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周枣: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有声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成为当前增长最快、最有潜力的阅读形态,分析有声书的成长机制对于更充分地把握该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分析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均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有声书近百年的成长历史,运用媒介进化理论分析其不断朝着再现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发展的进化趋势,指出其与碎片化现实场景的契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人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是其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认为随着5G时代到来以及云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有声书的技术壁垒将进一步缩小,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媒介进化论;有声书;成长机制
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中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认为一种媒介的存活要么真实再现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环境,要么具备其他媒介不具备的跨越时空的延伸性。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为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即数字化阅读方式正在逐步取代纸质化阅读方式)提供了合理的阐释框架。首先,当前在线数字阅读均增加了评论板块,即读者能够实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观点,与前技术时代交流过程中注重互动性的特征契合,这是纸质书阅读不具备的优势;其次,数字阅读在时空上的延伸性也远远优于纸质书,可以说数字阅读已超越了空间限制,在时间上也不必面临着纸质书破损可能带来的信息损耗。而当前数字阅读的日渐普及和数字出版业的欣欣向荣,也从实践上证明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数字化时代对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除催生出电子书之外,还为有声书的市场带来了生机。据统计,2016年全球有声书产业估值在243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363亿元,年均增长率维持在25%。有声书的用户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我国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8年我国有近三成的国民有听书习惯,而2016年我国国民听书率仅为〗7.6%。值得思考的是,在电子书如火如荼发展的时代,有声书迅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其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的延伸性较电子书并没有任何进步,甚至所耗费的经济成本更高(耗费更多流量),基于对这种现象的思考,笔者沿着媒介进化论的理论逻辑,试图分析有声书兴起的深层原因。
一、有声书对前技术传播环境的再现
1.有声书的起源和早期形态
有声书虽在近几年才流行开来,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有声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最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满足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后来才逐步市场化。不同于现代数字化的有声书形式,早期的有声书主要是以磁带和光盘为载体,受众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进行播放。[1]
虽然有声书最初是为了满足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结果却是越来越多视力良好的读者加入有声书的听众队伍,以至于最后视力良好的读者数量远远超出视障读者的数量。@这说明有声书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或按照保罗•莱文森的说法,有声书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环境,这种对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的需求正如人体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毕竟需要依靠笨重的播放设备才能使用的实体有声书在时空延伸方面显然并没有优于纸质书籍。
2.有声书对前技术时代以听为主的传播方式的
复制追溯人类文明源头可知,人类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口述传播历史,口述传播和神话故事成为人类早期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直到文字产生,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才逐渐出现,印刷术的发明进一步突破了文字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限制,使文字传播成为超越口语传播的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就是说,人类最初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听”,后来才慢慢演化成“看”。考察人类早期语言发现,阅读与朗诵、背诵等关系密切,如苏美尔语中的阅读是计数、计算、考虑、记忆、背诵、朗诵的意思,埃及语中表示阅读的词亦含有朗诵的含义。人类早期的书面通信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知的阅读,而是一种口头媒介的见证,所有的信件通常都是这样开头的:“对某某人说,某某国的国王,我的兄长……”其中含有口授给书记员的指示,“真正”的信息不在写着楔形文字的泥板或莎草纸信件之中,而是在最终的口头传达过程,即由书记员给收信人朗诵信息。[3](22)
直到今日,在一些相对封闭的国家和地区,口述传统依然有很好的保留。保罗•莱文森从生理层面对前技术时代环境中以听为主的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真实的世界里,影像几乎都伴随着声音。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纯粹的影像,那么就不得不用手指堵住耳朵,这样既不方便,也不舒适;14](118)相反如果想获得纯粹的声音,只需闭上眼睛即可。诚然,视听结合的信息最符合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特点,如果只选其一,在时空延伸性等同的情形下,只听不看的媒介似乎比只看不听的媒介更具有生存优势。因此,有声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前技术时代以听为主的传播方式的复制,是人类早期口述文明的复苏。
此外,有声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纸质阅读的私人化场景,逐步向前技术时代传播的同步性和开放性迈进。前技术时代面对面交流更多是公开性的行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始于公共阅读,即作者在公共场合朗诵自己的作品,公开诵读无论是在希腊时代,还是在罗马时代都非常流行。但文字的普及和流行改变了这一现象,文字传播通过对现实环境和口语的双重抽象化,对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注成为纸质阅读的行为特征之一,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私人化的行为。
因此,有声书的产生在于其契合了人们对于再现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的心理需求,即使在实体有声书使用极不方便的情况下,有声书也依然顽强地生存着,等待着它的下一个机会:数字革命。
二、实体有声书的消亡和数字有声书的兴起
1.实体有声书的弊端——现实交流情境的失真
实体有声书虽找到了自身的人类生态位存活了下来,却并没有动摇纸质阅读在文化传播中的统治地位,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流行。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上的障碍造成了信息传播试图模拟现实环境的失败,即虽然实体有声书复制了前技术时代以听为主的传播方式,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现实交流情境,因为在实际交流中,人们并不需要借助任何设备,这种需要借助设备的“听”,反而让这种传播方式离实际生活更远了。
2.数字有声书的优点及产生的时代契机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数字有声书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导致了实体有声书,产业目前的衰落。可以说,数字有声书之于实体有声书正如电子书之于纸质书,它既继承了实体有声书的优势,同时克服了实体有声书的缺点,让这种传播方式在时空中得到更广泛的延伸。
首先,数字有声书以手机、阅读器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为终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听书,更加真实地再现了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环境,而不需要以牺牲现实情境为代价;其次,数字有声书,以虚拟空间为存储形式,在制作成本和书籍容量上也明显优于实体有声书,更适合市场化运行规则;再次,数字有声书通过光纤通信在空间上得到了极大延伸,信息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越半个地球,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开放;最后,在再现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的同步性和开放性方面,数字有声书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在如今的听书APP中,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听同一本书籍的情况非常普遍。
3.数字有声书产业的高速发展
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的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下载有声书的销售额为1.33亿美元,涨幅高达35.3%,远远超过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增长率。即使在美国图书市场整体销售表现低迷的情况下,有声图书的下载势头依然良好,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8月,电子书销量下降5.3%,纸质书销量下降2.3%,而下载版有声书销量增长30.2%,已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8年数字有声读书依旧呈增长趋势,而实体有声读物的销量则下降了26.6%。
纸质书甚至是电子书的盛行没有阻碍实体有声读物的发展,而数字有声书的产生则造成了实体有声书产业的严重下滑。原因在于,对纸质书和电子书这类以视觉为主的传播媒介,实体有声书起到了补偿性作用,虽然在技术上存在一定障碍,但依旧在缓慢发展中,如早期的磁带进化为CD等。而数字有声书则可以完全替换实体有声书,无论是在再现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方面,还是在便捷性方面,都具有优势。可以想见,在有声书未来的发展中,数字有声书会进一步垄断有声书市场,CD等实体有声书则会慢慢成为一种怀旧的阅读方式,正如当今社会仍会有人偶尔听听老式唱片,拍拍黑白照片。
三、数字有声书与碎片化现代生活场景的契合
1.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危机与大众焦虑
数字化虽促进了阅读的普及化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但也伴随着许多批判之声,如快餐文化、功利阅读、浅阅读等,这都是通过将数字时代的阅读行为与印刷时代阅读行为相比较得出的结论。诚然,在迅速变化的社会里,人的行为方式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思维方式跟不上行为方式的变化节奏,那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在情感上则表现为对某些新生事物的排斥。
纵观人类历史,新事物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理性上的批判或情感上的排斥,即使在今天已被广泛认可的书面文字在其发展之初也是如此,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便认为写作失去的东西太多,唯有声音才能表达正确的意思,因为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不与邪恶的人说话。文字如果遭遇虐待或滥用,往往需要仰仗其父母(作者)的帮助,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能力。[31(46)正如文字传播在质疑中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最主要的交流和传播方式一样,今天,无论人们在情感上或理智上如何贬低数字时代的阅读行为,在具体阅读行为上已被数字阅读的便捷和廉价所征服。
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分析电子阅读媒介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中世纪的读者把读过的书都记忆在脑子里,其内容他们可以随时唤出,就像活生生的鬼魂一样,而现在,我们的阅读笔记是储存在电脑的替代性装置里,虽然今人比祖先记得更多更准,却时常害怕“电流突波、按错键、系统小故障、病毒、磁碟缺陷,害怕任何可能从我的记忆装置中将所有一切永远抹掉的危险”。[5]的确,电子媒介的产生引发了一场阅读革命,当几千年的文明只需鼠标轻轻一点便可尽数展现在电子屏幕上时,知识的崇高和珍贵便在廉价之中慢慢消解了,人们更多是选择性地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而非系统学习和深入分析。
2.当代阅读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碎片化的现实环境
当代人阅读危机的产生虽然与电子媒介有一定关系,但也不能忽略整个社会环境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毕竟数字阅读必须有其生存的社会土壤才能进一步发展、流行。因此,在批判数字阅读时,也应该认真审视当下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今,人们谈及碎片化时,已不单单指涉阅读行为了,而是包括人行为的方方面面。因为碎片化并非数字阅读媒介的产物,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是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受众文化素质碎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1)时间、空间的碎片化
忙碌是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人们要么在路上奔驰着,要么在工作中奔波着,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并没有减少人们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以往所谓的晨读或是晚读对于当代人已经成为奢侈品。当一个人在拥挤的地铁上时,别说拿着一本厚重的纸质书,就连拿着手机阅读恐怕也不是一件易事,交通工具的摇摇晃晃以及地铁内部嘈杂的环境都令专注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土壤。[6]人们的时间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割裂,当人们缺乏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思考时,便会采用最快的方式获得最有利的信息,碎片化阅读便产生了。
此外,空间的碎片化在城市中也非常普遍,城市空间被分割为一块块住宅区、商业区、娱乐区、文化区等,人们眼中的世界改变了,变成了一个个碎片化的场景,这些改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何古人能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情怀,而当代作家则更多是私人化写作,现代人们在生理上比古代人走得更远、看得更高,但在精神上却被局限于这成群的高楼大厦中。因此,碎片化阅读所引发的一系列阅读危机’部分原因在于现代人失去了专注阅读和深入思考的社会土壤。
(2)受众文化素质的碎片化
当人们谈及深度阅读时,首先预设受众具有深度阅读的能力。文字将现实世界和口语抽象成视觉符号,有利于人们抽象思维的成长,同时也起到了社会提取的作用,将一小部分文化的精英筛选出来,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撇开数字时代阅读行为存在的系列问题,数字媒介扩大了阅读的受众群体,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以往属于部分文化精英的阅读行为成了全民共同的行为,但全民的文化素质并没有跟上少数精英分子,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大众文化,呼吁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高雅文学和深入阅读并不会随着阅读的普及而普及,其对文化素养和智力的要求更高,在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没有提高的情况之下,它只能属于少部分群体,而浅阅读和快餐文化也会持续存在。
3.数字有声书与当代现实环境的契合
数字听书的兴起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人们可随时随地听,在视觉的专注已变得越来越难的环境下,戴上耳机,实现听觉的专注还是相对容易一些,数字有声书似乎比电子书更能适应碎片化的现实环境。再者,听作为一种更符合前技术时代的传播形式,不需要更多的抽象思维,也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因此,与其说是数字阅读媒介造成了当前碎片化阅读行为,倒不如说是碎片化的现实环境催生了数字阅读媒介。
四、作者权威的复活和身份认同的受众需求
1.新媒介时代受众地位的提升
斯图亚特•霍尔用三种解码方式分析了作者、文本、受众间的关系,分别是主导式立场、协商式立场以及对抗式立场。主导式立场即受众在主导符码的范围内进行解码,其对信息的解读方式完全符合传播者的意图,它彰显的是作者权威。对抗式立场是指受众会根据社会环境以及其他个人因素对同一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不一定符合传播者的意图,甚至有时和传播者的意图相反,它肯定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商式立场比较中立,受众大体上接受传播者的意图,但也从自身立场对文本意义做出一定的修正。[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研究理论,尤其是新受众研究越来越重视受众在信息接受中的主动地位,认为人们能以更个人化的方式使用媒体。只要愿意,使用者能够决定自己看什么。1990年,伊文斯媒体研究中的受众研究也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假定:受众是积极主动的;媒体内容总是多义的,或对各种解释开放。这实际上是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即信息传播者或作者原本意图如何已不重要,信息独立于传播者(作者)而存在,受众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信息(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2.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
受众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子媒介的产生,印刷时代文化传播权掌握在少数社会精英或领导阶层的时代已经过去,信息向大众开放,文化的神圣性似乎和作者的权威一样慢慢减弱。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的不断涌现更是将受众的地位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交媒介、直播平台进一步彰显了个性化和民主化。长期生活在话语权威下的受众通过数字媒介找到了表达的渠道,新时代信息解读的方式带有明显个性化的特点,个体身份认同愿望越发浓烈。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时也有寻求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人们通过身份认同,确定自我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所遵循的社会准则等。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有相对较容易确认的国家认同、性别认同、种族认同等,也有不容易确认的文化认同。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变得更为艰难,也更为重要。数字媒介对作者权威和文化权威的消弭,进一步加重了现代人的文化认同危机。目前各种论坛、网络社区的产生可以说是当代人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有力尝试,通过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将一批具有相似之处的人群聚在一起,缓解因文化联系、家族联系日渐减弱而造成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3.数字有声书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缓解
(1)以“听”为主的传播方式召唤作者权威的复苏
数字有声书的流行部分原因在于它符合当代人渴望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因为它召唤着作者权威的复苏。从儿童时代开始,耳边便充斥着这样的声音,“要听爸妈的话”“上课要认真听讲”,在听的语境中,人们更多是被训练成服从者,不听话的人是叛逆者。当代的教育体制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的,那是因为听更容易让受众沿着传播者的意图接受信息,它更加肯定作者权威。
当看书时需调动抽象思维能力将无意义的符码转换为有意义的现实情境或思想,它会引发读者思考,在遇到难点时读者还可驻足停留,深入研究。但听的传播方式一般是单向而权威的,无论是听演讲或听训,听众被要求保持安静、姿态庄重,若需发言也必须得到允许。通过这些看似强制性的规定,听众从生理上被剥夺了发言权,从心理上强加了几分对作者的尊崇,加之语言不间断的流动性降低了听书时深入思考的可能性,因而在听的情境中更容易形成作者认同感。
(2)听书行为的公共性与假想共同体的形成
正如前文所言,纸质阅读偏向私人化,电子书虽在时空延伸上较纸质阅读更有优势,但也没有改变其私人化场景。而数字有声书则不一样,其具有开放性和同步性,人们可同时听一个演讲、听一本书,随着阅读人的语气变化而产生情绪的变化,人们很难同步地阅读同一本书籍,即使相同文化水平的人同时开始阅读同一本书,由于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也很难保持节奏的一致。
听首先是一种交流行为,意味着除信息的接收者(听的人)外,必定还存在着信息的传播者(读的人),比起静静地读一本书,“似乎有个人在和你对话”更能缓解当代人的孤独感。其次,听更多是一种公共行为,即使当人们听书时周围可能空无一人,但我们知道在世界其他的地方有许多人正在听着同一本书、收听着同一个节目,假想的共同体由此产生,受众也因为有一种虚假的参与感而容易产生身份认同。因此,数字有声书对作者权威的强调,对假想共同体的形成更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五、有声书和电子书的共融发展
当前许多研究机构将有声书和电子书都纳入数字阅读的领域,从阅读的历史看,主要是因为阅读与朗诵关系密切,作用于听觉的信息接受方式也是古代阅读的重要类型之一;就阅读媒介而言,二者都是依靠数字化载体;手机、阅读器、平板、电脑等;而从当前有声书和电子书的发展趋势看,二者呈现出日渐融合的趋势。
二者融合主要表现在二者相互借鉴对方的优势,如电子书阅读APP开始开发一些听书的功能和栏目,或利用机器自动阅读相关内容。如微信读书,读者可以自己选择是看还是听;咪咕阅读除让机器读书外,还会邀请原作者或播音员进行真人朗读;而有声书APP也逐渐增加看的内容,如懒人听书便有看书的栏目。
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能否生存下来,不仅取决于对现实世界的重现能力,还取决于在同一领域当中,它们是否比其他媒介表现得更出色,[4](123)但两种或两种以上各自存在不足的媒介也会相互合作,以求更真实地复制某种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环境,共同获取生态位。前技术时代面对面交流是视听结合的交流方式(少数存在视听障碍的人除外),闭上眼睛或是堵上耳朵同人交流都是不合理的行为,无论是“只看不听”的电子阅读还是“只听不看”的听书活动都没有视听结合的阅读活动更能再现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环境。
媒介进化的大趋势是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媒介系统,以完成与延伸及再现相关的一系列任务,[4](125)即使是电子书,它也借鉴了纸质书的优势,如尽量模仿纸质书的排版方式,阅读器的长宽比例也与图书类似等,这些都是在给受众造成这样的印象:电子阅读较之纸质阅读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更方便、更廉价而已。电子书和有声书的融合发展更是如此,它们吸收彼此的优点,让阅读变得更灵活,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在再现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方面也更真实。
结语
回顾有声书发展的近百年历史,从磁带到CD,到数字有声书,再到有声书和电子书的融合,它不断朝着真实再现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增强其在时空中的延伸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是有声书得以生存并流行开来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数字化技术有声书便很难摆脱其实体化形式,也就很难获得今天的发展规模。但数字有声书得以发展的深层原因则是其契合了碎片化的现实环境和人们渴望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
当然,数字有声书发展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技术障碍,相比电子书而言,它对存储空间有更多要求,若是在线听书,则对网速的要求更高。未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有声书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庄廷江.美国有声书出版与发行模式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7(2):89-92,105.
[2]张鹏,王铮."听书”形态的起源、发展与趋势——兼论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3):8-12.
[3]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李瑞林,贺莺,杨晓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保罗•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邬建中,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M].吴昌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7-78.
[6]余人,王令薇.从传播学视角看新型电子有声读物的崛起与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6(9):35-38,34.
[7]章辉.电视话语与阶级斗争: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的文本主题[J].学习与探索,2012(4):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