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一切,居家、隔离、拒绝聚集成为生活关键词,所有重心转移到线上——学校不开学,在线课堂;企业不上班,在线办公;我也参加了在线的学术会议,在线讨论书稿。可以说,疫情之下,互联网,不止改变生活;互联网,就是生活。本文以我参与在线图书馆配会的经历,分享一下“云”模式对出版发行业务的改变和影响。
传统图书馆配会什么样?
馆配会是出版社和图书馆的重要联系渠道。每年,出版社都会安排编辑和销售人员参加各类馆配会,由于编辑更熟悉图书内容,可以更好地向图书馆采购人员推介图书。
2020年,我参加过两次图书馆配会,一场线下,一场线上。
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同期举行了图书馆馆配会。进入展馆后,参展的出版社众多,高大的展示架令人眼花缭乱,但每家社的展示架非常有限。像科学出版社这样的专业大社也只分配到了两排展示架,很多小规模的出版社甚至只有一格书架。书多架少不说,更令人头疼的是,按照专业领域排列的图书在采购人员的翻看下全乱了套。有采购人员来咨询,编辑要耐心介绍,帮忙找他们需要的书,有时候还要帮忙扫描。编辑在现场引导、选书、整理书架,一整天下来,真是“口干舌燥眼发花、腰酸背痛腿抽筋”。
“云”端馆配会有何特别?
4月初,我被通知参加浙江省 “云馆配”图书展示会(简称“云馆配”)。
在馆配会正式开幕之前,我设想过多种“云馆配”的模式,也非常憧憬这种新形式——会不会类似于淘宝卖书,采购人员在线下单,编辑充当出版社旗舰店的客服?或者类似于外卖平台,采购人员在线下单,编辑线下备货?甚至疑惑,编辑和采购人员不用面对面,是否会有见面扫码的“获得感”呢?
4月20日上午9点,“云馆配”正式拉开帷幕,我坐在办公室,一边看书稿,一边登录馆配会平台进入“展会入口”。“云馆配”模式既具有真实的现场馆配体验,又更加便捷。一进入平台就可以看到虚拟的展馆3D模型,全景还原现场,采购人员不用在场馆苦苦寻找出版社展示架,既可以根据模型上的类别划分,直接找到相应出版社,也可以通过快捷入口快速找到出版社。
进入到出版社的选购页面,分类导航非常清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场馆区”“学科区”和“中图区”直接导航跳转到其他页面。如果采购人员想直接搜索图书,可以按照关键字词、出版时间、价格区间和重点图书等分类搜索。
在图书展示方面,“云馆配”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等特点,既有图片区展示,如封面、版权页、内页、宣传页,也可以点击试读或试听,采购人员还可以点击“详情栏”,图书相关的采访、目录、编辑推荐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
对于100家核心出版机构推荐的重点图书,不再需要编辑一遍遍地向采购人员强调,平台会在书名前标示“大拇哥”标志。有些采购人员比较关心图书是否为新书,平台充分考虑到这一需求,专门设置了“当年现货”条目,即下列图书均为2019年及之后出版的图书,“往年现货”即为2018年及以前出版的图书,“期货”即为未来3个月内上市的图书。
除了图书挑选,订购也非常方便。订购功能和网购差不多,直接将图书放入“购物车”即可, 同时可以设置复本数以方便后续订购。
整体而言,这些完善的图书信息和功能设置,降低了采购人员的自主选择难度,提高了采购效率。采购人员对所选图书的疑问可以直接与编辑在线交流,我们可以提供“点对点”服务,但事实上,在几天时间内,编辑被“翻牌”的咨询机会很少。
“云馆配”还有哪些期待?
以前的线下馆配会,编辑很容易遇到忙碌好几天却并不了解工作成效如何,也不清楚自己卖力推荐的图书是否被图书馆选中的问题,“云馆配”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次“云馆配”平台专门设置了采购“电子屏”,实时播报图书采购数据,如供货商排名、连锁店排名、累计订购册数等。当看到自家社的图书采购数据“蹭蹭”上涨时,编辑的满足感大大增加了。出好书很重要,但真正销售出去并获得读者认可,才是引以为傲的事!
虽然整体而言“云馆配”非常方便快捷,但也不乏有一些遗憾。
在线选书为采购人员提供了便利,但要在海量的图书中筛选出合适的品种,也是一场体力和耐力的“战斗”。就像日常在电商平台购书一样,可以通过关键词找到一部分自己想要的书,却也还是会有遗珠之憾。在这次“云馆配”中,一些好书的采购数据非常一般。
编辑们在复盘后总结道,由于平台只设置了采购人员主动问询通道,没有出版社主动推荐功能,使得有些好书不能被采购人员及时发现。建议下一次“云馆配”能够优化实时互动,借鉴淘宝客服主动推荐的模式,便于减少采购人员的无效选择时间,还能让好书有所“归处”。也期待疫情过后,云端采购模式能够继续下去,并不断创新,让图书更便捷、高效地到达万千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