查阅统计刊有“收稿日期”及“发表日期”的27种期刊,发现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时滞普遍较长,其中发表时滞在半年左右的有《黑龙江农业科学》等11种,在一年左右的有《水产学杂志》等3种,一年及以上的有《农机化研究》等5种,严重影响了论文时效性和价值。
二、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融合新媒体,加强信息化建设
1.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运营管理
应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中有29种没有开设微信公众平台,要顺应新媒体信息化趋势积极开设,已开设的期刊要做好维护、推广和运营工作,保证推送内容、形式、频率、时间及版块设计的科学性。如除了推送纸质期刊内容外,还要推送相关农业科技信息、行业信息以指导生产;把要传播的内容按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字体、颜色等的二次加工来增强页面友好度,以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注意。
2.建设网站并完善其功能黑
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目前主要采用中国知网(腾云)、三才、玛格泰克三种采编系统。这三种采编系统都可以实现全流程管理且功能各异,没有建设独立网站的19种农业科技期刊可根据自身需求、特点选择适合的系统,建立先进的在线出版平台,实现编辑岀版流程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半径,提高国内外影响力和显示度,实现期刊数字岀版产业升级。已自建网站的23家期刊出版单位应完善开放获取功能并考虑读者对期刊深阅读与浅阅读的需要和便于国际科技情报机构检索和收录,提供PDF和HTML两种及以上阅读模式,以增强论文显示度,进而提升引用率和影响力;增设留言板、QQ等互动交流版块、方式,实现作者、读者的参与互动,使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地联系起来,提升作者、读者对期刊的关注度⑤,以保证来稿量,做到优中选优,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科研传播功能。
(二)策划突出地方农业特色的栏目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要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稿件内容,结合农业科技期刊的地域性、季节性特点及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策划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栏目。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要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向专家学者积极约稿,并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实际情况,不定期开设专题栏目。另外,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如《黑龙江农业科学》,要根据黑龙江特殊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及优势作物等农业特点,策划寒地品种育种与栽培、优质大豆选育、玉米品种推广、林副特产加工等彰显地方农业特色的栏目,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期刊知名度。
(三)提高论文出版时效
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刊发的文章需适应种植季节,具有时效性,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发表时滞超过6个月的占近一半比例的现状,各相关出版单位应建立高效的出版流程,创新编审程序,对于时效性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要进行网络优先出版以提高出版时效,加快传播速度,提升科技信息的传播功能。另外,可以适当扩刊来增加报道容量和加快发表速度,如发表时滞一年以上的《水产学杂志》《中国马铃薯》可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中国预防兽医学报》(87页)可以增加页码的方式以缩短发表时滞。
(四)增加英文期刊数量及论文英文信息量
为适应外国读者阅读及国际检索系统需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期刊影响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应适当增加英文期刊数量和论文的英文信息量:没有英文摘要等英文信息的农业科技期刊如《黑龙江粮食》等,应重视其作用加以补充;有英文摘要等英文信息的期刊要逐步将论文英文摘要由只介绍论文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向更翔实的英文梗概过渡;要参照《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的做法,对参考文献著录文字作出积极调整,由一种文字著录向中英文同时著录的形式转变;借鉴〈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种英文版农业科技期刊的创办经验,积极申请、准备创办更多的英文版农业科技期刊。
(五)构建刊群
考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期刊办刊实际,发现主办2种(含)期刊以上的单位有东北农业大学(5种)、东北林业大学(6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2种)、中国农业科学院(3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3种)等5个单位,且同一主办单位所办期刊报道范围大都具有交叉性。鉴于此,可由主办单位牵头,对其主办的期刊实施联合集群,实现“同宗”期刊小规模集群。如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森林工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中国林业经济》《野生动物学报》和《植物研究》6本期刊,具备了集群办刊条件,可将这6本期刊注册作者及稿源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平台共享和稿件共享。若投往其中一本期刊的稿件未被录用,可根据稿件专业及内容自动转投至另外的5本期刊,这样既有利于各期刊之间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稿件互通,也易于统一协调管理和出版质量的共同提高⑥。
注释:
①高峻:《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互联网+”发展现状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年第10期
②《长江科学院院报加入开放科学OSID计划》,《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年8月15日
③④刘新永,林玲娜,杨小萍:《省属综合性农业技术期刊现状及发展对策》.《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年第2期
⑤刘春雪:《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⑥常青,彭战武,王文宇,等:《青年编辑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中的使命与责任》,《编辑学报》,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