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创中文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2020-05-07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黄江华:长江师范学院《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编辑部

  【摘 要】办好新创中文科技期刊是服务学科建设和服务科技文化传播的需要。本文结合《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的办刊实践,分析了新创中文科技期刊存在信任、稿源、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困境,摆脱这些困境,需从争取有利办刊政策、加强有效宣传与沟通、寻找合适办刊人才、多渠道组织稿源等方面寻找出路,以自身发展助力国家科技软实力提升。

  【关键词】中文科技期刊;学科建设;科技文化传播;发展困境;发展出路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园地,也是重要的科研条件之一,更是引导科研方向的航标[1]。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建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8年,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出台系列“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文件。从国家层面的重视到顶层制度的设计,立体推进科技期刊建设,科技期刊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科技期刊主体的中文科技期刊,目前还存在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等问题[2]。调查表明:中文科技期刊质量和稿源呈现稿件质量和来稿量“双下滑”的趋势,不少非核心期刊,特别是新创中文科技期刊面临无稿可用的局面。影响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的评价导向因素,也还有期刊办刊思路陈旧、编辑人才长期匮乏等内生动力因素[3]。但无论如何,中文科技期刊存在的价值未变,仍是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传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因此,本文结合《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办刊经验,旨在对中文科技期刊,特别是新创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办刊的出路和策略,打造优秀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助力国家科技软实力提升。

  1 新创中文科技期刊的必要性

  1.1 服务学科建设的需要

  科技期刊既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的载体,也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5]。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技期刊在服务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已将科技期刊纳入“双一流”学科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科研平台建设。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科学术建设的高地,进而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建设风貌。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汇聚人才的重要平台,立足高校的优势学科实际,通过特色优势栏目,汇聚国际和国内的学术大师,为一流学科建设汇集了一流的学术思想[6]。创办更多中文科技期刊是服务学科建设的必要。

  1.2 服务科技文化传播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科技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科技文化的传播方式与科技期刊的发展密切联系[7]。近年来,我国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提升迅速,诸如“天宫”“天眼”“蛟龙”“墨子”等重大原创成果接踵问世,世人瞩目、国人自豪,这些重要研究成果需要更多的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加以传播,让更多的国人和世人了解和认识。目前,虽然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达5052种,位居世界第三[8],但与位居第一的美国(1.3万多种)和位居第二的英国(8357种)[9]相比,在发展规模上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保证办刊质量的前提下,有必要加大中文科技期刊的创办力度,通过发挥科技期刊自身的传播功能,进一步服务科技文化的传播。当前,新刊创办需经过主办单位的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以及主管部门的层层筛选和严格审批,新创刊起点高、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办刊质量能得到相应保障,为期刊界带来一定程度的“鲶鱼效应”,这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新刊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信任困境

  新刊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是受众不信任。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知晓。以《三峡生态环境监测》为例,期刊创刊之后,尽管主办单位举行了隆重的创刊发布会,也邀请了海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媒体记者参会,同时召开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10],以期助力新刊发展。但发布会和研讨会之后,由于媒体宣传的精度、广度、频度和深度有限,加之学术期刊本身的小众属性,因此业内大多数人并不知晓。二是不认可。绝大部分与会专家与学者科研任务重、会议多,基本无暇顾及宣传和推广期刊,更别说对期刊进行稿件输送、专家推荐等深度支持,即便专家想支持,但困于新刊影响力较小,不被受众(作者、读者)所广泛认同而有诸多犹疑。

  2.2 稿源困境

  如前所述,新刊由于创办不久,相关指标数据(下载率、影响因子等)不高,未能被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特别是权威(核心)数据库收录。当前,受科研评价体系导向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单位的科研实力、学科显示度、社会影响力等,这都导致项目申报、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考核量化与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直接挂钩,论文发表过于看重核心期刊,势必造成作者一般不会主动向非核心的新刊投稿。因此,新刊经常稿源不足,“等米下锅”,期刊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创刊3年多来,共计发文量172篇,求稿之难,可窥见一斑。

  2.3 人才队伍困境

  新刊发展面临的关键困境是人才缺乏。调查发现,一些专业性的新刊,主编不具备专业背景,编辑只会校对,编委大多形同虚设。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77.22%的人认为期刊急需选题策划编辑,超过60%的人认为期刊急缺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人才,编辑出版人才结构和素质亟待提升[11]。《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创办之初,为了解决主编问题,采取外聘的办法;为了解决编辑问题,采取兼职的办法,然而这些措施只能解一时之需,效果很不理想。由此可见,只有稳定而专业的办刊队伍,才有可能对接专业的作者队伍,培育专业的读者队伍,打造优质的办刊生态,新刊发展才有希望。

  3 新刊发展的出路

  3.1 争取有利办刊政策

  新刊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以《三峡生态环境监测》为例,编辑部向主办和主管单位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经编辑部多次工作汇报,学校领导不断重视期刊发展工作,充分认识到期刊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水平,学术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发表的平台,更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名片。基于此,学校根据学术期刊的特点,为期刊编辑部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一是去行政化,实行目标责任制。去掉编辑部原来的行政级别,放权于编辑部,与编辑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二是提高待遇,效益与目标挂钩。编辑部人员绩效与科研人员同等对待,核定绩效系数为1.2(行政人员绩效系数0.8,教师1.0)。在考核期内,按照0.8的系数兑现绩效;考核期结束,达到考核目标,兑现余下绩效系数;超额完成目标,额外奖励;达不到考核目标,扣除相应比例的绩效系数。三是保障到位,确保办刊经费和人员配备。正是有了政策的保障,期刊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知网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引用本刊文献的期刊共有88种,其中,核心期刊39种,而核心期刊中(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高于3.0的5种,高于2.0的13种,高于1.0的29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环境化学》《生态环境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行业知名刊物。

  3.2 加强有效宣传推广

  信任是基础,沟通是互相接受的前提。新刊发展,首先需要得到受众的信任。为了让受众了解并信任《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编辑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广泛宣传,让受众知晓。主动融入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统计源,借助数据库平台推广和宣传期刊;着力打造服务界面友好的新刊自网,通过自建平台全方位推介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号、App等移动新媒体做好推送服务,精准宣传期刊。二是有效沟通,让受众认可。主动加入与新刊专业性相关的全国性、地方性协会(学会),积极参会,通过会议结识与会专家学者,建立联系。会后,及时了解跟进专家学者的科研动态,积极与专家学者保持邮件、微信、短信以及电话联系,让专家学者感受到办刊人的真诚,增进感情,促进互信。目前,《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已加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等10余个协会组织,编辑部人员每年参与各类学术会议10余次,与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建立了友好联系,借此对期刊进行了有效宣传和推介。

  3.3 寻找合适办刊人才

  期刊发展,人才是关键,需要专业的办刊人、作者、读者的有机融合,形成合力,新刊尤其如此。寻找合适的办刊人才是新刊发展的起点和关键。《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在争取到有利政策支持后,为了解决人才困境,主动调整办刊队伍,整合办刊资源,推动期刊向前发展。一是变更主编。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编辑部向主办单位申请更换了主编,充分发挥现任主编在业内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缘关系,为期刊发展导航。二是增设常务副主编。紧扣期刊“生态环境监测”主体,增设1名有长期海外研究工作经历,主要从事环境遥感监测的博士、教授为常务副主编,协助主编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三是聘请中青年专家为编委。一流专家对办刊有自己的理念,但从办刊视角反思编委的构建,不仅要看专家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头衔,还要看专家对期刊的热心程度。中青年专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对期刊学术平台的兴趣与需求都较多,对期刊的工作会更加积极,真诚邀请中青年专家进入编委,与期刊共成长,假以时日,中青年专家也会成为一流专家,期刊也会成为一流期刊。《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目前有编委90名,其中青年编委(40岁以下)占比26.1%,这种合作体现了互信,也体现了互相的期待与支持。

  3.4 广泛拓展优质稿源

  稿源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刊发展必须有充足的稿源作为支撑。《三峡生态环境监测》为了解决“稿源荒”问题,采取多渠道组织稿源措施,保证了正常出刊。一是依托编委撰稿、组稿。每位编委都有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学术人脉较广,编辑部应激发编委的积极性,履职尽责,为期刊撰稿、组稿。为此,编辑部与编委有“三个一”的约定:每位编委每年至少为期刊撰写或组约1篇稿件,这得到了众多编委的鼎力支持。截至2019年12月,刊发的172篇文章中,编委亲自撰写或组约的稿件有79篇,占比45.9%。二是依托学术会议组稿。以编辑部为整体,凡是参加与期刊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把推介期刊、组约稿件作为第一要务,对组到稿件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2018年,利用参加“中国水利学会年会”的机会,在编委的鼎力相助下,编辑部顺利组约“水生态文明研究”专题稿件8篇,并于2018年第4期刊发。三是编辑紧跟热点策划专题稿件。编辑要能及时感应社会,把握社会思潮的瞬息变化,并通过栏目重置、稿件邀约、学术沙龙等形式,将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感应呈现在期刊的内容之中,甚至可能引领时代思考的路向[12]。2018年6月,编辑部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为切入点,组织策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并于8月出刊,该专题既紧跟社会热点,又追踪学术研究热点,极大提高了期刊关注度和影响力。

  4 结语

  新刊发展,道阻且长。当前除了科技评价导向、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等一些暂时不能克服的障碍外,新办期刊还需正视和解决自身所面临信任、人才、稿源等困境,要通过多元渠道来提高办刊能力,主动融入期刊集群,回归期刊初心,拿出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行将则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中国科技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天星,武文,任胜利,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问卷调查分析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6):667.

  [2]李斌,阳娜.中文科技期刊"嗷嗷待哺"[EB/OL].(2019-11-27)[2020-01-02]..

  [3]陈磊.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中文期刊望"洋"兴叹[N].科技日报,2018-09-17.

  [4]蒋琰,王晴,李彩.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生存现状探析[J].出版与印刷,2018,109(2):49-52.

  [5]杨旭东.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科技与出版,2018(9):21-25.

  [6]杨光宗,刘钰婧.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引领、推动及发展[J].出版科学,2018,26(3):21-24.

  [7]武晓耕.科技文化传播方式的流变:兼论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与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61-364.

  [8]《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发布 打造一流期刊还需多方发力[EB/OL].(2018-10-24)[2020-01-02]..

  [9]砸下重金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如今咋样了?[EB/OL].(2018-10-05)[2020-01-03]..

  [10]我校举行《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创刊发布会并就刊物发展举行高层研讨[EB/OL].(2016-06-24)[2020-01-02].

  [11]刘天星,武文,任胜利,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问卷调查分析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6):672.

  [12]黄江华.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六维"构建[J].科技与出版,2019,38(6):12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