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回顾了1999—2019年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的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试点摸索阶段(1997—2002),二是全面转企改制阶段(2003—2008),三是以股改上市为标志的深化改革阶段(2009—2019)。文章梳理了集团组建到转企改制再到股改上市改革的演进逻辑,并对管理方式转变和产权关系改革这两条主线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出版集团;集团化;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上市
1999年,我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由此拉开了我国岀版集团化发展的大幕。截至2019年8月30日,我国累计已组建成立53家不同类型的出版集团,其中有15家在沪深A股上市。可以说,轰轰烈烈的集团化改革发展历程给出版业带来了深刻变化,不仅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提升了市场化水平,也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出版航母。[1]本
文回顾了出版业集团化进程,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点摸索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为1997年至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启动前;第二阶段为全面转企改制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从2003年至2008年;第三阶段是以股改上市为标志的深化改革阶段,时间跨度为从2009年至2019年。在此基础上,对集团组建到转企改制再到股改上市的改革逻辑演进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革背后的两条主线——管理方式和产权关系,对出版业集团化过程中的变革进行了简要总结。
一、三个阶段:出版业集团化发展的20年
1.试点摸索阶段(1997-2002)
20世纪90年代,在国民经济领域进行了多年集团化经营探索后,岀版业也开始了自己的尝试。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确立以集团化推动出版行业发展的战略,并批准组建全国首批七家试点出版集团。1999年2月24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成为全国首家经中央主管部门批准的试点出版集团,也被视作全国首家现代意义的出版集团。同年12月,广东出版集团挂牌成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推动下,出版业正式拉开了集团化试点的序幕。到2001年年底,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出版改革试点出版集团有六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北京岀版社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岀版集团和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此外,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出版集团有湖南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见表1)。2002年,第一家“国字头”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成立,囊括了13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社、书店和图书进岀口公司,被称为“中国出版航母”。
表1 试点探索阶段成立的出版集团
序号 | 成立时间 | 出版集团名称 |
1 | 1999.2.24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2 | 1999.7.7 | 广东省出版集团 |
3 | 1999.12.24 |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
4 | 2000.3.29 | 辽宁出版集团 |
5 | 2000.6.25 |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 |
6 | 2000.9.1 | 湖南出版集团 |
7 | 2000.12.12 | 山东出版集团 |
8 | 2000.12.21 |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
9 | 2001.9.28 | 江苏出版集团 |
10 | 2002.4.9 | 中国出版集团 |
此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一系列宏观指导政策:2002年6月,《关于新闻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同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同年8月,《出版集团组建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发行集团组建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正式出台。这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出版集团建设的规范要求。
这一阶段出版集团的组建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分别是以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为代表的裂变式和以上海、广东等省级出版集团为代表的聚合式。这两种模式也成为日后出版集团化的主要方式。裂变式的出版集团主要指在集团化过程中,将所属机构培育为新的单位,再由这些单位组成出版集团。在集团化的同时,通过裂变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如北京岀版社出版集团将原北京出版社旗下的7个副牌社组建为7个虚拟子公司,集团只拥有单一法人,北京出版社成为集团的母公司。而聚合式的出版集团主要指多家企业法人单位联合组建集团,成员单位主要按照地域或其他的隶属关系进行划分,以省级出版集团为代表。这些省级出版集团大部分由地方的人民、教育、少儿、科技、美术、文艺等专业出版社再加上新华书店、印刷公司等组成。
在试点摸索阶段成立的岀版集团和其成员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产权方面也更加明晰,除上海世纪岀版集团外,多数仍没有完全摆脱事业单位的身份,属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的事业单位。由于成立集团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新闻出版局或岀版总社,在集团体制上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多数集团还是“政企合一”,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未见明显提升。[2-3]
2.全面转企改制阶段(2003-2008)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出版业作为文化领域的排头兵被率先推至改革前线。2003年到2009年年底,既是出版集团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时期,也是各出版集团全面进行转企改制的阶段。其间,共有20多家出版集团成立(其中2004年成立的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在2011年重组并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统一要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2009年12月31日确定为地方出版单位和高校出版单位完成转企的时间表,因此,有多家省级出版集团集中在2008年至2009年间成立。一些之前尚未实现出版“局社分家”的省份,则将出版集团的组建与转企同步完成,即出版集团挂牌成立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工商注册。
全面转企改制阶段成立的出版集团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以省级出版社为主体(主要)组建的,如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江西省出版集团、云南出版集团、读者岀版集团、陕西出版集团等。经过此阶段,除新疆、西藏、青海、海南等少数几个地区外,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界限的出版集团基本完成组建。第二种是在地方(多为副省级城市)主管系统内组建的岀版集团,如青岛出版集团、武汉岀版集团、杭州出版集团等。这些出版集团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以城市出版社为核心,联同当地的发行、印刷等资源组建的。第三种是高校出版社组建的出版集团,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等(见下页表2)。在这一时期,出版集团的种类和样态也愈发丰富。
表2 全面转企改制阶段成立的出版集团
序号 | 成立时间 | 出版集团名称 |
1 | 2003.7 |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 |
2 | 2003.12.12 | 吉林出版集团 |
3 | 2003.12.22 |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
4 | 2003.12.26 | 四川出版集团 |
5 | 2004.3.28 | 河南出版集团 |
6 | 2004.4.15 | 河北出版集团 |
7 | 2004.6.22 |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① |
8 | 2004.10.12 |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
9 | 2004.12.31 | 江西省出版集团 |
10 | 2005.1.25 | 云南出版集团 |
11 | 2005.4.28 | 重庆出版集团 |
12 | 2005.9.30 | 贵州出版集团 |
13 | 2005.11.28 | 武汉出版集团 |
14 | 2005.11.28 | 安徽出版集团 |
15 | 2006.10 | 读者出版集团 |
16 | 2006.12.21 | 山西出版集团 |
17 | 2007.7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18 | 2007.11.20 |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 |
19 | 2007.12.28 | 陕西出版集团 |
20 | 2008.12.30 | 黑龙江出版集团 |
21 | 2009.3.18 | 青岛出版集团 |
22 | 2009.6.2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
23 | 2009.8 |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24 | 2009.12 | 杭州出版集团 |
25 | 2009.12.10 | 内蒙古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6 | 2009.12.29 |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27 | 2009.12.30 |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这一时期的诸多政策,对未来十年出版业的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中央所要求的体制改革既包括公司制改造,也鼓励建立大型企业集团。2005年,安徽出版集团成立时直接设立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在组建时就实现转型的大型岀版集团。2005年12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占股70%)与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占股14%)、上海精文投资公司(占股6%)、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占股3%)、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占股6%)、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占股1%)等国有投资主体共同发起设立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出版集团中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资本为纽带的资源整合的出版集团。
2006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建立必要的经营性分支机构”。政策鼓励出版集团以资本和股权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媒体的联合有利于突破出版行业传统分割状况,这一政策也对研究出版集团的股份制状况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江西出版集团占股70%,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占股30%,对中国和平出版社进行了重组。我国出版业首次实现由地方出版集团公司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出版社进行重组,实现跨地域兼并重组。
3.以股改上市为标志的深化改革阶段(2009-2019)
从2009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出版业的集团化呈现精细化、专业化的特点,而在2009年之前成立的中国出版集团和各省的岀版集团,则纷纷在这一时期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并将上市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十年来,既有“国字头”的出版集团成立,也有以部委单体社为主体成立的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出版集团,还有地方少儿社发展壮大后裂变而成的少儿出版集团。在2009年至2019年成立的16家出版集团中,除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以工信部旗下的人民邮电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两家出版社为基础组建)外,其他均由单体社裂变改组而成,一批中央级别的出版社(多由部委、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央企等主办)改组成立出版集团,还有一些副省级城(如南京、济南)市组建的出版集团和各省级出版集团内部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少儿社分立而成的二级集团(湖北的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安徽的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的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见下页表3)。
表3 以股改上市为特征的深化改革阶段成立的出版集团
序号 | 成立时间 | 出版集团名称 |
1 | 2010.9 |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
2 | 2010.12.18 |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3 | 2012.10.31 |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4 | 2013.8.30 | 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 |
5 | 2013.10.21 |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 |
6 | 2013.12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 |
7 | 2013. | 中信出版集团 |
8 | 2013.10 | 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
9 | 2014.4.28 | 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10 | 2014.12.1 | 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 |
11 | 2015.1 |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
12 | 2015.11.28 | 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② |
13 | 2016.9.20 | 人民卫生出版集团 |
14 | 2016.11.18 | 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 |
15 | 2016.11.30 | 人民法院出版集团 |
16 | 2019.5.10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这一阶段,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出现两个倾向,一是随着越来越多以单体社为核心的岀版集团成立,中小规模的出版集团数量大幅增加,并把股改上市作为重要的发展手段和短期目标;二是在此之前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各省级出版集团纷纷在这一时期完成股份制改造,并通过IPO或借壳方式登陆证券资本市场。
二、逻辑演进:集团组建一转企改制一股改上市
回顾20年来的出版业集团化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一个集团组建到转企改制再到股改上市的过程。集团成立后,岀版集团从各地的新闻出版局分立出来,从最初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到注销事业身份转制成为企业主体。在这一阶段,虽然出版集团完成工商注册,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多数岀版集团的股东实际只有一个,即为国有的出资人,形式上为出资人股东100%控股的“一人制”公司。
之后,一些出版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对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资产和人员剥离、注入等方式组建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或从资本市场购买一家作为“壳”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其他股东(包括战略投资者)完成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从“一人制”公司变成“多人制”公司,股改后的一部分集团还通过IPO或借壳的方式成为公众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这个过程中,转企改制(更确切地说是转企)是带有刚性要求的行为,各项工作推进均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除个别保留事业身份的出版单位外,多数出版集团自身和旗下岀版社的转企工作基本于2010年年末完成。而股改上市则是企业基于自身情况的自行选择,其中,股改是上市的基本前提,而上市则是股改的主要目标。
总体来讲,集团组建、转企改制、股改上市有大致的前后时间线顺序。实际情况是,这几者有时也并无绝对的前后界限划分,有个别出版集团的组建和转企几乎同步进行,如安徽出版集团就是第一个在成立之时即宣布完成转企的出版集团,[4]而在2009年年底紧踩转企最后时间表成立的几家出版集团,也是在成立之时即明确为有限责任公司,集团组建与转企工作同步完成。而于2010年12月18日成立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挂牌后仅4个月就成立了股份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集团组建与股份制改造也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据笔者统计,在已成立的53家出版集团中,共有24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见图1)。这24家中,除通过借壳上市的股份公司(时代岀版、中文传媒、长江传媒、中原传媒和城市传媒)和新华文轩③以外,其他18家出版集团的股份公司共计引进了61个参股股东(以IPO上市发行前的股本情况为标准),其中包括14家战略投资者。

图1 出版集团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比例
股份制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上市。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提岀“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并首次明确提出打造产值超百亿的文化企业集团的目标。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再次提出支持文化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市场上市。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出版集团上市大幕拉开,一批出版集团在沪深A股上市。
截至2019年8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的出版集团(不包括发行集团或新华书店集团)已达15家,分别为岀版传媒、时代出版、中文传媒、凤凰传媒、中南传媒、长江传媒、中原传媒、城市传媒、读者传媒、新华文轩、南方传媒、中国科传、中国岀版、山东岀版和中信岀版。其中,除出版传媒是在2007年完成上市“破冰”外,其他14家均是在2009年至今这一时期集中完成上市的。从最初国家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所做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到后来岀版集团基于发展需要和扩张需求而进行的自主选择,上市让中国岀版产业经历了一次洗礼和蜕变。
从集团组建到转企改制再到股改上市这个演进轨迹,可以说是过去20年我国出版集团改革发展的主流逻辑,它深刻改变了我国出版产业的格局,提升了产业集中度,塑造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完成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能提高的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两条主线:管理方式转变和产权关系改革
回顾出版业集团化20年的历程,在集团组建一转企改制一股改上市的逻辑演进中,其实一直有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出版集团管理体制的变革,从最初的政企不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国有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以行政关系为纽带逐渐向资本为纽带过渡,同时,还保留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文化企业的党领导下的管控机制;另一条是出版集团产权制度的改革,经历了获得国有资产授权,明确产权归属,通过引入第三方股东完成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了相对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并形成控股集团和股份公司双层架构,在此基础上上市融资并进行资本运作。
出版业主要生产和传播精神文化产品,这决定了出版业的公共属性,[5]我国岀版工作一直被视作党和国家重要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出版集团不仅要关注股东利益,同时须对包括社会大众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利益负责。在出版集团市场主体地位确认、产权关系变革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国文化领域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背景进程,国家所要求的出版集团党委(党组)负责、总编辑把关等制度设计也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互纠缠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逻辑和管理架构(见图2)。

图2 党领导下的出版集团治理结构逻辑框架图
在这样的管控架构和治理结构中,党通过各级宣传部对出版集团行使导向把控、业务监管等职能,并通过设立党组织掌握对岀版集团的全面领导权和控制权。在控股集团层面,集团从导向和业务层面接受宣传部的管理,在主要领导班子的人事任免上,也基本由上级宣传部门掌握最终决定权。这种框架下,实现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从产权关系看,控股集团本身转制后,企业身份的确立将其从原来定位模糊的境况中脱离出来,经过国家的(中央或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经营后,唯一的股东或控股大股东为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下面的资产管理公司)。
这种框架下,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要求,目前所有的出版集团都在控股集团层面设有党委或党组,其成员一般为集团的领导班子,通过党委集中决议和分层授权从党的政治思想、干部人事和纪检监察等方面对整个出版集团和所属企业进行统一管制。[6-7]按照现代国有企业的要求,控股集团层面一般也要求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在董事会之下,设经理层(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裁、副总裁等),但实际上完整地构建上述治理结构的出版集团并不多。很多岀版集团在控股集团层面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思维中,更多从权力分配和组织边界角度考虑管和控,而较少从产权价值链的角度考虑投资回报和资产增值等问题。在股份公司层面,则更加符合经济理论和市场规则的要求,通过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加明确地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控股集团党委与股份公司高管间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岀版集团更多地在控股集团层面上追求战略价值,在股份公司层面上更多地追求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
依据这样的设置,出版集团实现了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治理机制。从现实角度,解决了国有出版集团管控和治理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目前制度约束条件下切实可行的一套框架。从理论上来讲,这种管控模式和治理框架本质上仍没有改变党政逻辑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在实际运行中,也还有一些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理论的相悖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都有待出版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上继续进行创新探索。
注释:
①2011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合并进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②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以出版为核心、以产业为主体的跨国少儿文化产业集团,其定位和架构是一家典型的集团。该公司是安徽出版集团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安徽时代漫游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的,注册资本2亿元,出资人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少儿下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安徽时代漫游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个全资子公司,时代紫荆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尚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安徽时代少儿书店有限责任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时代未来(黎巴嫩)有限责任公司1个参股公司。
③四川出版集团旗下的主要出版单位(包括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少儿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巴蜀书社、天地出版社等)于2010年8月以被收购的方式整合进入新华文轩,后者改名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新华文轩第二大股东是四川出版集团,第一大股东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故在此不纳入统计。
参考文献:
[1]任殿顺.我国出版集团上市历程与发展空间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0):9-13.
[2]阳松谷.出版集团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策略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8(11):22-25.
[3]周正兵.我国出版集团产权改革中引进进战略投资者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9(2):14-18.
[4]晓芳.安徽出版集团为何组建同时完成转制[J].出版参考,2005(36):12.
[5]殷琦.从"国家一元论”到多元治理框架的构建:中国传媒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逻辑及其转型取向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46-52.
[6]胡徐腾.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党建研究,2018(7):41-43.
[7]马跃.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如何有机结合[J].国家治理,2017(3):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