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了一个近年来最长的假期。家长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看着孩子在家学习遇到的种种挑战,难免焦虑不安。孩子们碰到的很多问题并不会随着开学而自然消失,家长遇到的教育问题也不会随着开学的到来而自然结束。因此,多看一些教育类图书,或许能找到答案。
帮助解决难题 缓解育儿焦虑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看着“小不点儿”一点点地成长,无比兴奋的同时也会夹杂着一些不知所措,于是育儿类图书成了很多父母的“宝典”。
孩子拖拉怎么办?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不顺从就哭怎么办?很多问题,在《妈妈知道怎么办》(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这本书是主持人王小骞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写给妈妈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育儿手册。
“王小骞的这本《妈妈知道怎么办》整合了数万家庭最常遭遇的养育挑战,融入多学科专业理论,从沟通、情绪、品格、内驱力、人的塑造以及父母角色共6大维度、56个核心方法,给父母一套脱离困境的家教哲学。不仅会帮助父母重塑跨越困境的思维、打开看待成长的视角、升级教育的认知,体系化解决层出不穷的养育难题。”湖南教育出版社副总经理徐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
《做成长型父母——成为养育自己娃儿的专家》(知识产权出版社)也是立足于解决问题。该书责任编辑田姝对记者说:“在育儿过程中,一方面资讯获取便捷、学习方式多样,另一方面因为资讯的膨胀和良莠不齐,育儿的焦虑会被过度放大和传染,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自我的判断力和定力。一些流行的育儿鸡汤文、网红文,可能只是迎合了你的养育焦虑,却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以积极心态应对,及时想办法去解决,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做成长型父母——成为养育自己娃儿的专家》一书的作者是供职教育媒体的王小艾,从事亲子领域研究达15年之久。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变成了最直接的营养施惠于更多家庭。田姝说:“教育记者和母亲的双重身份,让小艾在育儿道路上从一个学习者、观察者、自省者,成长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助力者、问题解决者。而她在本书中介绍的‘0-10岁,你该怎样陪孩子成长’‘育儿如何全家总动员’‘如何把握数学敏感期’等,直指当下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困惑,并且给出了明确的可以借鉴的解决办法,帮助家长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法和教育方法。”
提供学习方法 助力孩子成长
孩子写作业磨蹭、上课不专注、成绩下滑、严重偏科……这些令家长头疼不已的学习问题,靠单纯的“刻苦学习”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学习的格局》(中信出版集团)一书策划编辑姜晓娜告诉记者,《学习的格局》是《父母的格局》作者黄静洁的新作:“书中融合多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通过翔实生动的案例,提供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推翻了靠‘低水平重复’的传统学习认知,引导父母走出固有的学习误区,助力孩子成为自主学习的优等生,最终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优质人才。”
“孩子犯错可能是陷阱,妈妈不让犯错是更大的陷阱。我也是在这样的意识中一路走过来的。2017年,我在《父母的格局》里,提出‘让孩子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希望家长让孩子体验一下犯错给自己带来的负面结果,由此引导孩子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分析自己的错误,主动发现改正行为的方法和途径,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现在3年过去了,我在实践和学习中发现:这种理性看待孩子犯错的视角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它是从错误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来考量问题的。”黄静洁说,现在,她学到了一个全新的观念,采用思维工具来衡量错误中包含的成功和失败因素,这个新观念告诉家长,不犯错可能是失败,而犯错有可能是成功。
再过3个多月,许多孩子在新的学期将升入六年级,并在未来的一年中为小升初做准备。孩子应该在这一年学会哪些新技能?家长们又该怎么做?《小升初家长手册:欢迎来到六年级》(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此都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小升初家长手册:欢迎来到六年级》责任编辑杨晓璐对记者说:“大家普遍认为小升初是六年级的事儿,但其实小升初的很多准备是在五年级完成的。因此讲到小升初,需要涵盖五、六两个年级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卓立是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他在书中分析新近的政策变化,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理论与案例并重,帮助六年级学生和家长们顺利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李烈看了该书后说:“在这套书中,大道理和大理论都含笑侧身;站到最前面来的,都是细节。孩子们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大事小情,凡是父母们迫切想要知道的,而老师们苦于没有时间梳理、没有时间和父母细说的,都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
通过语文学习 提升表达能力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英语、数学相比较,语文的学习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以学问著称,常常出镜《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波在“郦波语文启蒙课”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前言中写道:“在世界各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其实都有很好的母语训练与母语素养。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不只是字词解释,课文不只有中心思想。通过语文的学习,要锻炼的其实是孩子们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
面对语文学习,针对统编本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郦波语文启蒙课”系列逐一进行解读。“郦波语文启蒙课”系列的统筹、部分册数的责任编辑李淑云告诉记者,该系列最大的亮点就是大语文:“这套书格局博大。很多文史典故,作者都是信手拈来。这套书也很实用,配套部编版教材,一课一讲,在精讲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外拓展。比如,一年级上册《天地人》这课,作者拓展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故事,和课文完美结合;再比如,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这一课,作者生动讲解李白这首名篇,开拓了孩子和家长的视野。必须说,古诗文讲解是这套书的精华。”
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个家长都会受到孩子的灵魂拷问,“这个作文写什么?该怎么写?”《写作文,有窍门儿》(东方出版社)用亲切、通俗的语言,把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以接地气的方式,一一分享给小朋友们。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西萌妈妈”说:“《写作文,有窍门儿》写得很有新意,完全是站在家长和孩子的痛点上进行创作,孩子跟着学、试着写了好几篇,已经感慨‘原来写作文这么简单’,真是太让我惊喜了!”
《作文课》(花城出版社)同样关注写作文这件事。《作文课》的作者是作家蒋方舟的妈妈尚爱兰。尚爱兰结合培养女儿蒋方舟的心得,及多年一线语文教学经验,在《作文课》里非常务实地指导7—12岁孩子面对的作文难题。
尚爱兰在《作文课》的序言中写道:“作家和语文老师,我刚好两者都沾一点。好处是我提出的都是实用的、可操作的、不僵化的方法,一些经验都是我多年积累所得,并不断复制、不断完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另外我不会带偏,小孩子尽管和作家有差距,但写作的基本原理还是一致的。”
让我们就这样,一路陪着孩子慢慢长大,一起期待孩子们通过阅读,成长为写作不再困难的“小作家”,在成长的道路上养成好的习惯,健康快乐,也期待家长们能在阅读中更好地发现孩子的成长规律和阶段性需求,不做抱怨者,做问题解决者,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抚养方式和教育方法。
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
□袁舒婕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当天,在各电商网站公布的数据中,家庭教育类图书频频上榜,《妈妈知道怎么办》《学习的格局》等均榜上有名,甚至一些“90后”购书单上,家庭教育类也开始成为重头。
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是一条独特之路,也是一条单行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家长的陪伴和不断学习,对孩子对父母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多年前当大女儿出生时,我也曾像很多父母一样,遵循着“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的方式,疯狂购入一堆育儿书籍。《张思莱育儿手记》等书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从中汲取到大量的养分,有时候碰到一些难题,也会去把书本找出来再翻一翻。但有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完,它们有的只是追求噱头,缺乏教育理论支撑,有的虽然易读,但读过就忘,没有太多收获。后来二女儿出生,养育两个孩子之后,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性,遇到的问题会有所不同,哪怕是同样的家庭、同样的成长环境,同样的教育方法也难以适应每一个孩子。
《做成长型父母——成为养育自己娃儿的专家》这样写道:“特质本身无所谓好坏。其实,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善于思考和观察,而胆小的孩子也只是性格比较谨慎。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都是优点。”“我们要无条件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特质,但社会的规则和家庭的规矩,却是需要孩子从小就学会去遵守的。”
的确,学会遵守规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教育方式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孩子与否。我们进行大量阅读,是为了了解更多的方式,尝试、检验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孩子,但绝不能完全照搬。
正如那本畅销多年的《正面管教》中所说:“你不需要一下子就接受这本书中的所有原理,可以只使用那些当时对你有意义的方法。而且,如果你觉得有些事情听起来不对,也不要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阅读那些对育儿有独特见解的作品,只是学习其人生智慧。循序渐进尝试不一样的方法,慢慢前进,慢慢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书摘
听过一些妈妈的困惑:孩子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一般呢?这可能是没有做到真正会读书。
什么叫会读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阅读后的思考。读书,应该是“读写”一体的。孩子首先通过阅读将知识储备进大脑,然后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最后再表达出来,会读书其实是需要这三方面兼备。
知识储备的过程——广泛阅读多种类型书籍,如文学、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等。
逻辑能力提高的过程——将书中的情节、思想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思想的过程。其实,数学应用题的读题、审题也是在考验逻辑能力。
表达能力呈现的过程——包括书面表达,用绘画记录、用文字记录,和口头表达,复述故事、改编故事等。
选择书目种类要全面。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种类入手,一步步全面储备知识。对于孩子而言,读书无非几大“趣”:一是感兴趣;二是有趣味;三是更深层的能提升志趣。
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有趣的书有很多。低年龄段的有漫画、无字书、立体书、胶片书、好玩的绘本等;高年龄段的有奇幻冒险小说、科幻作品、科普书等。
找到孩子爱读的书之后精读,反复读。不在乎读得多,而在于读得精。可以采用轰炸式阅读方式,即针对一本书,配合相关音频、视频、不同版本对照,等等,将这本书读透彻。
——摘自《做成长型父母——成为养育自己娃儿的专家》
庐山在今天江西九江的南边,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了。但自从李白吟咏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横空出世之后,似乎所有的诗都黯然失色了。
那么李白的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呢?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诗的题目中有一个“望”字,全诗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望”字来展开的。
什么是“望”呢?
是远望、瞭望、遥望,这才能充分领略瀑布的全景。
这个“望”,它不是瞥了一眼,不是瞅了一下,而是专心的,是主动的。它不是偶遇,也不是简单的邂逅。所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其中的一些曲折微妙之处,正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与精巧构思。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香炉”就是香炉峰。香炉峰上,雾气笼罩,就像飘着烟的香炉一般。
写瀑布,却先从香炉峰写起,两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李白在另一首名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里说,“香炉瀑布遥相望”,还有一首《望庐山瀑布》里又说,“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可见,瀑布就在香炉峰的对面。或者说,香炉峰是庐山瀑布的最佳观景台。
写壮美的庐山瀑布,之所以无人能够超越诗仙李白,是因为李白不仅抓住了瀑布的神髓,还对它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就是一个“望”字,突出了全诗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
作者仿佛站在山峰之外,看到了紫色的烟雾,从香炉峰袅袅升腾。于是,整座香炉峰都在李白的笔下鲜活跃动起来。
——摘自“郦波语文启蒙课”系列
每当孩子写不出作文,找不到题材的时候,就有大人“体恤”地提示哪些内容好写:写写你的“铅笔”“文具盒”“书包”“书桌”“台灯”……不是因为它们值得写,而是因为它们刚好就在视野范围之内,好写。
依依有一次很苦恼,因为被大人指定写好写的题材:扫地。我问:是家里新买了机器人扫地机么?不是;是去扫雪地么?也不是。只是拿最普通的扫帚,用一扫一扫的机械方法,扫家里的一块瓷砖地。她写完扫地,又被要求写“洗衣服”“叠被子”“买菜”……都是家庭主妇觉得好写的内容,不是小学生感兴趣的。
不要自以为是地布置“好写”的题目,给学生指点“好写”的事物。
我甚至认为,一到春天,就指点学生写“春暖花开”;一到秋天,就写“果实飘香”,也不是什么好主意——这些常识人人都知道。
所谓好写,无非是众所周知的内容。
而这些,恰好不是好作文需要的。
——摘自《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