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二维码在传统科普图书富媒体出版中的应用

2020-05-12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邹贞:中国科普研究所;陈玲: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二维码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以“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①,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扫描可获取包含的信息。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2020年4月以后,日本小学教科书上将出现二维码,学生扫码可浏览教学视频。日本的这一举措说明,传统教材正走向富媒体出版。所谓富媒体(Rich Media),是指“具有动画、声音、视频和/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法”②,本世纪初主要用于网页设计及广告领域,近年来开始运用于数字出版方面。一直以来,传统科普图书在探索公众更易接受、科学传播效果更好的出版形式,利用二维码进行富媒体出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二维码用于科普图书富媒体出版的依据

  二维码在传统图书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种:一是防盗版,二是营销宣传,三是增值图书内容。这里讨论的是第三种,即内容二维码(以下简称“二维码”)。在科普图书领域,利用二维码探索富媒体出版,有以下四点依据:

  1.顺应国民数字阅读新趋势

  2019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8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在11年间从24.5%持续上升至76.2%,数字阅读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影响是,纸质图书阅读者数量下降明显。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成年人占比38.4%,比上年降低6.7%;利用手机进行阅读的读者数量上升明显,倾向于“手机阅读”的国民占比40.2%,比上年增加了5.1%。经过长期以来的累积及此消彼长,倾向于数字阅读的人群比例首次超过纸质图书阅读人群。在此背景下,将读者从纸质阅读拓展至数字阅读就成为时代所需,科普图书自然也不例外,应当寻求数字化出版之路,顺应当下数字阅读新趋势。

  2.“看”已不是阅读的唯一方式

  一般认为,阅读是一种行为,指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阅读主要通过视觉完成,相当于口语中的“看”。人们提到“阅读”的时候,脑海中经常浮现的画面是:读者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外面的实体书店拿着书,慢慢地翻看。如今,“看书”的场景正发生改变,校园里、地铁上,戴上耳机,就可以开始全新的阅读之旅。“看”书,已经从传统的视觉范畴拓展至听觉范畴。从最新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来看,2018年有26%的成年人形成了听书习惯,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得到、移动有声和喜马拉雅等是公众常用的听书平台。和看书相比,听书以及看视频能通过声音、画面更好地传达“感染力”,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3.富媒体出版有助于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近年来,科普图书出版呈现出繁荣态势,在图书种类、发行数量及市场销售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但“死板的形式”③仍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之一,包括晦涩的说教面孔、陈旧的体裁及语言表达方式、抽象难懂的纯文字等。和其他图书不同的是,科普图书承担着传播科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因此,图书创作者需要着力思考如何将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别有趣味,吸引读者在阅读中完成自我提升。从科学传播效果来说,再具体、再准确的文字都不如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得直观、生动、形象,数字化出版能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公众阅读,从而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4.部分科普图书“扫一扫”取得良好反馈

  近年来,一些科普图书利用二维码进行富媒体岀版,取得了良好市场反馈。德国精选科学图画书套装有3册(《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皮肤国的大麻烦》),扫描二维码,可以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主持人春天姐姐朗读故事,这种设计让原本精彩的图书锦上添花、更为畅销。除了引进图书,国内原创作品也收到良好反馈。赵致真、王俊主编的《神奇科学》在每个实验介绍后都放置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观看实验视频,该书是“国内第一本与二维码视频集合的科普实验图书”,发行量近20万册,2015年获得科技部推荐,入选“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出版的《播火录》每章后附有二维码,读者扫码后可观看对应的14集科普电视系列片,还能浏览下载章节电子文本及篇目对应的图片,全书图片总计1400张,该书利用二维码进行的富媒体出版方式,以及二维码链接的纪录片都在媒体上产生强烈反响。

  二、二维码在科普图书富媒体出版中的问题

  二维码的介入,让“纸质图书与多媒体真正实现了媒介融合”④,原有的图书突破了载体限制,内容得到了较大程度扩展,也为读者带来了动静结合的阅读体验。然而,从科普图书的实践情况来看,二维码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缺乏严格审校,发生低级错误

  纸质图书有严格的三审三校流程。但是,一份基于二维码融合出版物岀版情况的调研显示,“仅少数出版社有明文规定,将二维码及其资源列入三审三校流程中”⑤,这就使得二维码进入图书时的审校缺乏严格的制度监管。在实践中,一些本该避免的低级错误也因此发生。一本获得较高级别奖项的鸟类科普图书,将“扫二维码看动态鸟类视频”作为图书特色印在封面醒目位置,然而,扫码后发现“红尾歌鸭”和“虎纹伯劳”两个视频相似度极高,不仅场景一致,连鸟类外形都一样,仔细对比后发现“虎纹伯劳”视频里播放的就是“红尾歌鸠”,这样的错误出现在科普图书里,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2.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扫码体验不佳

  将二维码应用于传统科普图书富媒体出版,基本是最近十年的事。从现有情况来看,这一技术的使用远未达到成熟阶段,用户扫码看书的体验亟待改善。首先是链接打开问题,部分科普图书存在打开不顺畅、有第三方广告以及部分链接失效等问题;其次是资源质量问题,部分音频资源噪音明显,视频资源画面不稳定、画质不清晰、全书视频缺乏统一设计规划;再次是缺乏必要的讲解,部分图书链接的二维码资源只能看作基本素材,没有做进一步深加工,这就使得读者扫码阅读体验不佳,对图书富媒体出版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科普效果也大打折扣。

  3.图书文本与二维码内容不对应,出现“两张皮”现象

  在富媒体出版实践中,二维码链接资源是对纸质文本的补充、延伸与扩展,二者在内容上应具有明确的一致性,通过两种媒介的融合来提升科普图书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方面的传播效果。然而,市面上部分图书并没有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例如,某纸质图书在介绍“金丝燕与燕窝”的相关内容后,附加的是“骨顶鸡”的二维码资源,在“鹰击长空”的纸质文本后附加的是“勺鸡”的二维码资源,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混搭在一起,显得非常奇怪,二维码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与富媒体出版的初衷相去甚远。

  4.呈现形式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目录索引

  当二维码以印刷方式出现在纸质图书上时,应当在呈现形式上予以规范,包括在书中的位置、大小、样式等。部分科普图书在应用二维码时缺乏整体规划把控,比如,整本书二维码大小不一,在书中的出现位置随意、无统一规划布局,样式设计也不尽相同等,这些都容易给读者带来图书出版不够用心、图书制作不够精心的感觉,影响读者对整本书的评价。另外,部分图书未对散落在内文中的二维码做必要的目录索引,读者想针对性地扫码浏览时很难直接定位,只能逐页寻找,这样的体验势必会伤害读者的阅读热情。

  三、二维码用于科普图书富媒体出版的建议

  1.建立规范,明确管理及呈现标准

  当前,二维码在科普图书富媒体出版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管理不足、呈现不规范等问题,出版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规范,明确标准,便于约束及统一管理。在管理标准方面,要制定严格的审校流程,二维码链接数字资源审校应比照纸质图书审校制度,“层层审核,落实到人”⑥。需要强调的是,科普类数字资源除了接受常规审校流程外,还要邀请业内专家对科学性进行把关,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给大众传播错误观点。在呈现标准方面,一方面要根据数字资源的具体形式,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从像素、时长、格式、加密措施等方面进行细致规范,另一方面要对二维码在纸质图书中的排版方案设立规范,避免随意设计,散乱无序。

  2.强化队伍建设,优化数字资源内容

  就纸质科普图书创作而言,书稿质量主要取决于作者的科学素养及表达能力。但是,如果将其纳入富媒体出版计划,以二维码链接数字资源,就需要考量作者及图书数字化创作团队的整体能力。换言之,形式上加入的是简单的二维码,背后支撑的却是庞大的技术团队。为此,出版社应集结各方技术人才,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专业数字化制作团队,研发优质科普数字资源,确保平台服务器稳定良好运行。同时,应建立信息数据库,在后台收集整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偏好及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改善数字资源制作方向。

  3.深度融合,提升科普阅读效果

  纸质图书与二维码的融合状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不融合,即纸质文本与二维码链接的数字资源“貌合神离”,二者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二是浅融合,即二者主题相关,但数字资源只是以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重复文本内容,未做进一步加工;三是深度融合,即在纸质文本的基础上,以深度加工的资源进一步拓展文本,让读者突破呈现空间限制,在更广阔的数字空间获得更多更深入的阅读体验和思考,二者不只是形式上的补充,更是内容上的延伸和扩展。

  注释:

  ①张蓓,张成昱,姜爱蓉,窦天芳:《二维条码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拓展中的应用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4期

  ②武小菲:《泛阅读时代富媒体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年第8期

  ③周玲:《我国科普图书发展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第4期

  ④柳晨:《论二维码在纸质图书出版中的应用》[J],《出版广角》,2016年第1期

  ⑤⑥吉鹏云,柯积荣,开军武:《二维码融合出版物标准问题研究——以图书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8年第9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