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科学出版社)
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下,如何自我学习和提升,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编辑,是每一位图书编辑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作为一名从事科技类专业图书出版工作近20年的一线编辑,经历了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的数量规模增长,到现如今,提高图书质量、增强社会效益的质量效益增长,再加上互联网科技对传统出版的渗透和融合发展,我深刻地体会到,编辑必须要坚定信念、加强学习、提高专业化能力,才能成为新时代下一名合格的编辑。
坚定信念,提升政治修养
编辑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工作要求,要坚持“质量优先”。自然科学类专业图书涉及的政治性敏感性问题没有社科类图书多,即便是这样,也不能放松政治把关的思想意识,针对稿件有可能隐含的政治性问题要仔细核查。如,书稿中可能会涉及政府、政策、制度,引用党、政府部门的文件要仔细核查,保证没有错误引用;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描述和照片要进行审查;涉及有国界线隐含领土完整的地图,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审拿到审图号方可出版;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的描述要谨慎、客观;涉及台湾、香港、澳门的文字表述要准确,并对其政府机构、大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名称要进行处理,等等。
不断学习,夯实编辑能力
新时代的编辑要立志出版精品力作,要以“工匠精神”对待工作,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雕细琢,打造精品。编辑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增加知识储备,强化专业功底,不断学习,夯实能力。
创新力是新时代发展对编辑的必然要求。在传统出版业的中观形势下,我们遇到了很多发展的瓶颈,如图书造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均衡,编辑选题策划与案头工作的冲突,图书效益与印刷成本之间的抗衡,等等,都给出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出版人要及时转变观念,增强创新能力,拓展新的技术,才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如数码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按需印刷的广泛应用,解决了供大于求的生产模式,使得出版社的经营越来越精细化,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如异地建设编务基地,培养专业文案编校人员,使编辑分离成为现实,更加有效地发挥编辑所能;如通过开拓新的经营模式,加强新媒体营销,提高单本书效益来缓解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只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就一定能够解决难题,推进出版事业繁荣发展。
快速转型,推动融合发展
出版行业的转型,更重要的是编辑的转型,编辑应直面转型所带来的挑战,在发展理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出版模式、经营模式等多方面加以适应和转变。新闻出版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把数字出版编辑作为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少出版社纷纷招聘培养专业的数字编辑,以加快转型。
在新时代下,笔者认为,编辑转型的核心是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用互联网思维策划产品:互联网思维下策划产品,就是完全打破纸书屏障,将有关联的知识内容以专业化、科学性的系统方式进行重新整合,并相互关联。
其次,用互联网技术制造产品:当产品内容确定之后,要想实现产品期望的价值和用户的需求,就要设计好产品的功能。这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编辑可以不精通互联网技术,但要学习和基本了解,要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有效地沟通,将内容和功能完美结合,从而制造一个功能完善的、具有使用价值、能够展现内容亮点的互联网产品。
再次,用互联网平台运营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媒介转变成网络,营销和销售平台转变成多媒体平台。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内容,传播更快捷、使用更方便、功能更全面,是纸书完全无法实现的。编辑一方面可以借助自媒体针对单本书做垂直深入的数字化拓展,开展额外知识付费的运营模式,也可以建立数据库平台,针对客户打包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