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类网络期刊如何应用5G技术推动教育发展

2020-05-11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李薇:沈阳农业大学出版部

  学术期刊是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为实现信息技术新时代知识更高效、更广泛的传播以及提供更好的读者体验,学术期刊出版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已成为近些年来学术出版界关注的热点。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进,以知识服务为基础,形成了更多样的产品与服务。随着5G时代的到来,线上教育、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工业4.0、远程医疗、车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应用,都将因5G的超低时延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近期,国家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模式,作为学术知识的传播平台,学术类网络期刊基于自身数字出版的优势,应用5G技术办刊,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如慕课(MOOC)、微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0C)等,可以改善用户(读者)体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知识更及时、更广泛地传播。

  一、5G技术的优势

  5G,即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以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点,将为移动通信技术带来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5G最大可达到10Gbps速率,是4G的10至100倍,下载时间是4G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使网络不再是选择性的、粗线条式的、分离式的连接,而是将现实世界以数字化的方式带给每个人,构建岀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5G的G比特级接入速率,将使终端用户体验到进入“无限网络容量”的时代。5G支持超高密度连接(每平方公里百万的终端数,每平方米10Mbps的流量密度),支持千倍以上移动业务流量增长,使得基于VR技术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未来网络中的“爆品”。

  5G之前的时代,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时,很多时候会由于参会人数较多而出现网络卡顿和延时的现象,而5G时代的到来,使得在用户多、流量需求大的地方也能感受到超高的网速,有效解决多设备接入时的卡顿问题,使视频直播更加快速和流畅,为超高清学术会议直播和VR直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流量不限的模式,使得上网免费成为大众生活的新常态。

  二、学术类网络期刊应用5G技术推动教育发展

  4G网络的普及使移动互联网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带给他们最新、最丰富、最自由化、最个性化、最便捷化的教育资源。5G时代的来临,将使传统学术期刊在选题、加工、出版、发行等方面得到创新和整合,使学术知识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同时,基于5G网络的教育模式将再次激起人们学习的热情。与传统学术期刊单调的知识传播相比,学术类网络期刊利用5G网络和数字化平台,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全力打造“互联网+课堂”,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5G时代,知识服务更加多元化,打造5G课堂、5G实验室、5G校园,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教育,形成教育教学新常态。这将有利于实现学生自由、充分、可持续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提出的“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建立基于5G时代网络期刊的虚拟教育学习平台

  虚拟教育皐习平台,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标准化学习与管理系统,主要就是利用网络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以达到知识传授、师生交流互动、学习评价、成绩考核、日常管理等目的。这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2.0”的有效方式。“教育信息化2.0”是指在教育领域中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信息传递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它以人的体验为依归,以数据为基础,以链接为要义,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新时代。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术类网络期刊可发挥自身知识传播的优势,利用5G网络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点,进一步加快构建虚拟教育学习平台的进程,依靠教育大数据、云计算、融媒体、互联网技术等,使知识的互联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让教育的智能化连接成为普遍的、无时不在的、无处不有的社会现实,构建端到端的教育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交互学习体验,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发挥网络学术期刊优势,搭建多维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在时空上是分割的,一般是按照“提前预习一指定地点上课一离开教室一巩固和复习”这一程序来完成的。而网络化的组织形式,打破这一时空上的分割,从而促使教育活动价值链的增值。5G网络对多维“互联网+课堂”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学术类网络期刊平台,借助5G网络整合慕课、微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教学模式,并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优势,为用户带来灵活自主、充满个性、身临其境的学习空间,打破了学习在教室、学习依靠书本的局限性。用户可以随时预约学习、反复视听、随时随地下载、任意时间复习等,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

  利用5G网络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以实时视频的方式展现给用户,5G网的下载速率可达到100M甚至1G,能够更好地满足3D视频、4K甚至8K视频的实时播放和下载需求,尤其是演示类教学,可使远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经5G网络整合的学术类网络期刊数字平台(如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将为用户带来更完美的视听体验,也更加快了学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3.完善学术类网络期刊同质化教学体验,实现高质量VR/AR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VR/AR技术的网络期刊,给读者用户带来更逼真、更灵活、更生动的互动式教学体验。5G网络,因其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使得这种教学体验变得更加真实,这将为教育形式改革和学术知识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智能教学以及网络期刊同质化教学的发展。基于学术类网络期刊的平台,VR教学可以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它提供标准化课程设计、规范化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监控。AR教学,利用三维立体、实时交互的手段,通过AR图像技术实现静态信息传递向交互传递方式的转变,可以使一些复杂学术试验的演示试验能够无时延、高保真地呈现在用户面前,而这些都得益于5G网络的岀现。5G网络可轻松实现8K直播的条件:上行网速150M,下行网速150M,时延小于20ms,使VR/AR的直播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类学术期刊可基于App或网络课堂,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多教学资源,给大众带来更高质量的同质化教学体验。

  同时,5G网络的覆盖,可以增加网络期刊的读者数量。目前,大部分的农村用户利用G/T宏基站铁塔、局房、传输等资源,采用广域覆盖WLAN网络实现用户的上网需求。但是,由于WLAN网络系统容量小、信号易受到干扰,使农村地区的宽带使用覆盖率与城市相比具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高清晰度、低时延的视频和直播需求,这也限制了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传播。5G网络的覆盖,打破了通信技术上的限制,网络期刊可抓住这一时机,适当增加公众教育相关内容,让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用户及时了解科学前沿和社会发展动态,实现科学知识传播效果最大化。

  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期刊的选题和出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就是选题的精准化。针对一个课题,把前前后后的相关知识点和子课题都做得精准、全面,使学术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次是选题设计的全媒体化。把任意一个选题进行多种产品的形态设计,使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成为媒体出版物。最后就是组稿形式的多样化。如今的组稿形式不再是传统方式那样单一,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来实现组稿形式的多样化。这些变化都将使学术期刊的岀版在内容、平台、渠道、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而5G时代的到来,将为这些深度融合带来更快速的发展。

  学术期刊的出版是全方位的,是经济、社会、科技共同发展带来的变革。学术类网络期刊要抓住政策机遇,抓住5G时代信息技术又一次飞跃的机会,加快新媒体融合,推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为5G时代的教学形式变革做好准备,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并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多层次影响、多元化协调、多维度交叉、多要素互动。未来,信息科技带来的智能教学,将是混合制和定制化的内容,网络期刊基于5G信息化的平台,将为用户提供全新互动式、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学术类网络期刊应顺应5G时代潮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数字化发展方向,以优质的信息内容,推动公众教育、学术传播和期刊自身的进步,保证创新的正向激励及微观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学术类网络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①刘瑞生:《5G时代的媒体融合新趋势——由2019年“两会”新闻传播看中国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J],《出版参考》,2019年第4期

  ②黄楚新,郭海威:《论新媒体环境下知识诉求方式对大学生分享决策的影响》[J],《出版参考》。2019年第4期

  ③王勇安张弓鸣:《融合发展环境下教育出版业态的系统创新》[J],《出版参考》,2019年第3期

  ④曹晓明:《“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远程教育》。2018年第36期

  ⑤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content_5211996.htm,2017年7月20日

  ⑥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年第1期

  ⑦袁利平,陈川南:《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宽度学习及在教育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7年第4期

  ⑧李惠君:《基于GSM-Hi技术的农村无线宽带建设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年第7期

  ⑨宋吾力,李琳娜,左风华,等:《“互联网+"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创新研究信息记录材料》[J].《信息记录材料》。2018年第7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