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凌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摘 要】引进版图书对于助力我国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开发高质量的选题是图书引进工作中最关键的因素。选题确定应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遴选标准。遴选时应以内容为基础,结合专家意见进行评价,重点选题进行综合比较论证。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广泛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深耕细作,严选、精选,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最合适的选题。
【关键词】引进版图书;工匠精神;选题
近20年来,引进版图书在我国自然科学出版领域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将全球科技出版物作为自己的资源库,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目标,以引进版图书的形式介绍到国内,使我国读者能够共享全球先进知识,对满足我国读者需求、促进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助力作用。要做好引进版图书,关键是确定合适的引进版选题。引进版是衍生作品,是来源于某个母体的后续作品,因此确定引进版选题,就是选择合适的引进目标。科技信息风起云涌,要从全球科技出版物中发现最有价值的引进目标,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跟原创图书相比,引进版因涉及原著版权授权等额外成本,出版社投入相对更大、风险更高,选题确立应更加慎重,目标选择更需要从严、从精。以严选、精选为选题确定的基本原则与工作要求,能够有效提高优秀引进版图书的产出率。
1 引进版科技选题遴选标准
1.1 确保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技著作的首要原则,是基础,是生命线。在遴选科技著作时,务必要把对内容科学性的考察放在第一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流极为便捷,信息丰富的同时也出现明显的信息过载现象。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然而,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走在最前端的也许是真的领袖,也许只是哗众取宠的噱头,已经正式出版的科技图书也许拥有普惠四方的真正价值,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的平庸之作。以医学出版领域为例,在健康保健类别的图书中就存在反科学、伪科学的图书,国内外都存在这种情况,甚至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没有图书审查出版相关制度,良莠不齐的情况也许更加严重。我们不能把科学性没有保障的图书引进国内,不能为了不值得的图书去浪费外汇、占用宝贵的出版资源,这是职业出版人的基本操守。因此,引进科技类图书时,为了保障质量,初筛必须严把科学关,以科学性拉一条红线,甄别选题合格与否,再从合格品里做精选。
1.2 力求先进性
引进是为了学习先进知识与理念。科学技术本质上具有人类普惠性,同时又有显著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了解差距,承认差距,向先进的对象学习,是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希望引进的图书能够反映该领域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代表全球科研与实践的最高水平,能真正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起到借鉴或者推动作用,只有保障选题先进性才能实现这一点,因此在遴选科技著作时,先进性应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1.3 增强实用性
引进是为了使用,要引进有实用性的产品。我们希望引进的图书能为我国的科学实践发挥最大的功用,把钱花在最急需的地方。在选择引进版图书时,原版内容与国内具体实践的契合程度是需要认真考察的维度,要尽量避免引进“水土不服”的产品。需要注意的是,遴选的实用性标准应从广义理解,避免短视的功利主义,对实践的指导或者引领作用都属于实用性。
2 引进版科技选题遴选方法
2.1 以内容为基础对选题进行评价
了解一本书,要看图书本身的宣传语,但不能完全相信宣传语,必须仔细审阅图书具体内容,从内容本身出发,对其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给予评价。理论上而言,对于所有引进版选题,都应该在全面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确定是否引进。仅看宣传、介绍就确定选题的方法虽然有时效率很高,但选错的概率较高、风险较大,总体不应提倡。以医学领域为例,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健康新概念类的图书,宣传都披着发达国家最新研究的绚丽外衣,有些还是当地畅销书,但是仔细研究内容,就会发现很多华服之下实际是效果未经实践证实,科学性、实用性没有定论的干瘪内核。因此,精研内容是去粗取精的必要途径。
2.2 以专家意见为主导对内容进行评价
科技类图书大多专业性较强,编辑自身的科学素养可以保障对选题的价值有基础辨识能力,但是明显反科学或明显落后的作品毕竟比较少,有时缺陷比较隐蔽。因此,为了避免误判,关于内容的评价最好以业内专家的意见为主导。以医学图书为例,涉及新技术相关的引进版图书时,因为专业性太强,在编辑全部具有医学背景的情况下,为了核实内容的引进价值,我们依然会常规地咨询两位以上的业内专家再确定,会认真考虑他们对图书内容的评价,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医学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有引进的必要。
2.3 对重点选题进行多产品综合比较论证
为了达到真正的严选与精选,对于重点选题,经常需要进行多种同类产品的综合比较论证,分别从内容、成本、市场、可行性等多角度进行评估,得出各产品的综合得分,从中选择最适合引进的一个。合理的多产品比较论证应包含多个步骤。第一步,编辑要尽可能广泛地搜寻同类产品信息,根据图书介绍进行初筛,找出合适的备选品。第二步,由版权部门与各备选品版权方联系,确定版权情况,对于版权可售的备选品申请样书审阅,从内容、结构、可操作性入手,进行第二轮筛选,这一步很可能需要业内专家的参与。第二轮筛选之后,很可能还有超过一种的备选品,这就需要再回到版权部门询问版税,预估版税成本,同时报生产部门进行生产成本预估。全成本预估完成后,综合考虑作品价值、成本压力、市场预期、操作难度、时间预期等各种因素,做出最终选择。
多产品综合比较论证相对费时费力,整个过程涉及人员较多,需要社内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多部门协作。综合论证虽然比较麻烦,但细致比较后的选择失败率较低,容易出精品,对于重点选题,非常值得。比如笔者所在的出版社曾想引进翻译一本关于肉毒素注射美容的图书,希望兼具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给国内蓬勃发展又乱象层出的医学美容市场提供一本规范性、指导性的工具书。为此,在展开调研后,出版社从5家国外出版社申请了6本主题类似的样书进行了综合比较。精研内容后,我们并未发现同时兼具完美的理论与实践的图书,但这两方面分别有一本很不错的书,讨论后,我们将最初1本的引进计划调整为2本,同时引进、互相搭配,面世后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个维度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题
遴选引进版选题时,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并非所有高质量的图书都适合引进,必须考虑出版社自身情况再进行决策。因版税成本过高而放弃的选题比比皆是。比如,全球广泛认可的诸多欧洲医学协会发布的指南,从未在国内见过引进版的影子,笔者认为,其原因很可能是国内出版社无法负担高额的版税成本,只能忍痛割爱。
3 开发优秀引进版选题对编辑的要求
3.1 提高外语能力和专业素养,紧跟学科发展动态
为了有能力辨识、开发优秀的引进版选题,首先编辑的外语能力要过关,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全球出版物中遴选适合引进的选题。同时,编辑需要在相关学科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知识储备。编辑只有通过学习与积累,使自己接近该学科专业人士的水平,对行业动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熟悉实践情况与发展趋势,才能极大地提高辨识高质量选题的准确度与敏锐度,达到任意探索、及时发现、采贝撷珠、为我所用的状态。
3.2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获取出版信息
开发引进版选题是一个对全球科技出版物发现与选择的过程,为了实现最优化的选择,需要给自己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对象,尽量扩大选择范围,获得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动权。因此,编辑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获取出版信息,给自己打造一个具有海量信息的资源库,才易于全面了解可选出版物的情况。目前的信息获取渠道可以简单分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已成为最主要的渠道。常规的线上信息渠道包括综合性图书平台(比如亚马逊),各大出版社或者行业协会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有合作关系的境外出版社的书讯等。线下渠道包括各类书展、学术会议、专家推荐等。
在多渠道并进的前提下,编辑还应对特殊渠道给予重点关注。例如有些国外出版公司有Preview一类的产品,可以提供给长期合作、关系良好的合作伙伴。Preview类似国内的出版计划,我们可以由此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获知图书的未来出版信息,这对于重磅产品的引进极具价值。笔者所在的出版社引进过在相关学科领域被誉为“学术圣经”的翻译版专著,原著新版的信息几乎都是从Preview获知。基于此,提早获知原著新版信息对引进选题至关重要。
3.3 追求深耕细作,努力实现全面画像
对于感兴趣的目标领域,如果编辑能养成多渠道、定期、高频搜寻出版物信息的习惯,既有常规了解、又有重点追踪,就能够逐步实现对目标领域出版物的全面画像,由此便容易实现对该领域的深耕细作,及时发现并获得优秀选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3.4 与专家做朋友,及时获取专家意见
选题开发的各个环节都可能需要业内专家的参与,因此编辑跟业内专家做朋友,可以迅速获得专业支持,有助于提高选题开发的精准度与效率。比如,如果编辑能与专家打下良好的互动基础,那在自己“发现”之外,还经常会有专家主动推荐的选题,在自己发现“宝物”时,也方便得到专家的快速鉴定,在自己专业能力不足以判断选题质量时,有专家意见得以参考。
4 结语
要出版高质量的引进版科技图书,首先要遴选兼具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优秀选题。这一过程需要编辑发挥工匠精神,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严选与精选为原则,专注细致地寻找、研究、比较大量选题,在此基础上遴选最合适的选题,打造高质量的引进版图书,真正为我国的科技实践与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付承桂,徐明煜,罗莉.如何做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J].科技与出版,2013(5):60-62.
[2]周强,曹巍."互联网+"契机下专业图书引进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6(8):83-85.
[3]吴翠微.做好专业图书引进出版工作的五种对策[J].出版广角,2017(14):49-51.