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婧璇 张君成
童书市场火爆,除了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还有如雨后春笋般萌发的各式花样教育理念,这其中就包括STEM童书市场。对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针对该领域市场缘何火热、为何概念火而市场却不旺、如何做好科普童书出版等话题进行了相关采访调查。
概念丰满 市场骨感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已开展了10余年,目前美国大学里开设有STEM专业,K-12阶段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且有相当的师资力量。2007年STEM教育被引进到中国。截至目前虽然只有短短13年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关的图书市场,乃至教玩具等衍生品,却是发展迅猛,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泥沙俱下。
“STEM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学到在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更好地去认识这个世界,提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实用的主题。”电子工业出版社小猛犸童书编辑王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该市场受追捧的原因,但同时建议道:“市面上的品种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读者擦亮眼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
在近年来不断推出优质科普童书的策划品牌“未小读”营销编辑朱佳炜看来,STEM教育大热很大程度是因为得到了政策支持,推动了校内校外的教学和培训,比如机器人培训、少儿编程培训这类的创新教育机构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STEM教育的重视,这就顺势带动了童书市场的关注点。“对于出版方而言,在选题策划和营销推广时必定会分析目标读者的现状和需求,强调与其相关的卖点。大概这就是造成STEM童书教育市场热潮的原因之一。”
记者去年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发现,不少中国出版人对于STEM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忙着相关版权洽谈。但眼下,记者从一些销售渠道方以及母婴大V号了解到,如今这股热潮似乎在渐趋冷却,大家表示持审慎态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销售效果”“很多家长收到后,告诉我们使用起来就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火而不旺 原因为何
对于曾一时炒得火热的STEM童书市场所带来的这些反馈,朱佳炜分析认为,一是STEM教育是否适用于国内的教育体系和市场,还需要时间考证,不能一味地倡导新概念,更要关注本土读者的口味,以及如何传达;二是现有的目标读者渐趋饱和,下沉市场难以开拓,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把STEM教育里面的某几个要素拎出来重点讲,契合市场需求,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些出版方或母婴团购类公众号为了博取眼球、获取销量而跟风打着STEM童书教育的旗号,但其实产品的内核并非如此,可能只是打擦边球。”朱佳炜告诉记者,这样可能会导致信息传达的断层和对STEM教育的误读。
“目前中国市场打着STEM教育的童书多数是只有书,缺乏材料包或配套的课程。家长被精彩的文案吸引买回了书,发现里面理论知识很丰富,用文图描述实验及其结果,较为抽象,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童书策划品牌乐乐趣科普组项目经理马莉告诉记者,孩子喜欢故事性、能互动、趣味性的图书,尤其科普知识,太务实、太严肃的讲解,其实会把知识做得太硬,孩子“吃不下”,需要有趣的形式来软化内容,这也一直是科普童书需要不断精进和创新的方向。
在马莉看来,目前国内的STEM教育偏重于编程、物理、化学实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结和融通,“许多实验盒子,满满一盒材料包,孩子能做几十个实验,但各个实验之间是独立的、割裂的。这并没有真正培养孩子跨学科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缺乏对艺术、人文的关注,比如讲机器人的书就只讲工程、技术、数学、编程等,其实可以融入艺术、人文的元素,这样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据马莉介绍,乐乐趣目前主要做STEAM系列,它与STEM的区别是多了A(ART)艺术这一元素,目前STEAM教育在中国属于还没有热起来的阶段,消费者对这种教育并不熟悉,更谈不上接受和认可,“但由于这种方式和理念很适合培养多学科综合类人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并且世界范围内有较为广泛和成功的应用,它会成为当前教育市场上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
原创是关键 本土化是要义
关注STEM教育童书市场,追本溯源,还要旧话重提——科普类童书市场的热销背后,如何关注原创力量,如何因地制宜打造本土化产品,如何满足孩子的科普阅读需求等,都是出版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引进版科普童书盛行的当下,优秀的原创作者是应该被珍惜的。维护原创作者资源,是编辑的首要任务。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善于挖掘有潜力的新作者,并帮助其发光发亮。”王丹以《进阶的巨人 改变世界的伟大科技》为例表示,自己与该书作者“米莱童书”的创始人认识时间很长,但是该团队在2017年左右才开始转型做原创童书。
王丹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第一个选题叫“生命简史”,发给自己看样张时,“我觉得画面很有表现力,文字方面也是框架合理、思路清晰。那既然有‘生命简史’,我们不如合作一本‘科技简史’,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也就有了现在的《进阶的巨人 改变世界的伟大科技》。沟通了各自的想法后,米莱童书就开始了漫长的创作。”
在王丹看来,出版人必须要静下心来,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相比起给孩子‘塞’很多科普知识,我们更愿意他们在阅读科普童书中从小就拥有科学的思辨精神。”
“关于原创书,我没有很独特的方法,就是踏踏实实考察市场,考察消费者,考察整个社会的教育新动向,从中找到消费者的痛点,想办法去解决痛点。”马莉坦言,童书编辑们需要多观察、多了解孩子,比如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内容有哪些,会上什么样的兴趣班,学校里教哪些知识,周末会去参加什么集体活动,“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演绎知识,并且能切实解除家长的顾虑”。
对此,朱佳炜也表示了认同,“要关注国内读者的需求,做好科普童书的市场调研”。对此,她进一步阐释道,在产品端的编辑,要培养一双慧眼,发现稀缺的好选题,匹配合适的原创作者并加以培养,适当借鉴国内外优秀科普童书的创意;负责市场营销的同事,更是要找出精准读者和最大卖点,匹配生产优质物料,找准相关领域的KOL背书加持,策划营销事件让好内容持续发酵。“我相信,优质的原创科普童书+创新有效的营销推广,一定会得到市场的优质反馈,引起社会的重视,给新锐原创作者带来更多信心。”
马莉强调,科普童书的专业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据其介绍,为了确保专业性与权威性,乐乐趣非常重视与专家老师的合作,都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老师来审读和把关。“在原创书中,专家老师甚至会参与创作,我们也注重防止知识点太过专业、太硬,我们会把专家老师专业的语言转化成孩子能读懂的语言,也会设计有趣的互动装置来演绎知识点。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孩子愿意读的、读得懂的、专业的科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