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家国情怀”为切入点进行的主题出版尝试,图书选取钱学森从1911年出生至1955年归国的求知岁月作为叙述对象。图书出版后,先后入选了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19年9月“中国好书”、中宣部2019年度“优秀青少年出版工程”图书和中国出版协会2019年度“30本好书”。从这本主题图书的出版实践中,作为编辑,在选题策划与组稿、编辑加工、宣传推广方面有以下体会。
策划之初注意提升立意层次
本书在选题策划之初便被定位于主题出版图书,其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本书的出版价值便是从出版的角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科学大家立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事业中来。
最开始,我们将选题立意点定在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希望从人文角度撰写科学家的才情趣,拉近科学家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因此,我们最开始的选题丛书名是“科学家人文传记丛书”。随着选题策划的深入,当我们进一步思考“人文素养”的内涵,我们发现从宽泛的人文角度立意无法支撑起我们做主题出版的高度。
为此,我们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科学大家的生平简介,从他们不同境遇的求知人生中发现,“家国情怀”这个共同点不仅滋养着科学家的精神家园,也哺育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后续的组稿构思中,图书选题重点以钱学森的思想启蒙和转变的历程,展现钱学森远赴海外求学只为“他日归来”的家国情怀,从主题出版服务国家宣传科学家精神的大局层面,提升了本选题的立意层次。
组稿之时注意寻找合适作者
传记类图书一大难点在于版权问题,这也是我们做科学家传记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涉及到传主的姓名权、肖像权,还涉及到传记的内容是否真实,因而在创作之初便取得传主或是其家属的同意非常有必要。《他日归来》在选题策划方案确定之后,在社领导的推荐下,我与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取得联系,并就图书推进事宜与其保持沟通,征求其意见和建议。
作者是图书的直接创作者,有好的作者才会有好的内容。在钱永刚教授的推荐下,我们最终确定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吕成冬老师,吕老师是历史学专业出身,目前主要从事钱学森生平思想和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吕成冬老师确实是适合《他日归来》的作者,他的文字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极具画面感,在体现家国情怀的高度上主线清晰,同时,他在写作上得到了钱学森家属的大力支持,钱永刚教授为其提供了钱学森文章、书信、手稿、讲话稿、剪报等近2.4万页,以及钱学森留美时期的珍贵照片1094张。而他本人也在过去10年里整理、考证和研究了大量原始档案文献史料以及大量中外文报刊,这些都是《他日归来》呈现钱学森早年求知岁月的本底资料,也是本书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出版价值所在。
编辑期间注意统筹把控流程
2019年年初,在与作者反复多次沟通写作主题和方案后,经中间的来回几次退修改,作者于2019年5月31日交付书稿,再到8月底图书正式出版,整个编辑加工三审三校及装帧设计工作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他日归来》作为社里重点打造的主题出版图书,我心中始终紧绷图书质量弦,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除消除常规性的语言文字差错、名词术语不规范外,重点工作集中在对书稿中的原始档案文献资料转述进行核实。
作者文风严谨,许多地方为表现叙述的客观性,采取了对文献档案的原文进行转述,在对原始的手写文件照片、档案照片进行摘录时,难免会出现文字辨认不清、简繁体混用的情况,在加工书稿时,我都一一找出对应图片在电脑上放大后进行仔细核对。另外,为体现主题出版图书的冲击力以及本书“社科大众类”市场定位,在图书整体设计时,我先后联系了多位设计师进行风格确定。
在这3个月的时间,我们加班加点、全力奋战,统筹协调各个出版流程,对出版节奏进行了有效把控,确保图书在原定计划的首发式前顺利出版。
推广之际注重活动宣传
为了扩大《他日归来》主题出版图书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媒体曝光度,彰显图书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策划了三场重要活动。
第一场活动是2019年9月17日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的纪念钱学森归国64周年座谈会暨《他日归来》新书发布会,各大媒体平台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第二场活动是2019年11月9日在杭州图书馆举行的“我的父亲钱学森——《他日归来》读书分享会”,钱永刚为现场读者分享了钱学森求知岁月里的故事。第三场活动是2019年12月6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他日归来》作者面对面活动,吕成冬为现场读者分享了写作过程和心得。
通过三场活动,《他日归来》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媒体报道及专家评价为《他日归来》申报各类奖项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