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蜗牛》 时间之外的心灵剔透

2020-05-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陈佩莎
  不要再说我慢,这种话/我已经听过几万遍/我最后再说一次/这是为了交通安全
  ——摘自《蜗牛》

  因为《小太阳》与《浅语的艺术》,林良先生的散文创作成就与理论贡献早就有口皆碑。或许是因为这两方面的成就过于耀眼,无形之中也遮盖了林良先生其他创作的光芒。实际上,作为“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林良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童书翻译、儿歌与童诗的创作、绘本的创作等方面,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并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就拿童诗创作来说,他一生写下了6000首童诗,并有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蜗牛》(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录的78首童诗,正是他童诗成就的集中体现。

  童诗要求诗人能够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体悟世界,像孩子一样,能从习以为常的物件身上,把握事物的“敞开性”,捕捉刹那的灵感,用短短的诗行,让读者拍手叫绝,甚至有无限的意趣留待咀嚼。但对成人来说,“事物似乎是被包装着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从它所占据的位置知道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见其表面。在这种感受的影响下,事物会枯萎……生活就这样化为乌有”(什克洛夫斯基语),曾经的“纯真”与“浪漫”,便成了一种“陌生化”的表达。

  林良先生的童诗便有这种“陌生化”表达的“魔力”。

  比如这首《蜗牛(二)》:“不要再说我慢,这种话/我已经听过几万遍/我最后再说一次/这是为了交通安全。”就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所以,读林良先生的童诗,你会觉得,他必定了解小花朵的开放,了解白鹭鸶的飞翔,了解阳光映照下小蜗牛透明的壳子,了解雨水滴答中小蘑菇探头的姿态……

  更难得的是,《蜗牛》中童诗的成功,不单单在于林良先生放下了成年人的经验与成见,于时间之外维持心灵的剔透,更在于能够在童趣之外兼具禅趣,得以容纳更广阔、更窈远的意蕴。

  比如《金鱼(二)》:“玻璃缸拘束了水,水限制了你/活动的领域/你像一首格律诗/更像唐人的绝句/在重重的束缚里/游出了/种种的水舞/我说呀,金鱼,/你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诗的存在方式/只有心寂静像/客厅寂静/我们才能读诗/像看金鱼。”

  就像他的“浅语”散文一样,林良先生的“浅语”童诗,绝不是对“纯真”与“浪漫”的简单迎合,更包含了对“纯真”与“浪漫”的跨时空提升。

  “浅语”“童趣”“禅意”,《蜗牛》兼具。真让人不得不感叹,林良先生真是一位仰之弥高的儿童文学大师,能葆有一种“时间之外的心灵剔透”。

  不仅对孩子,对生活经验丰富的大人来说,阅读《蜗牛》都是一次心灵浸润和美育熏染的精神享受。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