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5G时代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现状与融合研究——以抖音短视频为例

2020-05-09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王孜: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

  【摘 要】本文以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我国学术期刊在短视频平台方面的发展现状,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分析了学术期刊在移动终端上的传播效果;搭建了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对创作者、作品内容、传播形式、契合点、定位、融合机制等基本要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现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实质融合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5G时代;媒体融合;抖音短视频

  短视频是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和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时长较短的视频内容。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9年6月6日发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5G时代的移动通信网络在数据传输速率、网络延迟、节能、降低成本、流量密度、系统和设备容量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系统协同化和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升,这为移动终端的短视频平台创造了优质的发展条件和基础。5G的正式商用将强化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主流媒体地位,[1]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4K/8K超清直播的使用频率将大幅度提高,短视频平台将发挥更大的传播作用。

  现有文献认为,学术期刊应当主动适应传播媒介与受众阅读方式的变革,树立新媒介时代的创新思维,[2]建构开放、互动的多元传播渠道,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知识传播途径,并且研究了短视频的传播特征[3]、商业模式[4]、文化影响力[5]、作品版权[6]及存在的困境[7-8],但是尚未建立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研究主要以新媒体创新指数[9]、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传播效果和策略[10]、运营和影响力[11]为主,鲜有文献直接研究学术期刊和短视频平台的融合问题,缺少对短视频平台的调查和分析,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有数据支撑的数理研究为数较少,难以产生对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发展有推动力的融合机制和理论。

  在“5G”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对短视频平台的开通、使用和效果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契合点、具体内容、融合机制是什么?学术期刊在娱乐属性较强的短视频平台中的定位是什么?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提升期刊的传播和学术影响力?这些问题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解决。鉴于此,本文以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对我国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搭建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的理论框架,并针对期刊和短视频平台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在4G通信环境下,受制于移动网络的传输速度,学术期刊的读者普遍仅能流畅地阅读文字和图片,在5G正式商用后,移动终端的上传和下载速度将大幅提升,大量用户将会向短视频平台涌入。通过对当前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调查,获取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数据,对学术期刊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开通、认证、使用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现阶段学术期刊在同短视频平台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调查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首先,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2019—2020年)来源期刊目录,获取25种学科和分类的568份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并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导航模块中搜索目录中的期刊,以相互确认和印证期刊名称、主办单位、是否为CSSCI来源期刊等信息。

  其次,根据上述期刊目录,将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名称在抖音短视频APP的用户、综合标签中进行搜索,同时在期刊名称后加入期刊、编辑部等信息在用户标签中完成扩展检索。之所以将期刊名称和主办单位名称分别进行搜索,是因为主办单位发布的有些视频内容通常与期刊息息相关。一些大型单位如果给多个部门开放授权,那么其他部门便失去了此平台的传播渠道和资源,主办单位参照微信公众号对账号主体注册数量的限制,对抖音短视频账号的开通和认证进行了数量限制。因此在这些单位中的学术期刊会依托主办单位的抖音账号发布期刊和编辑部的视频内容,借助主办单位开展宣传和社交活动。另外,考虑到抖音短视频会根据用户观看习惯进行计算和推送,同时为了避免因操作系统的差异而导致的遗漏,在抖音短视频软件上注册新的账号分别在苹果手机系统和安卓手机系统上进行了上述步骤和流程。

  再次,由于抖音短视频平台允许出现相同的用户名,所以对搜索出的同名用户与期刊、主办单位在作品、介绍、认证等方面进行仔细比对,这些用户名同相关内容相符和一致时,方对其作品数量、获赞数量、评论数量、分享数量和粉丝数量等信息进行统计。抖音短视频平台传播速度较快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数据获取时间截至2019年10月31日。

  最后,如果上述信息出现异常或不匹配的情况,则期刊信息以期刊或主办单位官方网站上登载的信息为准,新媒体信息以抖音短视频软件中的数据为准,鉴于清博大数据是新媒体大数据分析和研究的专业平台,必要时访问清博大数据平台(http://www.gsdata.cn)对相关信息进行辅助校准。调查和研究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知网、期刊或主办单位官方网站、抖音短视频平台以及清博大数据,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有效性和一致性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步骤和方法,对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在短视频平台的开通、使用和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调查,表1展示了CSSCI来源期刊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的调查结果。


表1  CSSCI来源期刊短视频平台的使用情况及传播效果
  开通 认证 作品 获赞 评论 分享 粉丝
期刊名称 4 0 2 9 1 1 167
主办单位 176 110 104 1809 78 49 44722
  注:表中单位为“个”,作品、获赞、评论、分享和粉丝的数量是平均值。

  (1)在开通和认证方面,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以期刊名称和主办单位为用户名的抖音短视频账号存在较大的差异,仅有四家学术期刊以期刊名称为用户名开通了抖音短视频账户,它们分别是《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科技进步与对策》《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其中尚无账号进行抖音官方的机构认证,而以主办单位为用户名开通抖音短视频账号的则有176个,并且有110家是抖音官方认证账号。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社科学术期刊尚未开通抖音短视频账户,即便开通了抖音短视频平台,账户的官方认证率依旧较低,并且出现了较多以期刊为用户名的重名抖音账号,这样会增加读者的搜索困难和关注成本。

  (2)在使用方面,以期刊名称为用户名的抖音账号平均发布的作品数量为2个,以主办单位为用户名的抖音账号则平均推送了104个短视频,两者在对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主办单位使用抖音账号时会定期更新作品,登录账号进行日常维护,创作了较多的短视频,以期刊名称为用户名的抖音账号很少推送视频作品,账户长时间处于停止更新的状态。没有针对不同群体和事件进行精准化投放,观竝法持续获得推送并观看感兴趣的视频,会逐渐减少对期刊抖音号的关注,这一点在粉丝数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期刊抖音号平均有167名粉丝,而平均有44722名观众关注了主办单位的抖音号。值得注意的是,以期刊名称和主办单位为用户名的抖音账号发布的视频均很少出现娱乐性质的内容,大多数视频的内容均和期刊、学术和学科息息相关。

  (3)在传播效果方面,期刊抖音号平均获得的点赞数量是9个,主办单位的抖音号则平均有1809名观众对作品进行了点赞的操作,期刊抖音号发布的作品获得的平均评论和转发次数均为1,主办单位的抖音号分别平均获得了78条评论和49次分享。获赞数量、评论数量和转发次数是抖音短视频传播效果的重要参考标准,体现了观众对作品的喜爱程度,数量越大,表明观众的评论意愿越强,并希望将其同更多的人分享。调查结果显示,主办单位抖音号的传播效果优于期刊抖音号。

  二、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契合点与定位

  从理论角度来看,鲜有文献将学术期刊和短视频平台作为研究对象;从实践角度来看,通过上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文尝试搭建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将创作者、内容、传播形式、契合点、定位、融合机制等基本要素纳入融合框架,以期产生有利于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的理论,并对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

  本文构建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如图1所示),融合框架由内向外分别包括融合的驱动因素(期刊优势、契合点和融合机制)、短视频创作者(编辑、专家、作者、读者)、传播形式(短视频、在线直播)、视频内容(写作方法、选题方向、审稿意见、科学普及、研究数据与方法、短评论、网络沙龙与论坛、学术社交),生态运营机制和用户生成内容机制将贯穿在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过程中。



图1  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

  学术期刊在视频内容、创作者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期刊的学术声誉便是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较为深远影响的自身魅力和公信力,凭借在传统传播媒介中积累的学术声誉,学术期刊在同短视频平台的融合中,将核心聚焦在受众对期刊的信任、信赖和认可程度上,精心发布高质量的学术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树立更好的学术声誉,发挥优势并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建立和谐的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生态圈。

  2.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契合点

  (1)碎片化。短视频平台对编排专业性、拍摄技巧和设备要求较低,普通用户便可以制作视频,较低的创作门槛使大多数作品的时长较短,简洁的标题和简短的内容介绍也便于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观看、传播和分享视频内容。同短视频类似,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阅读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和结论等部分快速获取信息,学术期刊在传播方面也逐渐呈显碎片化的趋势,与文字、图片、网站等形式相比,学术短视频更加生动、直观,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碎片化传播的市场需求和观众阅读习惯。

  (2)社交属性。随着5G网络的推广和普及,移动网络社交逐步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强互动性、时效性和海量内容,[12]短视频成为图文社交后的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近年来,学术社交网络通过移动互联网逐渐满足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沟通需求,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将以社交为纽带进行知识分享,把个体学习转化为大众分享和参与,学术社交是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手段,并有利于学者的个体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交属性是学术期刊和短视频平台融合与发展的共同基础。

  3.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定位

  (1)学术定位。学术期刊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学术性是立身之本,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学术定位是期刊编辑部对视频内容的学术性、内容层次和表达形式等所作的设计和选择。在娱乐属性较强的短视频平台中,学术期刊首先需要坚持的是学术性,编辑部发布的视频内容应当去娱乐化,在符合期刊所属学科的边界范围内,以学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畴来阐述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具有创新见解的科学研究成果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在提出新现象、新观点、新理论的同时,可以使更多的观众观看并讨论,达到良好的学术传播效果。虽然不同的视频创作者制作的视频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多元化,但编辑部应当严格审核,发布学术性强的作品,借助短视频平台培育学术思想,推进学术创新。

  (2)科普定位。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第二个定位是科普定位,这个定位的要求是短视频的内容不带有个人或集体的偏见,不主观臆造,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将经过周密思考和严谨论证得出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制作成短视频,使观众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上升到理性认识。短视频能够使日常生活知识化,使隐形知识显性化,拓展了科学知识的边界,学术期刊同短视频平台的融合,使得编辑部可以通过口语的形式进行制作和传播,降低了科学普及的门槛,学术短视频打破了专业科学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垒。学术期刊可以将专家优势、作者优势、编辑优势等信息优势转化为融合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密切关注经济和生活发展,将科学事实、材料进行通俗易懂的分析和讲解,两者的融合可以推动学术期刊及时传播科技新知,传递科学信息,增进科学文化积累。

  (3)服务定位。为作者、读者和专家服务是学术期刊生存乃至发展的落脚点,因此,服务定位是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一个重要定位。在多种传播平台中,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性较强,编辑部可以对读者提出的疑惑进行实时的解答,外审专家可以利用直播的方式对稿件进行在线审理,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作者和读者也可以将观看视频后的感想、意见等内容录制成新的短视频,由编辑部择优发布,这些形式增加了同作者、读者、专家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不仅是学术期刊选稿、审稿、用稿等组稿方式的创新,也是学术期刊服务模式的创新。在读者细分化的趋势下,学术期刊通过同短视频平台的融合可以满足读者需求,明确服务定位,能够进一步发现期刊的目标读者群和作者群,根据社会发展和期刊市场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研究、分析、联系读者,为读者服务,提升学术期刊的服务品质。

  三、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内容与机制

  在构建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后,将对融合的内容和机制进行具体的阐述,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短视频人物和创作者(如编辑、专家、作者、读者、实务界人士)、短视频内容(如选题重点、栏目策划、研究方法、原始数据、科学普及、短评论)、传播形式(如短视频和在线直播)。用户生成内容机制和生态运营机制是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机制,是拓宽学术期刊传播渠道的重要保障,是维系学术期刊高效、稳定传播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1.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具体内容

  (1)短视频创作者。在学术期刊和短视频平台充分融合的前提下,期刊发表的视频其创作者已不局限于编辑、编辑部负责人、期刊社主编等期刊内部,期刊外部的专家、作者、读者甚至观众都能够成为短视频的主要创作者,其他兄弟期刊单位、第三方期刊转载和评价组织、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科的实务界人士、与期刊产业相关的企业公司也可以制作短视频并成为其中的上镜角色。不同的创作者自选或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创作,制作的视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更加多样化,通过丰富的短视频向观众传递更多的观点和信息,可以从多个角度满足短视频受众的不同需求。

  (2)短视频内容。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大多数的热门视频均配有多元的背景音乐和特效,其他作者和主播竞相模仿,同质化的内容较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短视频,学术期刊发布的作品学术性更强,同时视频内容通俗易懂,在受众中可以形成共鸣,具备广泛传播的特性和条件,能够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优势。

  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和主编可以将本刊的选题重点、用稿方向、栏目介绍、活动策划、期刊特色、写作方法等内容录制成短视频上传至平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读者把握期刊动态和选稿偏好;期刊的审稿人可以在短视频中针对论文的审稿意见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学术期刊审稿的标准,提炼稿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为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学科专家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术期刊的短视频平台对本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普及,用浅显易懂的短视频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专家可以在短视频中介绍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热点话题,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的作者,可以将文章的撰写思路、写作动机、原始数据、研究方法、修改心得等未在正文中呈现的内容制作成短视频,补充论文因纸刊篇幅限制而缺失的部分内容,使读者对论文的整体框架和逻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期刊的读者可以将阅读或写作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以简短的视频形式发送给编辑部,由编辑部筛选典型的案例后请专家或编辑进行回应和讲解,观众可以将观看视频后的感想、意见和评论等内容录制成新的短视频,编辑部对读者和观众提供的作品在短视频平台上择优发布,这是学术期刊同读者加强沟通并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具备较强创作能力的潜在作者。

  更多的短视频内容可以涉及其他期刊和第三方组织对本刊的评价,实务界人士在短视频中提出理论在实际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期刊产业的相关公司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介绍期刊生态链的发展和运行情况,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

  (3)传播形式。短视频和在线直播是抖音短视频平台两个传播形式,其中短视频的形式通常需要创作者将录制好的原始视频进行剪切,必要时配以精美的图片、背景音乐、字幕和三维动画等效果素材,编辑并封装成视频,用户将已经制作完毕的作品上传至短视频平台,作品经平台审核通过后其他用户便可进行观看、分享、评论等操作,学术期刊可以将编辑部的视频简介、推荐论文、开放内容以及其他创作者制作的视频在平台发布,观众对感兴趣的视频进行评论并把视频分享到其他学术社群共同讨论,学术期刊采用这种短视频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提升观看和分享体验。

  在线直播是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另一种传播形式,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定期组织网络沙龙、学术论坛、工作坊,这种传播形式不受视频时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专家、作者、学者、编辑等参会人员可以通过树立靶向论文、宣读文章、发表意见等方式围绕一个话题开展学术研讨,共同开展专题研究,其他观众和读者可随时参与到在线宜播中,对讨论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同与会学者进行实时的学术问答活动。这样有利于作者、专家传播其思想和观点,提升学术知名度,其他读者和观众能够及时与专家和编辑沟通,掌握本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前沿,较大程度上满足学者的学术社交需求,同时有助于期刊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通过上述两种形式产生的短视频和直播视频(可在直播时录制并保存),一方面,可以将作品的创作者、标题、访问链接等信息生成二维码,在与视频相关论文的末尾附上对应的二维码,读者在阅读纸质版期刊时,便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论文作者的讲解、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其他学者的评论。另一方面,这些视频可以连同论文数据、实验程序、调查问卷、图片表格、研究方法等未见刊的内容,以增强出版的形式录入数据库和系统,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提升学术期刊短视频的传播效率。

  2.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机制

  (1)用户生成内容机制。学术期刊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是指作者、读者、评审专家等用户在诸如微信、微博、视频网站和软件、专业学术网站等各个平台上发表的论文、评述、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的内容。在学术期刊和短视频平台融合方面,期刊社或编辑部的用户生产的内容构成了短视频平台的主要内容,不仅对期刊本身至关重要,对其他用户如作者、读者、外审专家、评价机构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构建以学者为核心的短视频内容生成机制,在满足论文发表、基金申请、学术社交核心需求的基础上,将学术短视频提供、观看和交流活动本身变成高质量学术内容的生产过程。这将激发期刊用户和观众的创作积极性,不断地为期刊的短视频平台生产更多的优质和原创内容,优化视频传播效果,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2)生态运营机制。生态运营机制是在5G时代下以移动媒体为核心的“互联网+”学术期刊运行和营销体系,以短视频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通过发布学术短视频和视频直播学术沙龙等创新形式,将传统的投稿机制与在线视频审稿相结合,在纸刊版期刊中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作者对于论文的视频讲解,吸引和扩展更多的潜在作者和优秀原创稿源,使学术期刊保持和谐、正循环和高效的运行状态。在组织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通过短视频作品和学术沙龙直播的“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粉丝量”“在线人数”等一系列指标的观测和统计,充分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池、叠加推荐和时间效应等算法,逐步积累流量提升期刊影响力,由此可为潜在品牌定制内容,开展合作营销,激活粉丝经济,将流量变现增加广告收益,对于自负盈亏的期刊单位能够维系其独立运营,建立可操作、可推广的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生态融合机制。

  四、提升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度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我国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学术期刊在短视频平台账号的注册、认证、使用、传播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学术期刊和短视频平台的融合现状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短视频账号的认证、优质资源的更新、学术沙龙的在线直播、流量池的运用、生态运营的维系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提升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度。

  1.学术期刊开通并认证抖音短视频账户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术期刊尚未开通抖音短视频账户,或者即便开通了抖音短视频平台,也是没有经过抖音官方认证的账户。一方面,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用户名是可以同其他用户重复的,未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期刊名称容易被抢先注册,这样会增加读者搜索该刊的时间成本,他们对账号及作品的认同度和信任度会随之下降,导致获赞数量、评论数量和粉丝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未经官方认证的抖音短视频账户在功能上受到诸多限制,可能会使学术期刊创作的视频失去快速传播的机会。因此,建议学术期刊开通抖音短视频平台,并对期刊或编辑部名称进行抖音官方的机构认证,同时通过绑定微博、微信、手机号等方式加强账号的安全性和联动性,利用多渠道对学术期刊的短视频作品进行展现和传播。

  2.定期更新优质作品并组织在线直播

  有些学术期刊虽然开通了抖音短视频账户,但是很少或不发布视频作品,账户如果较长时间处于停更的状态,观众会逐渐减少对期刊抖音号的关注,由于无法持续观看新的视频和获取新的知识,读者最终有可能会取消关注。因此建议学术期刊经常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观众感兴趣的作品,通过学术短视频和科普短视频满足观众和读者的求知和学术需求,定期以在线直播的方式组织和举办学术沙龙和论坛,提高宣传力度,增加期刊抖音短视频平台的活跃度,通过持续性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提高关注度和用户黏性,提升期刊的服务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3.维护流量池并保持生态运营

  抖音短视频平台为各个作品预设了一个流量池,[13]会根据诸如获赞、点评、转发等数量以及完播率等指标评价视频在流量池中的表现,传播效果取决于作品是否能够吸引并留住流量。因此,学术期刊在创作视频作品和在线直播的同时,建议从视频封面、视频标题、视频介绍、播放体验等方面完善、宣传期刊的短视频,吸引观众的同时充分利用用户产生的内容进行再创作,持续发布更多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继而可借助逐渐扩大的流量池增加收益,维持期刊独立运转,保持稳定的生态运营状态,为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本文以CSSCI(2019-2020年)收录的来源期刊为研究样本,以抖音短视频为例,研究了我国学术期刊在短视频平台方面的发展现状,对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术期刊尚未开通或官方认证抖音短视频账户,发布的作品较少,视频质量较低,没有利用好流量池的作用,尚未形成独立的生态运营体系。鉴于此,本文搭建了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框架,短视频创作者、作品内容、传播形式、契合点、定位、融合机制等方面构成了融合框架的基本要素。针对学术期刊和短视频平台融合中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在短视频账号的开通和认证、优质作品的发布、在线直播、流量池的利用、生态运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刊物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结论为今后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有利于推进学术期刊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助力学术期刊开展持续的创新活动,打造具有一流品牌影响度、媒体宣传力和学术声誉的出版物,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本文在研究样本和平台的选取上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期刊的范围,选择更多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不断改进融合框架,借助5G通信网络和移动媒体实现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的实质融合。

  参考文献:

  [1]匡文波.5G将彻底颠覆主流媒体的概念[J].编辑之友,2019(7):11-16.

  [2]张小强,杜佳汇.中国大陆“新媒体研究”创新的扩散:曲线趋势、关键节点与知识网络[J].国际新闻界,2017,39(7):30-57.

  [3]唐英,冯博博.短视频广告的传播特征及监管路径[J].当代传播,2019(5):92-93.

  [4]王玖河,孙丹阳.价值共创视角下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研究——基于抖音短视频的案例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8(10):20-26.

  [5]黄栗,董小玉.短视频对优秀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当代传播,2019(5):50-53.

  [6]田小军,郭雨笛.设定平台版权过滤义务视角下的短视频平台版权治理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3):66-69.

  [7]张慧喆.虚假的参与:论短视频文化“神话”的幻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9):114-118.

  [8]吕永峰,何志武.逻辑、困境及其消解:移动短视频生产的空间实践[J].编辑之友,2019(2):86-90.

  [9]钟瑛,李秋华.新媒体创新指数构建与案例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4):140-146.

  [10]孔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和运营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7):745-753.

  [11]程海燕,田艳妮.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与其学术影响力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医学期刊数据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4):387-393.

  [12]刘颖,孟键.国际网络视频直播研究述评[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8(4):106-118.

  [13]赵辰玮,刘搭,都海虹.算法视域下抖音短视频平台视频推荐模式研究[J].出版广角,2019(18):76-7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