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中医药大放异彩。在治愈轻症和阻滞轻症转重、重症转危方面,中医药疗效显著,贡献突出。一时间,中医药站到了正面舆论场的中心位置,主流媒体报道不断,网络上也是颂声一片,以前一些“中医黑”把持网络话语权的态势被完全扭转过来。
对于中医药来说,出现这样可喜的舆论环境非常难得。它是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结果,是国家医政管理部门坚决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进行防控的结果,是中华民族近2000年防治温病(传染病)丰富的医药学遗产带来的结果,是大量奋战在抗疫前线与后方的中医专家取精用宏、妙手施治的结果。
那么,这一有利的环境对于中医药图书出版,尤其是中医药普及性图书出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对此进行思考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必要的,也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以为中医药普及性图书争取更多的出版机会,扩大其市场份额,甚至做活这个市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中医药图书市场的兴旺繁荣,中医药图书阅读环境的优化与阅读人群的扩大,也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因此,中医药图书出版单位要有“闻斯行诸”的敏感性与积极性,认真思考,深入调研,做好方案。
在笔者看来,当前环境对于出版业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迅速行动起来,抓住中医药普及性图书的出版机会,为读者提供反映中医药理论、方药、名医及历史和现状的多方面内容的读物,力争多侧面、多视角挖掘祖国医药学深厚的内涵,展现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一、中医药图书出版要关注广大非专业读者。
鉴于中医药在这次防控疫情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希望更深入了解诸如清肺排毒汤之类的方剂、莲花清瘟颗粒(胶囊)之类的成药,直至进一步了解中医的历史、中医的理论、中医治疗温病的经验及历史上著名的医家与著名的医书等知识的读者,恐怕一定不在少数。这种现实而非虚幻的阅读需求,意味着图书市场会对此类图书保持迥异于以往的热度,也意味着广大的非专业工作者的读者群体会对此类图书产生强烈的购买与阅读热情。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医药图书市场是较为沉寂的。国内具有出版中医药图书资质的出版社,要么出版中医药学的各类教材,要么出版中医药学的各种古籍,要么出版中医药学领域的各种学术专著,总之多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这样的出版状态,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也要看到这种出版取向的不足,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普通读者对于中医药读物的需求。其实,专业与普及二者并非不能兼顾。在做好中医药学专业图书出版的同时,完全可以在充分研究市场、深入了解普通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对路的选题,组织合适的作者,编写出从内容到形式切合大众需要的中医药图书。
二、中医药普及性图书出版要利用好优势资源。
我国数千年传承不断的中医药历史,积累了数量浩繁的涉及到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预防、摄生、药性、采集、炮制、加工等方面的中医药图书。对这些图书中的经典之作进行标点、校勘、注释之类的整理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以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今后仍需要继续进行。此外,从普通读者阅读的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二次利用,深度加工,从而形成更多新的出版物,这项工作以前做得很不够。
我国从古代一直到近现代的出版史上,曾积累了大量成功的中医药出版经验。众多的医书体裁,如医经、医方(便方、良方、经验方)、药典、医家传记、医案、医话等,以及史传中的名医传记和笔记类子书中所载的名医轶事、治疗经验等,是过去中医药图书常见的体式,也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当下中医药普及性图书出版,仍可以对之借鉴、光大,从而推出为当下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新的品种。
古人说:“时者,难得而易失。”又说:“今日不为真可惜。”诚哉斯言!抓住机会,开拓新局,这是历史赋予我国中医药出版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往小说,在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量,并为未来赢得更优的生存环境;往大说,是传承与弘扬祖国的医药学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